上世纪50-60年代。
香港迎来了两次的内地移民潮。
1962年6月22日出生的周星驰,
就是这一批里第二次移民的后代。1957年,周星驰的母亲凌宝儿在父亲被关进监狱后,跟着老母亲一起从广东移民去了香港谋生。
但新移民找工作并不容易,要有人担保,还要给缴纳保证金,来到香港后,凌宝儿并不顺利,
于是跟一个来自宁波的移民互相抱团取暖,结婚生子。他们结婚的时候,连酒席都没办,一张纸,一碗面,加了两个蛋,就算是结婚了。
婚后,周星驰的母亲凌宝儿跟丈夫,在九龙的贫民区,租了一个30平的木板房,因为他们的孩子要出生了,凌宝儿生了2个女儿1个儿子。
一家5口就挤在这间木板房里。
不过虽然家里穷,但志不穷。
母亲凌宝儿读过大学,在移民香港前,她曾在广东从事着法律相关的工作,只是她来到香港后,她发现事务所的门第比她想象的要更严重。
凌宝儿一直没能找到一份体贴的工作,家里的收入大多是丈夫在支撑。但,即便如此,两人还是经常吵架,毕竟他们结婚的时候就爱情的成分比较少,更多地是为了生活以及抱团取暖。
两人最后离婚收场,凌宝儿也是性情人,子女的抚养权都归了她,亲自把三个孩子,拉扯大成人。
可,单亲家庭终究是不完整的。
年少时,父母的吵闹给周星驰的童年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他忧虑,惊恐,悲伤,没有安全感。
痛苦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周星驰一直在用“欺骗”治愈自己。他说,小的时候父母在他面前打架,他觉得打架的工作很搞笑。
但,香港有心理学院分析,周星驰这种“娱乐性的心态”来解读父母打架这件事,其实并不是为了幽默和搞笑,这是一种逃避的心理。
周星驰不愿意面对残酷的事实,
所以用了一种轻松的视角,做父母打架的旁观者,他可以逃避现实,也可以回忆起来不那么痛苦。
当然,周星驰没有人格分裂,
但却让他有多了人格的多面性。
众所周知,戏里戏外的周星驰是两个人。
戏内,周星驰叽叽喳喳,滑稽无厘头。
戏外,他沉默寡言。
在《唐伯虎点秋香》里扮演石榴姐的苑琼丹这么形容周星驰,“他太聪明了。平常的事还好,凡是有关电影,没有人比他更聪明,可以几天不睡研究那些镜头,聪明成这样子偏又勤奋,不成功才怪!”
可说到私交,石榴姐苑琼丹说的是:“我们和他基本没法沟通,他简直是就是个外星人。”
毛舜筠也说:“周星驰这个人很怪。以前我们都想着自己做好演员本分就好了,但他不是。当时我跟他搭戏,他整天要求改剧本。现在我才明白他为什么那样子,他只想着怎么把戏拍好看。我们这些人常常在意人际关系什么的,他不理会这些”
可想而知,在处处讲人脉资源的现实社会里,周星驰的那些社交场合的低情商行为,很不被讨喜。
要是周星驰谙通人情世故,他还能更进一步。
但他做不到。
周星驰骨子里是个害羞的人。
当初他跟梁朝伟一起考进TVB培训班,培训班毕业后,梁朝伟去了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做主持人,而周星驰在片场到处跑龙套。
一年后,梁朝伟转型做了演员,成功地跳了出去,而周星驰则接替梁朝伟去做了儿童节目主持人。
老实来说,主持人的工作,周星驰做得并不好,毕竟主持人最重要的素质是应变能力和控场能力,而这些周星驰都没有,在台上主持的周星星太紧绷了,明明是主持人,却像个害羞的观众。
当然,儿童节目的电视台也没想过要开除他,因为那会的周星弛长得可爱,颇受富太太的喜欢。
电视台需要周星驰来撑着收视率,周星驰也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这份周星驰并不喜欢的主持人工作干了6年,那是21岁到26岁——
生命里最好的时光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直到遇到了李修贤。
李修贤在香港是个大人物,
他是从邵氏出来的大角,超一线巨星。
1987年,李修贤成立了电影公司,第二天,他就凭借着超强的眼光,注意到了一边做主持人,一边在片场跑龙套的周星驰。聊了几句后,人不错,李修贤就把周星驰带去了《霹雳先锋》的剧组。
那年,周星驰拿下了金马最佳男配,随后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星途之旅。30多年来,周星驰一直都很感谢李修贤当年的赏识和提携,他说:“我非常感谢李先生,因为这个机会他没给别人,就是给了我。如果没有李先生,我可能什么都不是。”
