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0年12月12日,太原军事法庭上,一个日本战犯跪倒在地,双手掩面,不敢抬头看周围人恨意满满的脸。
把盐洒在她的伤口上,用烧红的铁烙在上面......整整九个月,我们还是一条有用信息都没审出来......我......我至今也无法忘记她那坚定的目光,我打心底里佩服这个女人......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似是不敢再继续回忆当时的情景。
此人叫大野泰治,而他口中的她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赵一曼。
陈述完自己的罪行,他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拿出两张纸,双手奉上。
那是赵一曼烈士的绝笔,也是一封家书,是她临死前留给儿子的遗言。
令人唏嘘的是,她临死前心心念念的孩子,在此刻都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已经牺牲了。
就连她的丈夫也是在1955年,才收到爱人的死讯。
大野泰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让我们一起走近英雄赵一曼的故事。
旅程初遇,一见倾心
1927年9月,上海无风港码头,一艘苏联商船安全驶离。
数十名青年人从货仓出来,纷纷松了口气,他们站在栏杆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眼含热泪。
几个月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党组织决定派一批革命意志坚定的青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轮船上的年轻人正是带着这样的使命远离亲人故土。
赵一曼也在其中,只是这时她已改名为李一超。
赵一曼
海浪翻滚,船只颠簸不已,出生在内陆的她晕得厉害,趴在栏杆边呕吐不止,这时旁边的人递过来一方干净的白手帕。
赵一曼万分感激地接过,稍作恢复后,她直起身子,准备正式道谢,抬头一看,她认得这人。
他们一行四十八人差不多每十人一组,而眼前的翩翩少年就是她的组长陈邦达。
赵一曼理了理头发,伸出手去主动问好:
谢谢组长,我是你的组员李一超。
在接下来长达一个月的奔波中,赵一曼的晕船症并没有缓解,多亏了陈达邦一路上的悉心照拂,她才得以顺利抵达莫斯科。
下船时,赵一曼一再道谢,才与他道别。
不过两人很快就又在学校见面了。
分班之后,老师给新生发放学生证和校徽。
赵一曼恭敬地接过后,回到座位上,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校徽,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
几号?
突然传来的声音把正在沉思中的人吓了一大跳,回头一看原来是船上的好心人。
赵一曼愣了一会儿,明白过来他是在问自己的学号,便礼貌地回道:
807。
陈达邦惊喜地笑开,递过自己的学生证,上面的编号是805。
真是好巧妙的缘分,他们不由得相视一笑。
船上就结下了特别缘分的两人如今又分到了同一班,自然而然变得亲近。
闲聊中,他们惊喜地发现二人竟然还是黄埔军校六期的校友。
陈邦达忍不住问道:
你家里人还挺开明的,竟然允许你一个女孩子读军校。
赵一曼苦笑着摇摇头,缓缓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赵一曼与陈达邦
她出生在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父亲为其取名李坤泰,乳名淑端,村里人都叫她端女儿。
这可惜淑端并没能随父母的心意,长成个贤淑端庄的姑娘,反而从小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一副男孩做派。
母亲要按旧礼,为她缠足、穿耳,她便剪短缠足布,砍断尖尖鞋,誓死不肯。
赵一曼也不喜欢私塾先生教的女德,反而成天抱着《新青年》、《觉悟》、《妇女杂志》等进步书籍看得津津有味。
父母想她年幼,也就由她去了,没有多加约束。
可是13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大哥李席儒当家做主,赵一曼的自由也随之结束。
大哥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很深,竟比父辈更加迂腐,为了让妹妹谨遵三从四德,连私塾也不让她上了。
就在赵一曼苦闷不已,终日郁郁寡欢之时,一盏明灯降临在她的生命中。
大姐夫郑佑之早年积极投身辛亥革命、而后又参加了讨袁护国运动,是个思想进步人士,经常跟她通信,与之分享革命思想。
也正是从这时起,一颗革命的种子开始在赵一曼心中生根发芽。
1924年,在时任中共首届四川省委委员郑佑之的介绍下,她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两年之后,赵一曼化名李淑宁,离开家乡,考入宜宾女中,没过多久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也是那一年,黄埔军校第一次招收女学生,她牢牢抓住这个机会,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两轮选拔,成功脱颖而出。
世事无常,转眼间,赵一曼又出于保密改名李一超出现在了莫斯科。
赵一曼入黄埔军校的大合影
但此时的她想不到的是,这一场俄国行竟然是这短暂一生中唯一一段称得上幸福安稳的时光。
许定终身,生离
好一个敢于与封建家庭抗争的女子!
