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关注那些悄然揭示岁月痕迹的身体变化,其中,“牙龈线后移”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被视为中年人的新烦恼。许多人在自检时发现牙齿看似变长,这很可能便是“牙龈线后移”的表现。实际上,这一现象在医学上被称为“牙龈退缩”,是牙周炎的伴随病变。
牙龈退缩并非仅与年龄相关,其发生率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差异显著。据统计,我国35~44岁人群中,牙周健康者不足10%,这意味着在这个阶段出现牙周炎,往往伴随着牙龈退缩。导致牙龈退缩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1. 创伤性因素:如刷牙力度过大、使用硬质牙刷、牙线或冲牙器使用不当等,均可能引发牙龈创伤或退缩。 2. 牙列不齐或咬合创伤:这类问题以及相关的医源性因素,如正畸过程中的牙齿移动不均衡,易诱发牙龈退缩。正畸期间的牙周炎症也是牙龈退缩的诱因之一。 3. 牙周炎:牙周疾病初期多表现为牙龈炎,若及时治疗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通常不会导致牙龈退缩。然而,若牙周炎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牙龈退缩便会随之而来。 4. 口腔解剖因素:尖牙、前磨牙等部位的牙龈由于受到较大咬合力、牙根突出、骨板较薄等因素影响,更易发生牙龈退缩。
虽然牙龈退缩并非单纯由年龄增长引起,但随着年龄增加,上述各种诱因叠加,使得牙龈退缩的风险逐步升高。相较于“发际线后移”,“牙龈线后移”对健康的影响更为显著。它可能预示着牙周炎已较为严重,可能导致牙根敏感、食物嵌塞、根面龋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