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4》首场公演后,舆论普遍感觉华语音乐遭遇了欧美新秀在唱功上的显著超越,尤其体现在汪苏泷、二手玫瑰、海来阿木、杨丞琳与两位欧美歌手的对比中,引发了华语音乐前景的担忧。然而,从声乐角度分析,华语音乐并非一无是处,其面临的挑战更多源自语言特性与文化差异。
中文咬字复杂度高于英文,特别是在处理高音、转音等技巧时,需将汉字发音调整至接近英文元音以适应麦克风收录,这是那英等华语歌手在声线上难以与英文歌曲匹敌的原因之一,但那英的咬字,放在华语音乐之中依旧是非常完美的艺术主张——厚重感为主!真的很棒!此外,英文歌曲的直接表达与华语音乐的含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欧美歌手能自如展现的激进风格,对华语歌手来说是个挑战,这也体现在表演风格和社会接受度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华语流行唱法深受欧美混声唱法影响,而那英的个人风格虽成熟稳重,但在与年轻欧美歌手的开放台风对比下,显得不够抢眼。尽管如此,那英的唱功依然体现出华语音乐的深度与细腻,只是在特定舞台效果上略逊一筹。
此次节目不仅展现了东西方音乐的碰撞,也暴露出华语歌手在技术、观念上的滞后。如杨丞琳的发声方式陈旧,汪苏泷依赖后期修音,二手玫瑰和海来阿木则在创新与专业性上有待提升。这些现象揭示了华语音乐市场的一些普遍问题,包括对音乐本质的忽视和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