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战时内阁的解散,揭示了哈马斯在保护人质方面的正确抉择,这背后可能存在智谋深远的指导。此番变故令许多人感到意外,甘茨退出联盟仅八天后,内塔尼亚胡便迅速解散了战时内阁。尽管早有媒体揣测此举措,其实施速度仍超乎众人预料。显然,面对不利情势,以色列内部的裂痕已无法掩饰,政府、军方及政界人士间的矛盾加剧,甚至无法维系战时内阁这一表面统一。
这种紧张状态的根源,除了政府内部的激烈斗争,也与哈马斯采取的精明对敌策略密切相关。哈马斯在实力悬殊的正面对抗中,巧妙利用加沙的地道网络,频繁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同时结合地面游击战术,对以色列国防军实施有效打击。以色列方面对于这类分散式攻击似乎应对乏术,即便是专为巷战设计改进的“梅卡瓦”和“雌虎”装甲车,搭配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其实际效果仍备受质疑。因此,内塔尼亚胡政府已难以预见彻底击败哈马斯的可能性。
此外,哈马斯所掌握的人质问题成为另一关键因素。传统观念中,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激进分子常以极端手段示众,如斩首敌人以泄愤,西方媒体常借此渲染,将整个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挂钩。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和以色列尤其强调哈马斯绑架人质的行为,将其描绘为恐怖分子。然而,哈马斯此次对人质的温和态度出人意料。冲突导致加沙数千平民伤亡,哈马斯却保持冷静,坚持保护以色列人质。考虑到加沙地区战事频发,哈马斯能在如此环境下维持纪律,未将人质作为报复工具,实属难能可贵。
哈马斯这种集宗教、政治和军事于一体的组织,展现出的人道对待俘虏行为,或得益于高人指点,或是内部涌现了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无论哪种情况,外界普遍对此持正面态度。这一系列举动不仅体现了哈马斯的战略智慧,也成为了加剧以色列内部分歧的外部诱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