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种器官移植离长存活率还远吗
2024年5月17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云南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携手完成了一项医学壮举,他们将一个经过10次基因编辑的猪肝脏成功移植给了71岁的肝癌患者,术后一周,患者能够自行下床活动,未展现超急性和急性排斥迹象,肝脏功能恢复良好。此举开创了基因编辑猪肝脏异种移植的新篇章。
尽管异种器官移植领域先前见证了人类首例基因编辑猪心脏和肾脏移植的尝试,但两位受者随后的离世似乎给这一研究领域蒙上阴影。然而,科学家们为何坚持不懈地探索异种器官移植的奥秘?未来,这一技术能否跨越现有的技术壁垒,如同同种器官移植一样,成为拯救生命的常规手段?
回溯历史,异种器官移植的概念始于17世纪,当时一名法国男孩因接受绵羊血液输注而幸免于难。随着时间推移,尽管尝试不断,但多数异种器官移植实验均以失败告终,受体迅速发生排斥反应。直至最近,经过基因编辑的尤卡坦迷你猪器官在实验动物身上取得一定成功,虽未直接应用于人类,但展示了希望的曙光。
技术与伦理是异种器官移植面前的双重挑战,尤其是技术障碍成为主要绊脚石。这包括如何有效应对免疫系统的排斥、管理炎症、维持凝血平衡、提升器官间的相容性、制定免疫抑制策略、选择合适的基因编辑猪供体、确定最佳受体人选等。其中,克服免疫排斥尤为复杂,涉及宿主对移植物的反应以及移植物潜在的反噬。
免疫排斥反应多样,包括快速的超急性反应、常见的急性反应及缓慢的慢性反应,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免疫机制触发。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猪来降低排斥风险,比如敲除触发人类免疫反应的基因,添加有助于兼容性的基因,甚至灭活潜在的病毒,以期提高移植成功率。异种器官移植离长存活率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