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早在东晋隆安三年,我国知名高僧法显去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取佛经,在哪里看到被中国当作礼物赠给狮子国的白绢扇,法显当时就泪崩了:忽于此玉象边,见商人以晋地(中国)一白绢扇供养,不觉潸然泪下……(选自《佛国记》)
一柄白色绢扇就是故乡
宋代
中国的折扇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受日本折扇的影响,从中日两国交往名单就可以看出来。比如在《宋史·日本传》记载,日本僧人来华进贡桧扇十二枚,蝙蝠扇二枚。这里的蝙蝠扇是指由于两旁扇柄长于扇面,展开后如同蝙蝠羽翼而得名。在当时,从日本传来的折扇,在青黑色的纸面上以五彩、金银色描绘寒芦蓑蓼、鸥鹭伫立、渔翁垂钓以及邻水沙滩、荷花、明月等景色,充分发挥了日本在深黑底色上施以金银彩绘的传统莳绘技法,是中日两国折扇非常明显的差异。苏轼就曾高度评价日本折扇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在明朝,折扇是日本重要外交物资,中国官员普遍认为,日本唯一刀一折扇耳。
蝙蝠扇
明清
在明朝,中国文化是世界主流文化,中国折扇通过西班牙帝国影响西班牙帝国乃至欧洲王室。因为西班牙帝国与法国同属于天主教文化,可以看出此时的欧洲折扇充满了奢靡之气,非常华丽。当时的贵夫人纷纷以拥有中国折扇而自豪,手拿中国折扇已经成为身份象征。在西班牙,至今都有扇语,西班牙妇女用扇子表达不同的心意,非常像中国的文胸武肚僧道领,书口役袖媒搧肩。中国到了清朝,出口欧洲的折扇则变得很低调,非常符合大英帝国新教的传统。需要注意的是,当年马格尔尼公爵访华,乾隆皇帝专程赠送240把折扇和26把宫扇,当这些折扇送达英国展览时,受到英国贵族的高度追捧。
西班牙美女古画和扇子
民间
美丽的扇子不仅仅是官方馈赠佳品,也是民间友谊纽带。1924年,印度知名诗人泰戈尔来到中国,参观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双方在文化领域上进行深入交流,梅兰芳亲自表演了知名剧目洛神。交流结束后,梅兰芳将自己珍藏的由京剧大师包括他自己和谭鑫培等知名艺术家灌制唱片赠与泰戈尔。泰戈尔则在自己的白色纨扇上写了诗句,回赠梅兰芳。因为是纨扇,泰戈尔便以两种语言书写,一种是孟加拉文,一种是英文,而使用工具则是中国传统的毛笔和墨汁。这件普普通通的纨扇,一下子就成了中外友谊沟通的传说。泰戈尔的诗也流传下来,中文意思是: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得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笼罩着的峰峦
当时梅兰芳先生也回赠了一把折扇,上面写着《洛神》的唱词,原文如下:
漫天云霞湿轻裳
如在银河碧河旁
缥缈春情何处傍
一汀烟月不胜凉
这两把见证中外交流的传奇扇子至今保留在梅兰芳纪念馆内。
泰戈尔在中国
寒言冰语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往今来在众多馈赠礼品名单上,扇子一直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四个小例子,讲述了中外沟通中扇子的桥梁作用。
扇子以其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身,既有便捷方便携带的优点,也有可以留下笔墨的空间,实在是进行文化沟通最为方便的文化产品。说个小经历,今年去广州游玩,好友赠我余秋雨先生的著作书法、昆曲、普洱茶,当时着实没想到会收到这么贵重的礼物,无以为报,只好将随身携带的折扇回赠,上面写着太原刚刚挖掘的历史遗迹卓微堂。这应该是太原本地的一座古代书院,2019年才让它的牌匾重见天日,我自己十分喜欢这个名字,便写在一柄折扇上,录制视频经常拿出来。当时没想到这把折扇真的发挥作用了,此刻成为我俩友谊连接的纽带,想想带着扇子行走江湖还真是有不少方便之处。
空白扇子是江湖行走必备之物
在今天崇尚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中,我个人是不主张穿汉服、留长辫子这种行为艺术的,我认为文化的价值在内部,能够背诵百首诗词的人,哪怕她金发碧眼,我也会把她当作同胞。在面子和里子中间有一个非常好的协调之物,那就是扇子。一把扇子会让一个男人瞬间充满文雅气息,而扇子上的文字也能很好地表达一个男人的气质。而女士的一把小小檀香扇不仅可以驱虫护香,也能带出女人天然的恬静感觉。所以我个人更推崇扇子文化在中国的发扬光大,因为很明显,扇子既是古物,也能创新;既有外在,也有内敛;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这是一种世界的文化现象,可以好好地推广的文化产品。
中国男人就是一把扇子秒变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