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
斗门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端,因“戽斗之斗、海门之门”而得名,是珠海市3个行政区之一,位于珠海西部,东、北连中山,西、北接江门,毗邻港澳。1965年7月由中山、新会划出部分镇村建县,1983年7月归属珠海市管辖,2001年4月撤县建区。全区面积674.8平方千米,基本农田28.85万亩。辖井岸、白蕉、斗门、乾务、莲洲5个镇和白藤街道,有10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截至2022年11月,全区常住人口约63万,其中户籍人口36.48万人,农村总人口21.7万人。是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16.6万人。近年来,斗门区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示范名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海鲈之都、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等称号。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等南宋皇族后裔赵氏子孙聚居于斗门镇,并留下明清古院建筑代表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菉猗堂”。斗门“水上婚嫁”、“装泥鱼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海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小濠涌党支部诞生在斗门。区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培养了“亚洲蛙王”曾启亮、雅典奥运会乒乓球银牌得主李静等本土优秀体育人才。
湾区门户,区位优越。斗门是珠中江区域合作的重要节点,属粤港澳紧密合作核心圈,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港珠澳一小时生活圈内,毗邻高栏港、珠海机场,通用机场、斗门港加快扩容,逐步构建起一纵(省道S272)、两横(黄杨大道、珠峰大道)、四高速(西部沿海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和江珠高速)的干线公路网络体系,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区域交通枢纽。
产业创新,经贸蓬勃。全区培育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产业集群”,是珠江西岸重要产业区域。区辖新青科技工业园、珠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两大产业园区,镇域经济特色鲜明,通过事权下放、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五镇一街朝着绿色生态宜居小镇、智产风情小镇、国家级特色小镇、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小镇、粤港澳生态旅游特色小镇、高端商务小镇的目标稳步推进,斗门、 白蕉、乾务3个镇连续3年上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生态新城,高端规划。全力推进美化、绿化、净化“三化”,建设绿城、花城、公园之城“三城”。以黄杨河“一河两岸”北拓南扩为重点打造十里滨水长廊,高端规划建设白藤、白蕉、尖峰南“三大组团”,130米高斗门“新地标”斗门科创中心完成封顶,斗门市民中心、斗门文化艺术中心正拔地而起,斗门逐步迈向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之城。
乡村振兴,生态优良。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斗门努力打造示范样板。118个涉农村居发生着喜人嬗变,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机制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南门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石龙村,莲江村入选全国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示范名单。山、田、河、海相拥的大沙田水乡勾勒出韵味独特的斗门之美。
文旅交融,各美其美。“春赏花、夏采摘、秋收获、冬精品”四季游常青,“文化节、旅游节、美食节、体育节”四大品牌活动连年举办,御温泉、黄杨山、金台寺、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等成为深受欢迎的文化民俗和生态旅游好去处,让成千上万本地居民和游客齐聚斗门,看龙舟竞速,听沙田民歌,观醒狮比赛,赏非遗之美。
蟹蚬之乡,美食天堂。“中国海鲈之都”“中国禾虫之乡”“中国黄沙蚬之乡”美誉载身,有重壳蟹、黄沙蚬、白蕉海鲈、莲洲禾虫、黄金风鳝、上横黄沙蚬、虎山金巢琵琶鸭等特产。粉葛、艾饼、咸茶、锅边糍、虾米糍、莲洲月饼等各类本土美食更加让人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当前,斗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举全区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努力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