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年,成稿162万余字、内含896张珍贵历史图片,一部《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下称“《电影卷》”)真实、准确、严谨、全面、科学地反映了上海电影的艺术和现实,全面真实记载了1978年到2010年改革开放33年间上海电影世界的发展历史和探索历程。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电影卷》主编任仲伦在该书序言中提到:这一时期是上海电影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阶段;它因解冻而复苏,因解放而复兴,构成了又一次卓有成就的电影高潮。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书影
11月15日,上海电影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出版发行研讨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上影集团、上海市文联、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领导以及《电影卷》评议、审定专家、编撰人员,上海电影界老中青艺术家代表,影视单位、高校师生代表等70余人出席活动。
研讨会现场
精益求精完成百万字鸿篇巨制
上海市第二轮新编地方志书编纂工作于2012年启动,文学艺术分志中的《戏剧卷》《电影卷》《音乐舞蹈卷》《曲艺杂技卷》《美术书法摄影卷》,经过数百位专家,学者,编撰人员长达八年的收集,论证,撰写,编辑,终于在2022年7月全部完成出版并发行。这些志书全面客观详细地记述了1978年到2010年,这33年间上海九大文艺门类,在场所,演示,展示,研究和交流活动的情况。
其中《电影卷》全卷记事上限自1978年始,下限至2010年。这一阶段,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是上海的文学艺术复苏、跨越、创新的重要历史时期。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书影
《电影卷》历时十年的编纂过程中,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部署,经过了“组织动员、机构培训”“资料收集、卡片制作”“汇总长编、初稿试写”等工作阶段。其间,上海电影界专家、学者对《电影卷》全卷从架构整合、脉络梳理、特色捕捉、重点把握、文字表述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审议,并多次提出修改建议和意见。《电影卷》编纂单位根据专家、学者的审定意见,从核订史实、调整篇目、精简文字、规范行文等方面进行认真修改,到2021年6月中旬,《电影卷》送交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验收通过。
“这是一件既功德无量,也非常劳人劳心劳力的事情。”《电影卷》编撰委员会副主任沈文忠如是评价地方志的编纂工作。一部上百万的电影志,记录下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电影走过的辉煌历程。
从1978年到整个1980年代,上海电影从解冻走向解放,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开场,迎来了第三次创作高潮,如沈浮任总导演的《曙光》,汤晓丹导演的《南昌起义》等。其中,导演谢晋尤为瞩目。从1979年起的7年间,谢晋连续拍出6部作品。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组成的“反思三部曲”,分别获得第一届“金鸡奖”、第六届“百花奖”、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与此同时,“中国动画学派”所在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开始发力,连续创作出我国第二部动画长片《哪吒闹海》、第三部动画长片《金猴降妖》、享誉海内外的《三个和尚》、木偶片《阿凡提》等独具中国民族特色且广受民众喜爱的动画片。
《上海市志·文学·艺术分志·电影卷(1978—2010)》内页
1990年代,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电视的兴起和电影体制的落后使得上海电影进入衰落期。1993年首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诞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认可的国际A类电影节,成为“上海电影在艰难行进中点燃的火把”。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电影市场也开始向更大的世界开放、与更多的电影人联手。上海电影界先后与导演王家卫合作了《2046》《一代宗师》等影片,还有关锦鹏的《长恨歌》、陈可辛的《如果·爱》等,这些合作为上海电影带来了类型经验和商业意识;与李安合作《色·戒》、与吴宇森合作《赤壁》等,为上海电影开拓了国际电影空间;与大陆导演群的合作产出了累累佳片,如与贾樟柯合作的《三峡好人》《天注定》。
原上影集团副总裁、《电影卷》副主编汪天云
“编撰这本书时,没想到会有这么厚。”原上影集团副总裁、《电影卷》副主编汪天云介绍,“上海是个开放的城市,也在那个年代创办了国际电影节、影展,有了合拍片市场和国际化通道,做出对世界电影的众多贡献,也创造了多个第一。我们花了很多脑筋去做详略得当的呈现,为了能承担起学术研究工具书的作用,词句都字斟句酌。”
《电影卷》编撰期间三异承编单位,从原市文广局,到市电影局,再到市文联,具体的编纂单位也从上影集团调整到电影家协会,经过了“组织动员、机构培训”“资料收集、卡片制作”“汇总长编、初稿试写”等工作阶段。
