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编者按:一晃《人间正道是沧桑》播出已经十多年了,当然是非常火的一部电视剧,通过杨家和瞿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全景式再现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这段岁月。那么剧中这些人物原型究竟是谁?
2009年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毫无疑问是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拍摄的50集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该剧在央视八套的平均收视率高达3.03%,遥遥领先第二名的1.78%,甚至也远远超过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同期播出的电视剧。而该剧在央视一套晚间22:36《星夜剧场》复播的单日最高收视率高达1.05%,创下了当年的新纪录,把非黄金时段秒变成了黄金时段。
该剧以瞿、杨两家从1925年大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岁月中对主义的追求和感情的纠结为主线,全景式、大跨度地再现这段历史,将兄弟、师生、同窗、情人等各种情感有机地与国共两党的对立抗争结合起来。将这二十多年风云变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创建黄埔军校、刺杀廖仲恺、中山舰事件、北伐、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对日密码战、国共军事调处、进军东北等等都串连起来,融入了两个家庭之间情感与主义的矛盾冲突中。
历史背景全部都是真实的,出场的人物都都是虚构,而真正的历史人物则隐藏在幕后基本不出场,这样匠心独具的设计,将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历史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更激发起了观众对探寻历史的强烈兴趣。
剧名取自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出自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而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有着欲尽正道,必经沧桑的深意,与这部电视剧所希望表达的主旨十分贴切吻合。
剧中那些人物,从名字自然都是虚构的,那么他们在历史上有原型吗?这就听听老周来说。
第一个当然是男一号杨立青。如果按照剧中的人设,黄埔三期、参加过东征北伐、参加过上海地下斗争、担任过红军师长、红大教员、参加过长征、八路军团长、抗大教员、解放战争在东北先是负责军工,再是军长,还参加过湖南和平解放,1955年授予中将这些要素来对号入座的话,那基本上没有对得上的。
看到这份经历,老周首先想到的便是陈赓,那是在开国将帅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将领。他是黄埔一期,东征时救过蒋介石的命,1928年任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第二科(情报)科长,在上海地下战线大展身手。回到苏区后历任红军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任八路军129师396旅旅长,不过没参加平型关战役。不过解放战争时没去东北,而是转战中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这些经历和杨立青颇多符合之处,特别是陈赓在黄埔可是非常有名,和蒋先云、贺衷寒并称为黄埔三杰。
陈赓和杨立青差异最大的则是抗战时当过抗大教员和解放战争中在东北负责军工生产这一部分,而这段经历却和杨至成相符合,杨至成当过抗大教员,解放战争中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而且杨至成也是出身黄埔军校,不过不是第三期,而是第五期。
在29集中杨立青被调到红军大学做教员,做红大二期三班的班主任,负责带红二方面军的一批老同志。为了改善学员的生活,杨立青带着大家去炸鱼,结果炸出了一筐鱼、三支枪、一万银元,还抓获了一个反动分子——这件事历史上可完全是真实的,主人公是红二方面军的廖汉生,当时部队生活非常清苦,十天半月不见荤腥是很平常的事情,于是贺龙关向应闲暇时就喜欢钓鱼,一来钓上鱼可以改善生活,二来钓鱼修身养性,对于指挥员的性格成长很有好处的。贺老总每次去钓鱼总要带上几个部下一起去,郭鹏和廖汉生就是经常被抓夫的,但当时这些年轻将领性格都很火暴,钓鱼无异于痛苦的折磨。有一次,郭鹏两三分钟就提一次鱼杆,就差下河捞了,贺老总一挥手:你们两个,给我到前面的弯子里钓去,别在在这里烦了,还有不钓上鱼就别想回部队!不过郭鹏和廖汉生直到天色已晚,还是一无所获,于是廖汉生一把从警卫员身上抽出两个手榴弹,一看四下无人,递给郭鹏一个,两个人一对眼色就把手榴弹给扔到河里去了。两声巨响过后,警卫员下河去捞鱼,除了一筐鱼,居然还捞上一个人来!而且已经被震晕过去了,这下可把廖汉生吓坏了,要是误伤了老百姓,那可是大事情啊!赶紧找医生来抢救,救醒后一问三不知,而且口音还不是当地人,最后政治保卫部的人来了,一过堂,原来这是当地一个大土豪的儿子,是下河去捞家里把沉在河里的枪弹和浮财,正巧赶上廖汉生炸鱼,于是廖汉生赶紧派人下河,在河底下找出了长短枪五十多支,子弹五六千发,银圆一万多块,还有十二根金条外加三百多两大烟土。廖汉生随即就用这些东西组建了一个连,贺老总知道后啧啧称赞:廖汉生真是有造化的人,两颗手榴弹,换来了一筐鱼,外加一个连!
