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的创作背景
杜甫的《春夜喜雨》创作于他在成都草堂定居生活的两年后,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这段日子,在杜甫的一生中,算是比较惬意的。杜甫这个人的家庭背景很深,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他生于官宦世家,远祖是汉代著名的酷吏杜周,他出自是西晋政治军事巨头式的人物杜预这一脉,这个杜预是西晋实现政权统一的统帅之一。杜甫出自杜预的次子杜耽,而比杜甫稍晚的唐代大诗人杜牧则出自杜预的少子杜尹。杜甫的祖父是唐代大大有名的诗人杜审言,同时杜审言官做得也不小,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的父亲杜闲,虽无诗名,但也是官身,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
由于出身好,杜甫有一群为官的亲戚和朋友。杜甫弃官到成都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城西的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这个草堂后来很有名气,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在建草堂的过程中,杜甫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就是一边建,一边写诗给在成都的亲戚朋友伸手要求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援。在成都的日子里,对杜甫财力物力上支持较大的除了他的表弟王司马、彭州刺使高适、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后来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杜严两家是世交,两人在长安时是发小。严武这个人很够意思,先后推荐杜甫做了节都、检校工部员外郎等官。由于有这些官僚朋友的无私帮助,杜甫在成都生活日子过得相对比较安逸,也因此这段时间他的诗风少了一些沉郁顿挫,多了一些轻松秀丽。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这类娱情句子,皆出自这个时期的诗作。著名的《春夜喜雨》也如此。
《春夜喜雨》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已编入小学教材,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一首描写成都春夜雨景的五言律诗,历来脍炙人口,世相传诵。当时杜甫在城西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有了一些以曾不曾留意的、更深的感悟,因此写下此诗。
重字应该读作什么?怎么理解才对?
这首诗的大意无须多言,小学的课文。只是诗中最后一句的这个重字,到底应该是念chóng还是念zhòng 呢?小编了解到,一些学生和教师,对此还是有些疑问的。按小学课本中对最后一句的注释来理解,应念zhòng,因为,课本解释花重的意思是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重是沉重。
而有些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则认为更应该念chóng,理由是:这样理解,则表示花繁多,重重叠叠,意境更美,让人油然而生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感慨。有一位老师在网上说了这么一个故事:我对学生实话实说,我对古诗的平仄理解非常之肤浅,可说是一片空白。那么仅从诗的意思理解看,从诗的意境看,读哪一个音更合适呢?同学不假思索齐读晓看红湿处,花重(chóng)锦官城。 小编估计这些学生这么一读,这位老师恐怕对此更不知所措了。
小编认为:
相对于唐代其他诗人来说,杜甫作诗更加注重格律,所以才被历代推为律诗创作的标志性人物。而《春夜喜雨》从格律上看,抛却重字的争议,暂且把重字作为上声或者去声来读,发仄声,则其是一首严格意义的五律,反之发平声,则出律。杜甫后期尤其注重诗的格律,这个时期几乎没有出律的诗作。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重在此处应为上声或者去声。重字在古韵部中,同样是多音字,一为平声冬部 念 chóng,重复之意;二为去声宋部念zhòng,厚之意;三为上声肿部,轻重之重之意,到今天,上声的重发音已经消失,衍为今天的四声,即zhòng。此为其一。
其二,把花重的重理解为轻重的重,不但无损诗的整体意境,而且比理解为重重叠叠更切合本诗的雨的特点。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雨落在花朵上,花朵当然会显得更加厚重。花重锦官城一句,显然不是描写一朵花的沉重,而是整个目力所及的花朵都是沉重的,因此,并不需要用重重叠叠来形容花多花繁。相反,如果用重重叠叠来形容花繁,反而与雨夜、红湿等意象有隔景的感觉,显突兀、另类、不够自然。
综上所述,此处的重字如果按古韵,应读上声,类仲,鉴于该字的上声已经消失,因此应读作zhòng,无疑。小学课本的解释没错,诸位老师和学生放心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