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林森
近期,某部抗战“神剧”因其雷人的情节设定而遭到广大观众的“口诛笔伐”,随之被点名批评下架。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编导组却宣称,片中的剧情设定是符合历史的,这不禁又在网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论战。其实,不只是此剧,在相当多的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抗战部队的官兵都是一水整齐洁净的军服,从头到脚一尘不染。这种设定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似乎大家不这么穿就打不了胜仗,不这么穿就有辱咱们中国军队的名号。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衣着条件到底是怎样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官兵:给我双鞋我就知足了
我们先来看一段抗战官兵的回忆。该回忆系时任国军第41军第124师739团副团长的雷云仙在追忆部队北上山西参加抗战时所述:“北方已是冰天雪地,而自己弟兄身上,却只有一层单衣,最多还有一个棉背心,脚上还是赤足穿着一双草鞋。晋中人民见川军弟兄赤足草鞋,除捡家存鞋袜相赠外,并谆谆慰告:‘山西高寒,不比四川,如冬不着履,会趾脱胫折,象这样的寒冬,我们不穿棉裤,就成寒腿,千万保重才是!’”
看见了吧?时值寒冬,可怜的第41军将士们却只有草鞋单衣。可能有人会说,第41军系川军部队,不是中央军嫡系,军需保障上自然不到位。那么,中央军的情况又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段来自中国远征军第200师第598团团长郑庭笈的叙述很能解答上述问题。第200师属于第5军,这不仅是中央军中的精锐,更是被视为“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然而,郑庭笈团长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却说:“中国部队是‘草鞋兵’,渡河时用不着脱皮鞋,行动迅速方便。”
众所周知,远征军的供给保障算得上是抗战各部中最好的,但将士们依然是足穿草鞋。说起来可能让人难以置信,但对于当时的官兵们来说,拥有一双草鞋,就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奢望了!
什么?草鞋这么金贵?是的,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即便是草鞋也不是有求必供的。第97军第166师参谋长曹福谦就曾说道:“我军开往广西作战,但军委会不发给汽车,所有物资都得大家自己背着,士兵连双草鞋都没有,光着脚走路。第一六六师特务连一个士兵睡在路上不走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走了,他说:‘参谋长,我真的不能走了,足都磨肿了,给我一双草鞋,我就能跟上部队。’”
在当时,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大家只要一有空,都会坐下来编织大量草鞋以备日后行军。甚至连死尸上破损的军服也要扒下来撕成条,为的就是做草鞋时用。可如今我们在影视剧中,哪能看见穿草鞋的抗战将士呢?很多编导们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经得住历史检验,可为什么却找不出一个官兵们在闲暇之余编织草鞋的镜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衣着条件: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抗日官兵们,个个精神抖擞不说,还都衣着鲜亮、整齐划一。实际上,翻遍史料,真的找不出一支这样的部队。就拿大家习惯性认为的待遇最好的中央军来说,他们的衣着标准是什么呢:春、夏、秋三季每人上单衣两件,单布短裤两件,绑腿一双,军帽一顶;冬季棉衣裤一身,棉帽一顶,棉被一床。就这些,没有别的了。可见,这些衣物中不仅没有衬衣衬裤、毛衣毛裤,也没有雨衣和鞋子。而这还仅是纸面上的,实际上由于各级军官中饱私囊,真正发到士兵手里的衣物简直少得可怜。
1944年,在检讨豫湘桂会战失利的原因时,军委会发布的电文中就明确说明:“各部(长官)侵吞草鞋、行军各费,侵吞军食,任令士兵饥饿,不顾士兵致病;扣发薪饷,挪用经商;盗卖士兵被服,不顾士兵寒冷,任令由冷致病。”即便到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颁布《整军目的与高级将领的责任》仍然强调:“我们的军队……生活太苦,大多数官兵吃不饱、穿不暖,以致面黄肌瘦。”
可我们今天看到的影视作品里,哪能看到面黄肌瘦的部队?这要是看到了,多有损咱们将士的形象啊!于是乎,各种不符合历史的雷人设定,例如穿皮靴、抽香烟、喝咖啡等屡见不鲜也就不奇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艺术创作没问题,但请尊重历史
其实,赤脚、草鞋、绑腿等这些看似褴褛的衣着形象,正是当年广大抗战官兵的真实写照。这些并不是需要避讳的污点,相反它就是那个年代优秀中华儿女品质的标志,就像成龙的大鼻子、索菲亚罗兰的大嘴巴一样。没有了这些标志,才不能够称之为抗日将士!没有了这些,也就失去了真实的历史印记。每当提及影视作品的设计时,一些编导总会说:“艺术就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于是乎,这句话就成为了一个万能的借口,不管拍出多烂的“神剧”,都可以拿艺术创作、艺术需要来搪塞、来开脱。
艺术创作,必定会有想象和加工的成分。如果只追求历史真实,忽视了艺术本身的趣味与自由,那么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便会变得僵硬和呆板,看起来味同嚼蜡。但是过犹不及,倘若创作偏离了历史的真正轨道,那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我们不妨看看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的川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该碑的主体是一名年轻的战士,上穿单军衣、下穿不过膝的短裤,打绑腿、蹬草鞋,身形极为瘦弱。但他双手持步枪,奋力向前冲去的造型,那种怒目睁圆的临战姿态,却充满了英武之气。应该说,这正是广大抗日官兵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妨再看看李桦先生的版画、田汉先生的话剧,其塑造的抗战将士形象也都是如此。
然而,今天的人们有了“艺术创作”这一挡箭牌后,抗日官兵也就如施展魔法般华丽大变身:头戴钢盔,脚穿战靴,用的是二战之后问世的枪械,满嘴都是21世纪的新潮词汇。这么看来,田汉先生等人是不如“神剧”的编导们懂艺术了!
参考资料:
1、《抗日战争》王树增著;
2、《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郭东风著;
3、《那一年,我们出川抗战》关河五十州著。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