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指在水里泡久了皮肤会起皱?
也不用很久,一般人泡水5分钟,通常手指脚趾就可以起皱。
为什么会起皱呢?
旧有的说法是,手指脚趾皮肤角质层厚,而角质层已经没有生命力,泡久了,水会被动渗入,角质蛋白吸水就会膨胀,从而导致这种起皱。
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泡水因为吸水起皱,出水后为什么那么快就会消失?
而且,吸进去的水似乎也没有渗出来嘛——出水一段时间内应该持续向外渗水才对嘛。
实际上,大量充分的证据已经证明,手指脚趾泡水起皱是手指脚趾这种无毛皮肤的一种独特的生理机能,这种湿皱反应是交感神经介导的一种主动性适应性反射。
有哪些证据支持这种说法呢?
手指脚趾湿皱反应作为交感神经反应性指标已经接近百年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医生发现,神经支配缺失,手指脚趾这种湿皱反应也随着消失。因而,这种反应被当成观察神经功能的一个指标。
后来,陆续有很多医生和科学家都重复证实了这种观察。
其中,无论通过麻醉还是交感神经切除或交感神经节摘除,所支配范围的这种反射都会消失。从而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这种反应就是交感神经介导的一种主动性生理反应,而不是泡水的被动变化。
还有一些研究对这种反应来用来监测交感神经反应性进行了观察。
2015年的一项综述审查了10篇质量良好的文献,证据显示,这种反应是诊断交感神经反应不足或过度的良好的指标。
就是说,如果相应交感神经如果被破坏,这种反应就消失。
在一些神经病变患者,这种反应可能比较迟缓或者反应程度低。
相反,在交感神经反应过度的人,这种反应可能就会更快出现,反应更激烈。比如,泡水1、2分钟,2、3分钟就会起皱。而常人一般至少需要泡水5分钟以上才会起皱。
手指脚趾湿皱反应是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的结果
既然那么早就发现了这种反应跟交感神经有关,角质层吸水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
原因在于,人们迟迟没有搞清楚这种反应发生的机制。
好在,本世纪初的系列研究发现,湿皱反应实际上是交感神经介导的手指脚趾指腹血管收缩导致的。
具体来说,我们知道,手脚掌指覆盖的是无毛皮肤,这种皮肤的特征之一是存在大量动静脉吻合,血管的收缩舒张幅度变化非常剧烈——适应于常备散热器和环境温度探测器的生理需求。
因而,血管的收缩舒张受多种机制的影响,包括下传的交感神经信号、局部交感神经反射(通过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一氧化氮等机制介导。
研究发现,即使不用泡水,局部使用交感神经激动剂引发血管收缩也可以诱发这种反应,从而证实这种反应是交感神经介导的。
具体的成因是,手指(趾)腹表皮和皮下纤维组织之间有一些纤维网格,网格之间充满着脂肪和血管(包括受交感神经支配的动静脉吻合),形成一些小岛样结构。正常情况下,血管充盈良好,指腹显得非常饱满和温润。
仔细按压抚摸一下,可以感受到皮下疙疙瘩瘩小岛的存在。
当血管出现显著收缩时,这些膨胀的小岛就会显著缩水,因而牵拉表皮出现塌陷,形成我们看到的起皱。
泡水又是如何引发血管收缩的?
泡水,似乎无论热水还是冷水,都可以引发手指脚趾这种湿皱反应。
如果说冷水可以因为寒冷刺激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泡热水为什么也会导致这种反应?
研究发现,泡水引发的反应可能是通过局部神经反射导致的。
具体来说是因为泡水的确可以出现少量水分渗入表皮下,引发局部渗透压的变化,从而激发局部交感神经反射引发血管的收缩,最终产生这种湿皱反应。
——泡热水起皱似乎比热水更甚。
手指脚趾湿皱反应有何生物学意义?
人们早就推测,手指脚趾这种湿皱反应可以增大局部皮肤的摩擦力,有利于更强有力的抓握物体。
但是,2011年的一项综述,作者通过对研究证据的分析认为,手指脚趾这种湿皱变化形成的皱纹形态可能是像汽车轮胎一样起到排水网络的作用,
更高效排除皮肤和物体之间的水分,从而更有利于在水下或者对浸湿物体的物理操作。
作者分析了大量受试者手指皱纹的形状,发现最大的特征就是都具有排水网络的特征。
而2013年一项试验则很好地验证了这种说法,证明手指这种湿皱反应可以是受试者更高效操作水下物体。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干燥平面上,所有参与者转移一定量小球所花费的时间,最快的72秒,最慢的198秒。
所有参与者转移干球的效率比在水中转移效率高17%。
但是,如果只比较在水中转移小球效率, 手指起皱者比没有起皱者快12%。
而如果单纯比较在水上转移干球,则无论手指是不是起皱,转移速度没有差别。
从而证实,手指的这种湿皱反应的确更有利于操作水中物体。
同样的,可以推测脚趾的湿皱反应更有利于在水中更坚实地抓地踩踏而防止跌倒。
综上所述,可以说,充足而强有力的证据表明,手指脚趾的湿皱反应不是泡水的被动适应,而是交感神经介导的主动性适应反应,更有利于水中的活动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