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趣事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
本期主要讲述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与抱冰握火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问鼎中原又名楚王问鼎,讲述的是楚庄王称霸中原的时候,向周天子询问象征国家政权的九鼎大小重量的故事。该成语比喻企图夺取天下。也比喻有私心,想占据所有。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楚庄王,芈姓,熊氏,名侣,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613—公元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其在位期间,称霸中原,威名远扬。(具体内容可参考之前发表的春秋五霸楚庄王)
周定王,姬姓,名瑜,周顷王之子,周匡王之弟,东周第九位君王。
鼎,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受平王东迁的影响,东周的君王大都没有实权,尤其是在周桓王被郑庄公打伤后,天下各诸侯更加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天子形同虚设。而周定王姬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因此才会有诸侯楚庄王欲夺周王天下的事情。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该成语最开始出自《左传》,其原文如下: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六零六年),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今河南省洛阳市),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迁于商,载祀(祀,年也)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音邪)昬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
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其大致意思就是说楚庄王率兵讨伐陆浑的戎狄后,将兵马带到了周都洛阳附近,周朝天子害怕,就让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就在这时,楚庄王突然问王孙满象征着国家权力的九个鼎的大小以及轻重。
问鼎中原
其问鼎就大有想取周而代之的意思。但王孙满却反驳庄王说,鼎的大小轻重不在于鼎的本身,而是在于品德的大小轻重。
接着,王孙满将象征国家政权的鼎的来历以及夏、商两朝得天下与失天下再与德行大小挂钩,有力的驳斥了楚庄王欲取周自立的想法。
问鼎中原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楚王问鼎的意思与典故来历。
抱冰握火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抱冰握火。抱冰握火全称又叫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其意思是说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后以此比喻刻苦自勉,也指生活艰辛。
抱冰握火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抱冰握火。该成语最开始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其原文是这样写的:
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意思就是说,越王勾践惦记着要复仇吴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抱冰握火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抱冰握火。这段历史还要从吴王阖闾说起,当时的吴王阖闾在伍子胥与孙武的辅佐下,打败了南方强国楚国,并攻克了楚国国都,导致楚国国王出逃。从此吴国走向了天下霸主的道路。(具体故事请参考之前发表的春秋五霸越王勾践)
但是,就在吴王阖闾四处征战,一帆风顺的时候,却在攻打越国的时候碰到了越王勾践这根钉子,越王勾践采用了范蠡的建议不但打退了吴军的进攻,还直接将吴王阖闾的脚趾给打断了一个。
抱冰握火
后不久,吴王阖闾就因伤重去世了,在传位给他的儿子夫差时,阖闾就告诫夫差要为他向越国复仇。刚继位的吴王夫差发愤图强,重重伍子胥,国势更加强盛,就发动了对越国的复仇之战。
而此时的越王勾践一直沉浸在上一次和吴国交战的胜利当中,认为吴国很弱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结果就不听范蠡的建议,坚持与吴军交战,并最终被夫差打败。
抱冰握火
而就在作为吴国俘虏的期间,越王勾践与妻子雅鱼在越国都经历了奴隶般的虐待,因此,在回国后的勾践就常常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吃饭前也要添下苦胆,以告诫磨炼自己复仇的决心。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抱冰握火。其实抱冰握火这段历史也就是一个不断的复仇的经过。首先是越国打败了吴国,吴国复仇越国。而后失败了越国又复仇吴国。
抱冰握火
中国历史之春秋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好啦,这就是本期讲的春秋时期发生的成语典故问鼎中原与抱冰握火的故事。
下期为你讲解——春秋的成语典故之弭兵会盟。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击我的上方进行关注,也可以随时与朋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