但是,这不是一段美好的伯乐故事,就在李修贤赏识周星驰的同时,李修贤又把邵氏电影的那套经纪合约的模式带了过来,在周星驰还没红的时候,以低价的合约跟周星驰签了好几年的时间。
后来,周星驰火了,成功香港著名的票房收割机,很多大的电影公司都想签周星驰,但是周星驰觉得李修贤对自己有恩,一直没有点头跳槽。
周星驰在巅峰时期,帮李修贤赚了几千万,而他自己拿的钱并不多,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可周星驰跳不出来,被一纸合约给捆绑着,其他巨头也想来参合一脚,最后在1991年年底,周星驰跟大都会、永盛、三和达成了四方协议,周星驰可以自己导演拍片,但跟其他人拍的话只能选择其他3家。
如果要拍第四家公司的电影,
必须要其他三家一起同意。
周星驰一直在主动求变。
他一直都在等待着一个自立门户的机会,但是在完成这一切,周星驰需要钱,需要很多钱。
那些年几年,周星驰拍了十几部电影。
但每部片酬都在大概300-500万左右。这个片酬并不算低,但在1992年-1994年的香港电影“两周一成”的时代里,周星驰的片酬是最低,同年的大哥成龙,早已经是超2000万以上的片酬。
这跟市场有关。当年的港片靠本土票房是回不了本的,因为香港本土的盘子太小了。
当年周星驰的《逃学威龙》的投资是800万,在香港拿了4383万票房,可实际上只能收回1100万港币,减去800万的投资成本,300万盈利。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根据当时的香港票房分成规则,首先要扣17.5%的娱乐税,50%给院线,片方还要承担20%的宣传和拷贝等费用,到手只有票房的30%,所以当年的港片,一定要卖去东南亚和欧美才行。
在海外的市场卖得多,盈利才多。
周星驰和周润发的票房号召力,在东南亚的市场表现不错,可是在日本电影市场的表现很差,而周星驰在90年代则基本没有日本市场,但成龙红的时候,在日本是现象级的,每年十几亿日元进账。
因为在海外市场的失利,周星驰一直都被香港电影核心圈层的人看不起,他们觉得,周星驰就是个没文化的暴发户,红几年就过去了。
周星驰也知道外界对他的争议,他曾不止一次在电影里用台词进行回击,但最终他还是需要拿出作品说话。于是,就有了《大话西游》。
1995年,周星驰正式自立门户拍了《大话西游》,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大话西游》票房惨败,周星驰的彩星电影公司宣告倒闭。
亏了钱,欠下一屁股债的周星驰,转头又跟刘镇伟拍了《回魂夜》,这部电影明摆着是冲着票房去的,但是结果票房还是不如人意。
两部电影的失利,周星驰很焦虑,他不得不继续跟王晶合作,拍那些屎尿屁电影《百变星君》。
讽刺的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出奇的好,在日本也也卖得不错,这个事实动摇了周星驰的信念,他接连拍了几部票房不错,但是自己却不喜欢的电影。
从籍籍无名的主持人到知名演员,周星驰好不容易得到了最演员的机会,他真的很害怕再回到从前,回到从前那贫困潦倒的日子,他太害怕失败了,每一部片子票房的失败都会让他很紧张。
因为他一失败,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95年结束后,两周一成的时代也过去了。
成龙和周润发都去了好莱坞。
周星驰有些摇摆,他不知道该去好莱坞闯闯,还是继续留在香港发展。于是在摇摆不定中,周星驰拍了部《食神》反响不错。可是去,还是不去呢?周星驰问了张国荣,张国荣告诉他不要去。
张国荣告诉他,总有人得留下做点什么。
于是,周星驰留了下来。
1996年,周星驰34岁。尔冬升找到了他一直都很欣赏周星驰,他鼓励周星驰从喜剧演员转型。
为此,尔冬升专门为周星驰量身定做了一部电影《色情男女》,但是这部电影需要脱衣服,
周星驰害羞最终跟尔冬升没有谈拢,是张国荣临时顶上,电影才得以顺利完成。
拒绝尔冬升的电影后,周星驰其实是有点自责的。他拉不下的不是那张脸,而他一直都在逃避自己,逃避过去,他害怕揭开自己的伤疤。
可,人的成长,必定要经历阵痛的。