听了赵一曼的经历,陈达邦心生波澜,眼神也越发温柔,怜惜之中又带了几分钦佩之情。
在这之后,两人也越走越近。
赵一曼在国内没有学过外语,刚接触俄语时,由于方法不对,学得非常吃力。
而陈达邦恰恰相反,俄语、法语、英语都学得很好,甚至还能在课堂上帮听不懂俄语的同学当翻译,还因此得了个外号——陈院士。
因此,他便经常帮赵一曼补习。
那时的中山大学的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两人并肩坐在白杨树下,捧着俄语书,含着一口水练弹舌音。
一来二去,情愫渐生,陈达邦主动表白,赵一曼愣了半响,只说考虑考虑。
两天之后,惴惴不安的陈达邦接到赵一曼花园相见的纸条。
等他走到假山后面,赵一曼突然跳出来,没站稳一个踉跄差点摔倒。
陈达邦眼疾手快地接住了她,两人依偎在一起,双双红了脸。
赵一曼直起身体,清了清嗓子,看着他的眼睛郑重其事地说道:
我决定,我们结婚。
陈达邦一下瞪圆了眼睛,惊讶慢慢转变为惊喜,他一把握住赵一曼的手,结结巴巴地说道:
你...你说真的!
赵一曼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认真想过了,我们眼下最主要的是学习,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不能浪费时间在恋爱上,不如跳过过程,直接结婚。
陈达邦似是不敢相信,仔细看了看她的眼睛。
赵一曼看着他复杂的神情以为对方是不愿意,正要开口,只见他从胸口拿出一个小包,递了过来,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枚金戒指。
这是我妈让我给你的。
陈达邦郑重其事地说。
赵一曼一脸难以置信:
胡说,你妈妈怎么会认识我。
陈达邦笑笑,宠溺地揉揉她的头说道:
我妈让我给她儿媳妇,可不就是你嘛?
在春光明媚的四月,经过中共旅莫支部批准,他们正式结为夫妻。
莫斯科中山大学
那时,他们经常在傍晚手挽着手走在莫斯科河畔。
看着异国风情,赵一曼眼前浮现的却是祖国的黄河和长江,想起满目疮痍的华夏大地,她不禁红了眼眶。
靠在丈夫温暖的怀里,她哽咽着说道:
达邦,我现在好幸福,可是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同胞享受不到这样的温馨和幸福啊。
怀着对国家的忧思,赵一曼一刻也不肯放松学习,时常与陈达邦通宵达旦地温书研习。
很快便入了秋,莫斯科的天气随之变得凛冽,氧气稀薄。
恶劣的环境加上不眠不休地学习,赵一曼整日咳嗽不止,可当时临近考试,她怎么也不肯放下学业去医院检查。
好不容易结束考试,她的病症也越来越严重了,不止咳嗽,还整天反胃恶心。
陈达邦强行拉着她去了医院,结果一出两人大吃一惊。
赵一曼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更重要的是,她怀孕了。
这两个消息放在一起,实在是让人心情复杂。
医生叮嘱赵一曼一定要静养,决不能太过操劳,学校也让她在家静养。
陈达邦扶着妻子回到家中,寸步不离地陪了几天,可赵一曼的身子却始终不见好。
见他不去上课,赵一曼急得成串的泪珠落在衣襟上,不由得大发雷霆:
陈达邦同志,我们是夫妻,但我们首先是共产党员,要对得起党的期待,我们都不去上学,最后空着脑袋回去,怎么交代!
陈达邦怕她动了胎气,急忙扶她躺下,压好被子,拿着书本出门上课。
赵一曼雕像
那一段时间,陈达邦白天出门上课,晚上回来就将当天所学交给赵一曼。
经过几个月的休养,赵一曼的身体终于逐渐康复,肚子也渐渐大了起来。
可是莫斯科的冬天就快来了,怀孕且患有肺病的她怕是很难熬过去,留在这里只会让陈达邦分心。
而国内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正需要一批党员加入。
思索再三,赵一曼下定了决心。
她进入中共旅莫支部,递交了回国申请。
几天后的一个早晨,赵一曼亲自将课本递到陈达邦手上,又为他整理了衣领,临别时,紧紧地抱住了他。
察觉到妻子的反常,陈达邦摸摸她的头发,柔声问道:
怎么啦?
