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上夏侯惇被人一箭射中左眼,他把箭杆带着眼球拔下,大吼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一口吞下,说得甚是豪爽。但实际上他却是个小心眼,《魏略》上却说他从此以后就讨厌上了镜子,每次照镜子都要把镜子给摔了。
这有点不可理喻了,你被人射瞎了眼睛,怎么怪得起镜子来,《韩非子》说镜无见疵之罪。镜子表现出来的是你的毛病,镜子当然没有过错。
韩非子在前面还有一段论述古代的人眼睛看不到自己,所以要用镜子来看,同时,人的智力也很难有自知之明,所以要靠道来修整自己。这意思很明了,因为你看不见自己,所以才要用镜子,否则你眼睛如果能看见自己,难道你夏侯惇把那只眼睛也扣下来吗?但是夏侯惇这赳赳武夫哪里知道这么的多,只是可怜的那么多镜子被他摔碎。
当然韩非子最重要的是后半句,他要用镜子这个比喻来阐述自己的道,自己法家的道理就如同镜子一样,让人能够看清自己,有自知之明。
但是他送上了这面镜子,秦朝在第二代就丢掉了, 元稹写诗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把秦王朝的没落比喻成没有人擦拭的镜子,这个比喻在《尚书帝命期》形容夏朝灭亡时就用过了,桀失其玉镜,用之噬虎。就是说夏桀失掉了玉镜,替代的就只有虎狼一样的暴政了。
所以周武王即位的时候,专门为自己制作了一面镜子,《大戴礼》说,这镜子上刻着:见尔前,必虑尔后。告诫自己不要光顾着面子光鲜,还要考虑到更长远的事情。
周武王这就不光是照镜子了,还是在照自己国家的前途,不过他再往后照,也没照出会出周厉王这么一个败家子。所以到东汉的时候荀悦写《申鉴》就明确提出了君子应该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后来唐太宗那句著名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从此衍化过来的。
早在魏征之前,许多人都做到了像镜子一样照亮别人,不过他们没有获得最高领导的认可。
《世说新语》上记载,乐广和西晋的名士清谈,卫伯玉在一旁听到了,非常赞赏,就让子弟去拜访乐广,说:这个人,是人们的镜子,看到他,就像拨开云雾看见青天一样。这是何其高的评价。
同样在《世说新语》里,东晋的时候谢安谢石也被夸为镜子。谢安谢石哥俩办辅导班为人讲《孝经》,那位靠用萤火虫照明学习赢得大名的车胤是学员之一,这个人估计有点死心眼,听课没怎么听明白,对同学说:我不问吧,怕精彩的东西没有学会,问吧,又怕劳烦谢家兄弟。这个同学斩钉截铁地说哥俩不会嫌烦的。车胤说: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叫袁羊的同学说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话: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明镜怎能怕人照?流水岂会惧风吹?
三国的时候,司马德操号称水镜先生,这个名号对他来说可谓恰如其分,因为正因为他的举荐卧龙凤雏相继出山,真是如同水镜一样有识人之明。但他这镜子却是会疲于人照的,后来曹操想要任用他,他却早早病逝了,没能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