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后,张萍终于与亲生母亲在阔别已久后重逢。1岁多时,因走失被送至福利院,随后被荷兰夫妇收养,辗转荷兰、美国长大,现已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还嫁给了一名荷兰人。尽管她的生活充满了成就,但她一直想寻找自己的亲人,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然而,并非每个跨国收养的孩子都像张萍一样幸运。
与此同时,另一个案例引发了广泛关注。15岁华裔女孩奥利维亚被美国夫妇收养后,经历了极度不堪的虐待,被迫做家务、甚至用狗链拴住,最终她忍无可忍,徒手挖穿墙壁逃离,手上伤痕累累。这一极端事件再次引发了关于跨国收养潜在风险的讨论。
跨国收养曾经为许多中国孤儿提供了家庭温暖,但如今,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随着中国政府近日宣布调整跨国收养政策,曾向外国家庭敞开的收养大门正逐步关闭。
自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颁布以来,跨国收养成为中国应对孤儿问题的重要途径。彼时,中国经济发展尚处起步阶段,社会福利体系不够健全,大量孤儿需要安置,跨国收养在当时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据统计,超过16万名中国儿童被外国家庭收养,其中近一半被美国家庭收养。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孤儿数量显著减少。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孤儿总数已从2013年的54.9万降至14.4万,减少了73%以上。孤儿数量减少、社会保障水平提升,使得国内收养逐渐成为解决孤儿问题的主流方式。
尽管跨国收养曾为一些孩子带来了新生,但其风险与弊端也逐渐显现。首先,被送往异国的孩子面临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的困扰。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收养的孩子在海外遭遇了虐待、剥削等不公正待遇,像奥利维亚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