“《电影卷》是一本志,志在中文里面是两个意思,一个是记录的意思,记录我们的历史,记录人物。第二个是志向,理想,情怀的意思。我觉得《电影卷》这两个意思都可以包括,是记录我们电影的历史,也是记录我们电影的情怀,电影的初心。”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深有感触,“这么厚的《电影卷》,数易其稿,可能几千万字是有的。许多编辑人员不计报酬地工作,在积年累月的编撰历程中,不断感受着电影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电影卷》评议、审定组组长陈东感慨道:“‘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老话在我们修志中是最能够体现的。30多年,浩如烟海的资料,什么人可以入志,什么事件可以入志,什么东西是不好漏掉的,特别是我们《电影卷》里面很多‘活人’,他们的生平怎么写,简介怎么写,多少字数,怎么评价,这些都是要字字斟酌、把关的。”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评价,“上海电影人精益求精自我加压的工作精神,让《电影卷》成为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的鸿篇巨制。”
嘉宾合影
“电影界在,电影史就在;电影志在,电影精神就在”
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夫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史志自古就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修编志书不仅是在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更是在向创造历史的人表达敬意,传承先辈的志道和精神。
“我们不仅仅写改革开放,我们还写那个时代电影要为谁服务。”原上影集团副总裁、《电影卷》副主编汪天云指出。上海电影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一直坚持着“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著名电影人谢晋为例,他的《天云山传奇》率先聚焦“左倾”思潮对于人们命运的尖锐影响,《牧马人》则在民族危难中看到底层百姓的良善之光,《芙蓉镇》描写“动乱”年代人们的颠簸命运,同时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谢导他之所以赢得了中国最多的观众,赢得了中国最多的奖项,核心还是在于坚守为人民创造。”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电影卷》编撰委员会主任、《电影卷》主编任仲伦说。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电影卷》编撰委员会主任、《电影卷》主编任仲伦
凭借对艺术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电影艺术的热爱,上海电影人完成了大量作品既遵循特定时代的主流政治路线,又有高超的艺术表达。任仲伦说:“这几年党提出来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其实这是上海电影人的传统——用艺术创造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精神,也是上海电影历来就有的、独具一格的精神。1993年,在吴贻弓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倡导和努力推动下,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创立。“在那个年代,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了国际电影展,有了合拍片的市场,有了合拍片的国际化通道,也对世界电影做出了很多贡献。这是上海电影和其他地区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
原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导演于本正
与会专家学者接连着谈起上海电影曾经走过的辉煌,令老导演于本正感慨,“有电影才有志”。作为曾经的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于本正说:“《电影卷》的编撰固然非常困难,但更为重要的是,正是那么多老艺术家前辈的共同努力成就了这本书。”
此次《电影卷》的出版,也引发上海电影界关于如何铸就上海电影新辉煌的思考。“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时代中国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见证者与践行者,也要在历史中汲取养分,传承前辈的精神,继续开拓向前。”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表示,当前,电影产业面临转型压力,重温老一辈电影人热爱事业、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不断开创、突破的上海电影发展史,也激励着新时代上海电影人做产业转型先行者和示范者的探索。“上海电影从来都有着开风气之先的勇气,从来都体现着海纳百川的精神。我们将努力创造出新业绩、新作品,让上海电影始终扎根于人民,不负于时代。”
记载过去、编撰成史,这本身就是一项创造历史的工作,但“我们更希望有新的辉煌让我们下一本的《电影卷》写得更加精彩”。任仲伦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