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幼儿园因掌舵者对生育形势误判而选择转型。他们曾预期二孩政策放宽将引发持续的生育高峰,据此进行激进扩张。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二孩生育高峰过后,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这一趋势在在园幼儿人数上得到直观体现。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过去三年在园幼儿人数连年减少,至2023年比前一年锐减534.5万人。在幼儿数量减少的压力下,部分幼儿园不得不面临关停或转型的挑战,涉事幼儿园便是此类现象的一个缩影。
该幼儿园转型方向并非养老院,而是托老所。尽管两者同属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却存在显著差异。由幼儿园改造而成的托老所提供一日三餐及各类兴趣课程如刺绣、乒乓球等,更像是老年大学的升级版,具备更丰富的课程选择、更高的上课频率以及更多的社交机会,从而创新了养老产业模式。
然而,幼儿园向托老所的转变并非易事。除场地再利用外,设施调整和服务模式转变均面临诸多挑战。相较于较为听话、易于管理的小孩,老年人性格各异,自主性强,服务难度相对较高。因此,硬件设施需适应老年人需求,服务方式也需调整,如日常沟通中融入地方方言。
社会对幼儿园转为托老所的现象在认知上尚存分歧。有人认为这种“从幼儿园到托老所”的模式如同在同一群体身上反复牟利,忽视了这一探索对于应对银发社会问题的价值。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如何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丰富精神生活成为迫切议题。幼儿园转型既能有效利用闲置教育资源,又能助力老人社交、精神愉悦,实为双赢之举。
尽管公众对幼儿园变身为托老所这一新兴事物存有疑虑和观望,但不应预设立场,将其视为单纯逐利行为并加以贬低。真正令人惋惜的是资源闲置与老年人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园转型托老所是市场参与者自发的自救行动,有可能开辟养老产业新领域,为其他幼儿园的转型及幼教从业者的职业转型提供启示。
出生人口减少正深刻影响当今社会,导致部分医院关闭妇产科,众多幼儿园因招生困难寻求出路。幼儿园转托老所的实践为此类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只要能满足部分家庭需求,老人在托老所享受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晚间回家与子女团聚,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