第二个说说瞿恩。看到这个名字,立即就让人想到这是把瞿秋白和周恩来的名字合二为一,而瞿恩的经历确实就是周恩来加瞿秋白,黄埔教官,领导上海地下斗争,那是周恩来的经历。因为路线斗争没参加长征而被国民党军俘虏,被俘后受到很高礼遇,最后被就地枪决,那正是瞿秋白的经历。而瞿恩一家留学法国,则是另外一位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的经历,1919年蔡和森偕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与女友向警予前往法国,在巴黎参与组织勤工俭学励进会。瞿家的革命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蔡家的写照,蔡家是非常典型的共产党之家,一共出了4位中共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任部长,中共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央委员;第五、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儿媳向警予中共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女儿蔡畅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中共第七至十一届中央委员;女婿李富春,曾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建国后曾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瞿恩给未曾见面的儿子写遗书的情节,让人不禁想到著名的抗联女英雄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那是何其相似,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赵一曼也是和黄埔有关,她是黄埔六期女生队毕业的。
接着说说瞿霞。按照瞿恩的妹妹来看,那么自然就是蔡和森的妹妹蔡畅,蔡畅1919年到法国,1924年从法国转入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25年回国,任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这和剧中瞿霞回国在广州帮助黄埔军校翻译教材,基本能符合。而瞿霞八年牢狱和婚姻的曲折,则很显然是取自共和国第一位组织部女部长帅孟奇的经历。
三期六班班长范希亮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放弃旅长的位置当个黄埔学员的经历,那自然就是范汉杰了。当时范汉杰已经在粤军中担任过团长、援闽粤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上校军衔,考入黄埔一期时已经30岁,是黄埔一期中年纪最大职务最高的,所以比较受重视。毕业后和其他毕业生一样,从排长、连长开始从头做起,是黄埔一期中最早当上团长、师长的,最后是在解放战争的东北战场上被俘,被俘时职务是东北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
枪决瞿恩的原型是宋希濂枪决瞿秋白,宋希濂也是黄埔一期,当时担任国军36师师长,氍秋白不是黄埔教官,自然不可能给予黄埔礼遇,但瞿秋白曾是上海大学的社会学主任,讲课生动活泼,在学生中影响巨大。宋希濂学生时代曾经读过瞿秋白的文章,因此对瞿秋白完全是执弟子礼,还命令部下一概以先生称之,敬重有加,待遇优渥。至于范希亮在抗战中壮烈牺牲这一节,则是无数牺牲在抗日战场的黄埔师争的真实写照,最接近的应该要属牺牲在远征缅甸的第200师师长戴安澜,而戴安澜正是黄埔三期的。
再来说杨立仁。在电视剧的众多角色中,杨立仁可谓特立独行,一反以往这类人物的脸谱化,带有很大的颠覆性,他有主义,有信仰,也有对家庭的眷顾和对家人的关爱。以剧中角色的情况来看,中统的骨干成员,组建中统无线电通信系统,自然是曾任中统局长的徐恩曾。而在西安事变中被扣,这就是军统局长戴笠的经历,不过戴笠不是在跟随蒋介石到西安,而是在蒋介石被扣之后再随宋美龄赶赴西安的。至于最后担任东北剿总副参谋长的情节,历史上看情报系统出身担任战区剿总副参谋长,只有徐州剿总副参谋长文强,不过文强是军统而非中统。文强是黄埔四期,是林彪的班长。参加过南昌起义,但是1931年秋被捕获救后,受到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文强一气之下脱党转而投身国民党,加入军统,成为军统的骨干成员。而更鲜为人知的是,文强的表哥竟然是——毛泽东,文强的姑姑文七妹就是毛泽东的母亲。
剧中杨氏兄弟分别在国共两大阵营中担任要职,这情况在真实的历史中是没有的。但是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寓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不就是像一对同胞兄弟?两党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加上第一次国共合作,两党携手创建黄埔,并肩北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其中的关系颇有几分说不清道不明。也正因为如此,即便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刀兵相见,但当日本侵略的铁蹄逼近之时,便了有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成为了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古话最现实的诠释。
不过即使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蜜月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典范之地黄埔军校,两党始终就是既合作又斗争的微妙关系,当时国共两党在黄埔的斗争便是通过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的对立表现出来,这点在剧中也有非常详尽的展现。
正是因为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才使中国赢得了近现代史上历次对外战争中唯一的一次完全胜利。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是抗战结束后国共两党再度兵戎相见,三年的内战,战火绵延生灵涂炭,令人不禁扼腕叹息。
剧中的家长杨廷鹤在弥留之际,面对杨立华收养的瞿恩的遗腹子费明,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过去是一家人,将来还是一家人,不论走到哪儿,不论海角天涯、生离死别。这段话似乎是《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大剧所要表现的深意。确实,只有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桎梏,真正认识到只有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至于楚材,毫无疑问,基本上就是陈立夫的原型,楚材和陈立夫当年完全一样的就是毕业于美国大学,担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此后组建国民党的第一个特务机构——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也就是中统。只是最后楚材自杀的结局那就不是陈立夫,而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的结局了。
最后说董建昌,他和瞿恩是极其鲜明的对比,瞿恩是理想和完美的化身,而董建昌则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了。董建昌在广州的经历,非常接近李济深,李济深曾任黄埔军校入伍试验委员会代理委员长,以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这些都和董建昌吻合。而最后湖南和平解放,则是国民党元老程潜的故事了。
剧中主要人物基本都是虚构,剧本按规定报送中央各相关部门党史专家、军史专家进行了严格审核,但却依然出现了大乌龙——剧中人物出现了汤慕禹和谢雨时这两个名字,应该完全由编辑杜撰的名字,却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重名,更巧的是这两人还都是黄埔学员,特别是历史上的汤慕禹是在土地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与剧中角色有着天壤之别,由此引起了家属的强烈不满。
十年之后,再看这部经典电视剧,依然还是觉得很有深度,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将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演绎得精彩纷呈。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