赵一曼将头埋进他的胸口蹭了蹭,直到眼眶的泪被逼了回去,才抬头看着他说:
没事,我等你回来。
看着丈夫走远,她才重新回到房中,将屋子仔细打扫了一遍,从衣柜里拿出早就收拾好的行李箱,恋恋不舍地关上门。
回国的轮船上,赵一曼打开行李箱,发现箱底放着一块金怀表,顿时泪如雨下。
原来丈夫早就知道了。
朝夕相处的爱人怎么能瞒得过对方的眼睛呢?
此时的陈达邦正面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看着妻子的离别信抱头痛哭。
虽然早就察觉了赵一曼的心思,但他知道妻子的性格,一旦下定了决心便是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陈达邦
而且在战争年代,他们的身上都肩负着救国的使命。
国家尚处危难之中,小家又如何能团圆呢?
谁能想到,这一别后便再也无法相见。
英勇抗战,慨然赴死
1928年,赵一曼离开了莫斯科,也结束了她人生中难得的安稳时光。
回国后,她便被派往宜昌负责转送文件和护送干部。
由于长途奔波和辛苦的工作,赵一曼于1929年1月21日早产生下儿子。
她为孩子取名宁儿,希望他能一生安宁。
只可惜生在战争年代,安宁就像夜空繁星可望而不可即。
没过多久,赵一曼便带着孩子赶赴江西。
组织上考虑到她带着一个孩子,太过明显,于是委派江西省委王宏与她组成假家庭以掩人耳目。
同年11月的一个雪夜,一个农家小院透出微弱的烛光,赵一曼坐在在窗边抄写文件,一旁的宁儿正安稳地睡着。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她从门缝中确认是王宏之后,才将开门。
只见对方一边将她往里推,一边说着:
快走,出叛徒了!
赵一曼迅速反应过来,用床单裹住孩子,冲向后门。
她前脚刚迈出去,王宏砰地一声就关上了后门。
紧接着屋内传来打斗声,赵一曼明白,战友这是在用生命掩护她。
她红着眼眶抱着孩子走在冷风中,手和脚侵在冰雪之中已经冻到失去了知觉,母子俩最后在邻村的一处草垛里躲了整整一夜。
看着宁儿冻得通红的小脸,赵一曼心如刀绞,她知道孩子不能再跟着自己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她很快就遇到了救星。
任弼时与陈琮英
几个月后,赵一曼被安排在上海机关工作,并且在这里认识了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
她记得陈达邦曾提起过自己有个妹妹也叫陈琮英,一问这还真是她小姑子。
赵一曼说明了自己的处境,想要替宁儿寻一个安全的归宿。
陈琮英垂着眼思索了半响,心中有了人选。
我在武汉有个堂兄叫陈岳云,他是国内印刷行业的翘楚,家境殷实,宁儿跟着他也不会吃苦。
到达汉口的第二天,赵一曼来到一家照相馆,拍摄了一张自己与宁儿的合影,并修书一封寄给远在苏联的丈夫,另洗了一张托宜宾女中的同学带给家中亲友。
临行前,她最后亲了亲宁儿的脸,泪水落在孩子心脏的位置,然后亲手将他交给了陈岳云夫妇,并深深地向他们鞠了一躬。
安顿好了儿子,赵一曼便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中。
东北沦陷区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她便主动申请远赴前线抗日。
当时,东北整个抗日武装没有军饷、没有装备、没有援助,全靠自给自足。
可赵一曼没有一点儿犹豫,背上行囊,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路。
受到组织的委派,她来到朱河县一带,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的政委。
赵一曼利用女性的优势,去农妇家里帮她们干活做饭,给她们讲政治课,宣传抗日思想,为抗日队伍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此外,她还充分发挥自己在黄埔军校所学的内容,和朱河中心县委赵尚志等人一起多次粉碎了敌人的大讨伐。
见她们如此默契,当地的百姓都以为他们是兄妹,赵一曼说:
我与赵司令同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是兄妹胜似兄妹,从今以后你们就叫我赵一曼吧。
从此以后,他们被誉为哈东二赵,带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在沦陷区顽强作战。
就这样,赵一曼的名字流传开来。
当时,日伪的报纸曾报道过:
共匪女首赵一曼,红装白马奔驰于丛山密林,常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使我倍感难以对付。
左赵尚志,右赵一曼
1935年,赵尚志带主力军远征,开拓新的革命根据地,赵一曼则留下来打游击,牵制敌人火力,掩护大部队。
同年11月14日,赵一曼和王慧同率二团五十多人来到铁道北五区春秋岭左撇子沟附近的安山屯。
汉奸得到消息,连夜赶往乌吉密向日伪报告。
次日清晨,日伪警察率300多人包围了安山屯。
发现敌情后,赵一曼和王慧同组织队伍冲上南山有利地势,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可终究寡不敌众,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赵一曼与十多名战士负责掩护,团长王慧同带队突围。
在这个过程中,赵一曼不幸被击中左肩,只得先转移到侯林乡西北坡的窝棚里修养。
可仅仅过了十天,伪警察搜山围剿,发现不远处的窝棚有炊烟升起,立即将他们团团围住。
赵一曼为掩护队友,左手腕、左大腿还有膝盖都中弹,当场昏迷。
被俘的赵一曼
醒过来的时候,她已经在被绑在监狱的老虎凳上动弹不得。
一个日本男人缓缓向她走来,冲着旁边的翻译说了句什么,便俯下身来,死死盯住她。
赵一曼漠然回视,不管翻译说什么,都一言不发。
那人被她无动于衷的态度激怒,用手狠狠地捏住她手腕的弹上。
蚀骨般的疼痛传来,赵一曼额头冷汗直冒,神色却依旧不变,咬紧牙关。
日伪将尖竹签插入她的手指,往她鼻子里辣椒水和汽油,整整折磨了她九个月。
可赵一曼硬是生生挺了过来,没有透露半点党内机密。
日伪知道不可能撬开她的嘴之后,决定杀了她。
1936年8月1日,在去往刑场的路上,赵一曼丝毫不惧,回首自己的一生,她没有辜负当初在党旗下许下的誓言。
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没能时刻陪在孩子身边,心中始终有愧。
赵一曼找宪兵要来了纸和笔,给宁儿留下绝笔,慨然赴死。
第二日,丧心病狂的日寇将其绑在囚车上,在珠河县城游街示众。
而后随着嘭的一声枪响,这位年仅31岁的革命女英雄被迫结束了她短暂又辉煌的一生。
也正因此,才出现了开头日军手上拿着她的绝笔那一幕。
电影《赵一曼》剧照
而此时的陈达邦正在法国巴黎协助吴玉章承办《救国时报》。
当国内同僚发来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英勇牺牲的事迹时,他心中怀着无限敬畏,字字斟酌之后,翻译成法文刊登在《救国时报》之上。
但是,陈达邦不知道的事,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妻子李一超。
1947年,他辗转回到国内,在重庆见到了已经18岁的宁儿。
陈达邦向兄长郑重道谢,又将儿子拉到身前,左看右看,轻声问道:
妈妈有来信吗?
宁儿低头不语,陈岳云长叹了口气,将弟弟拉到一边,低声说:
一超和妹妹将孩子送来之后,便再无音讯。
此时,依旧没有任何人知道赵一曼的真实身份。
身份大白,阴阳相隔
一直到1955年,赵一曼的二姐李坤杰一直在四处打听妹妹的下落,偶然间结识了曾在满洲省委工作的何成湘。
两人重温1950年上映的电影《赵一曼》时,何成湘颇为感慨得说道:
我有幸与赵一曼共事过一段时间,那时她还姓李。
赵一曼与宁儿的合影
闻言,李坤杰心中有了个大胆的想法,她拿出当年妹妹托人带回的照片。
何成湘仔细一看,激动地说道:
就是她,你们认识吗?
话音刚落,李坤杰已然泪流满面。
至此,英雄赵一曼的真实身份才终于被揭开。
同年7月,已经26岁的宁儿和父亲来到东北纪念馆,看到母亲留给他的遗书,瞬间泣不成声。
赵一曼遗书原文
这句句恳切的绝笔让记忆中模糊的母亲变得鲜活起来,宁儿拿出笔一字字将母亲的教诲誊写下来,并用钢笔在手臂上刻下了赵一曼三个字。
而一旁的陈达邦终于在阔别二十七年之后,再度得到了爱人的消息。
只是没想到,再见面竟然已是阴阳相隔。
后记
在黑龙江尚志市的一曼街街头,一生戎装的赵一曼铜像英姿飒爽,深情凝视着这片她曾用生命捍卫的土地,看着她热爱的人民群众在此安居乐业。
赵一曼的英勇不止教育了宁儿,也激励着每一个中国青年。
正如开国元帅陈毅说的那样:
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参考文献
党建:《赵一曼:黑山白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胜花》
党史天地:《赵一曼陈达邦相爱在莫斯科》
BTV档案:《寻找英雄赵一曼》
CCTV纪录:《血沃中华 赵一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