1999年,周星驰脱下面具,写了《喜剧之王》的剧本,这一个被所有人看不起的戏子和一个风流场陪笑的婊子的爱情故事,这故事映射的是周星驰自己,一个随海摇曳,卑贱而真实的自己。
然而在《喜剧之王》,周星驰也看到了另一个随海摇曳,卑贱而真实的人,那个人叫张柏芝。
只是张柏芝的卑贱不同的是,
张柏芝纵使有再多悲伤,也始终是笑着的,
那股笑温暖着周星驰。
周星驰这样的人,内心孤僻又自卑,可是看到一个自信满满,每天开心大笑,拍戏的时候又认真的张柏芝,每天都觉得有趣。张柏芝是周星驰灰暗世界的一抹亮色,而也就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开始不断传起周星驰和张柏芝的八卦绯闻。
周星驰从不回应这些,
张柏芝也觉得这些很好笑。
他们两个是同一类人,
他们同样被恩师反刺,同样遭到排挤,同样在圈内几乎“声名狼藉”,当然,他们也同样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也当然,他们都是单亲家庭。
张柏芝随着嗜赌成性的父亲长大;
周星驰随着强势的母亲长大。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没安全感,所以他们渴望着通过爱情来治愈自我,可是到最后发现能够治愈那一切痛苦的只有自己。所以周星驰在看到张柏芝的第一眼,就看到了她笑容底色下的悲伤。
周星驰看透了一切,但是他不说。
因为他们都懂彼此。
张柏芝的性格像草,不管遇到什么,张柏芝总是能在野火后的春风中重生。即便家庭破碎,张柏芝依旧很孝顺地给父母买了房买了车,后来跟陈冠希的事情爆发,整个香港都在骂他。
而她不言,心里自罚。
至于那个说要一起陪伴他走下来的谢霆锋,在拿下金像奖后的一个月后,也正式跟他离了婚。离婚那天,张柏芝是脆肉的,可是她没说什么,依旧笑着的,无论外界说她什么,她也把孩子抚养大。
而周星驰则更像是没有定向的风,是清心寡欲的水,无论外界怎么样质疑他,周星驰也不回应,不回应不是他不在乎,而是他害怕。
害怕失去一切。周星驰做的一切切的不过是要一个肯定,一个拥抱,一个理解,一个倾听罢了。
所以明白这些,就不奇怪为什么当年《长江七号》,周星驰一定要选择去浙江去拍。
因为,周星驰的父亲的祖籍就是宁波的。
宁波,是父亲的出生地。
周星驰记得跟父亲在一起有限的欢乐时光,幼儿园的时候,周星驰跟爸爸住过一段时间,他记得那些所有的美好,可是读小学后,他成为了同学口中“没有父亲的野孩子”,备受欺负的周星驰,在那天起也再也没让妈妈来接他放学回家。
对父爱的渴望,一直埋在了他的心里。
童年时代对父爱的缺失也一直都是周星驰的遗憾,而这也就成为了他拍《长江七号》的动力。
在电影里,那场父子两人在破房子里把打蟑螂当游戏的剧情,这是周星驰的亲身经历,也是爸爸在小时候给他留下无比珍贵的回忆。
而周星驰都把它拍成了电影。
也许,周星星真的没有长大,心里一直住着个小孩。他总是喜欢这些东西,看漫画书,棒棒糖,喜欢练功夫,也许,周星星真的没有成熟,而是他在成人的世界遭到了太多的冷漠,挫折,威胁,他这才用成熟和冷漠外面,与世隔绝。
但是,不经意间才暴露了孩子的本性。
张柏芝是懂他的,对张柏芝而言,周星星就像是他的沉默寡言,却始终爱护着他的哥哥,而对周星驰而言,张柏芝就像是他经常无理取闹的妹妹。
周星驰懂,懂张柏芝的那些大牌行为的动机,因为张柏芝想要的,不过是童年里缺少的那份关注。
而就是为了这份关注,
张柏芝可以做很多幼稚的事情。
张柏芝懂,张柏芝懂周星驰在片场的‘“暴君”,因为周星驰要的,就像是对父爱的追求,是一种近乎偏执但又无法靠近的形象,过去的生活塑造了周星驰,也牵扯着周星驰,并难免让他悲伤。
为了做一件事,
周星驰可以做很多幼稚的事情。
所有漂泊不定的人,
都想找个可以称作”家”的地方吧。
只是,在成人的世界里,
世界里的丛林法则与争斗,永远是强者对弱者的欺凌,漂泊不定的人,永远会被欺凌与自我折磨。
年过60年的中年男人和年过40岁的中年女人,似乎还在迷茫的童年世界里,寻找可以称作为“家”的地方,他们寻找的过程中,逃过了曾一次又一次逃过了强者的欺凌,可是最难逃的其实是悲伤,
悲伤才是最大的魔鬼。而,周星驰和张柏芝,两个笨小孩所不能承受的哀伤却是世界永恒的法则。
可,那样怎么样呢?
-“看,前面一片漆黑,是什么都看不到。” -
可,天亮后便会很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