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春季,天气开始回暖,潮湿问题接踵而至,湿度过大不但对人体造成疾病,对家具、衣物也会造成损害。如果是贵重物品,如茶叶、古董,潮湿的空气会令它们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市面上除湿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应该怎么去选择?空调除湿、除湿机除湿和电渗透除湿之间的区别又在哪里?
一、空调除湿
家用的空调除湿的主要工作原理和制冷原理差不多,是以冷冻水为冷却介质的表冷器对空气进行除湿,这是目前空调中主要采用的方法,但是该方法不能获得很低的湿度,空气除湿后的露点温度最低只能达到10℃左右。
它的除湿效果其实非常的勉强。在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温度都较低,这时如果开空调机除湿,吹出的是冷风,越除湿越冷,给人的感觉相当不舒服。当环境温度低于空调制冷启动温度时,空调甚至无法启动制冷,也就不能除湿了。
带独立除湿功能的空调机仍然是以制冷或者制热工况为准进行设备的制造,虽然可以单独除湿,但除湿量小、除湿慢,相应的能耗大。
而且冷却除湿也有诸多缺点:需将空气冷却到露点温度,然后用再热设备进行再热处理后送入空调房间,导致了再热量的耗损。冷却除湿不能提供超低的露点送风工况,当表冷器供给的冷冻水温度在7°C以下时,冷凝水会在表冷器表面结冰,容易引起阻塞,影响除湿效率,同时由于冷凝水的存在,盘管表面容易滋生各种霉和病菌,恶化空气质量,引发多种病态建筑综合症。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空气除湿和降温同时进行,由于除湿和降温过程本质存在不同,容易出现诸多不易克服的矛盾。因此冷练除湿设备不适合在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的场所使用,环境温度过低时,除湿效率就会降低低,同时易出现结霜问题,维护保养比较麻烦。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及自身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冷却除湿的缺点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的应用也会受到诸多限制。
二、除湿机除湿
除湿机又称为抽湿机、干燥机,一般可分为家用除湿机和工业除湿机两大类,属于空调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其工作原理是:有风机将潮湿空气抽入机内,用过热交换器,此时空气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处理过后的干燥空气排除机外,如此循环使室内湿度保持在适宜的相对湿度。而目前全球的除湿机主要分为压缩机式、无氟转轮式和混合式三种。
除湿机除湿和空调除湿相比,除湿能为大,除湿效果好。但在温度比较低的环境中(10摄氏度以下)使用压缩机式除湿机时,会引起除湿机热交换系统结霜, 这个过程是无可避免的, 所以压缩机式除湿机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会定期进入除霜状态,除湿效果十分不理想。
而且压缩机式除湿机使用含氟制冷剂,维护成本高并且存在氟利昂泄漏的安全隐患。
而混合式除湿机是指压缩机+转轮,它的除湿力较压缩机式更强,四季可用,但它和压缩机式一样使用含氟制冷剂,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的同时普遍存在噪音大、机身笨重、寿命短等缺点。
三、电渗透除湿
电渗透防潮除湿技术,基于电渗原理,外加电压产生电势差,促使阳离子带动水分子向阴极流动,实现防潮的目的。在国外地下工程的应用显示电渗透防潮优势明显,持久有效,便于安装,环保节能,维护成本低,使用安全。是目前来说最高效安全的一种除湿方式。
1809年,俄国科学家F.F. Reuss在实验中首次描述了电渗现象,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水分子能够通过毛细管由正极向负极移动,在此基础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恩格斯教授发现,通过特殊材料在特殊装置下,通过特定磁场利用特定脉冲波模拟正电的方式,水分子亦能够通过毛细管由模拟正极(结构内测)向负极(结构外侧)移动,即为无线电渗透,从此地下空间防潮除霉更加便捷、高效,应用领域更广泛。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电渗传质。
通过在多孔介质中植入电极,可以产生电势梯度,对多孔介质内孔隙自由水中离子和扩散层中的可交换离子产生影响。
在电渗流中,带电粒子的移动通过粘滞力带动孔隙水移动。通常情况下,介质颗粒所带的净电荷是负的,所以双电层中所存在的净电荷是正的。对于静止的介质颗粒来说,双电层中的孔隙水流是向负极(结构外侧)方向的。双电层中的水的流动将会对孔隙中的自由水产生粘滞力。
实际上,孔隙中液体流动有时仅仅是由于含水离子的移动所引起。在持续不变的电渗流中,在正极(结构内侧)附近发生了氧化反应,产生了新的阳离子,从正极(结构内侧)附近溶液进入到电渗系统,逐渐占据了原来阳离子的位置,故图中携带正电荷的水分子会向负极(结构外侧)运动从而远离正极(结构内侧),使整体结构达到干燥状态且不完全脱水,即保证了建筑结构稳固,又使房间舒适干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