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庆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从日本军方手中收回对青岛的管辖权,这标志着历经德、日两代殖民主义者统治了25年的青岛,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次重大事件。
陈干,山东昌邑人,字明侯,年少胸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陈干的一生,最为时人称道的是于1922年对日本外交谈判,成为收复青岛乃至山东主权的关键人物。
收回青岛
鲁案砥柱据理力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青岛蓄谋已久的日本,趁德国无暇东顾,在胶东半岛开辟了日德战场。日军打败了德军,取代了德国在青岛的地位。日德战争期间,陈干奉命调查日德战区人民死伤和财产损失情况,汇集成《欧战拾遗》一书。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陈干一度任山东省政务厅长,翌年辞职退居青岛,投身反日爱国斗争。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因山东问题引发五四运动,内惩国贼外争主权的爱国运动席卷全国,中国与会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代表经过谈判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922年3月,时势再次将巴黎和会代表王正廷推向外交斗争的风口浪尖,他被北京政府任命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接收山东权益。9月5日,黎元洪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交涉日本归还山东问题。
陈干
陈干在对日谈判的过程中,不畏列强欺压,他表示:“对鲁案应争主权,不争浮利。争土地不争房子。争永远不争暂时。宁受其强权一时压迫,决不由我辈认可半个字。”他坚持先收回再谈开放。在谈判中,他对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甚至腐败非常痛心,指出:“中国外交多败于奴性外交,此后纠正办法,只有倡主性。盖我不为奴,孰得而奴之。”
陈干在查阅第三十八次谈判会议记录时,意外发现王正廷与日本签订“别纸约定案”,允将中日间电报通讯及海陆联络、增设,悉与由中日两国共同处理。陈干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致函王正廷,提出“别纸约定案”与鲁案无关,“阁下为鲁案善后督办,并非为全国善后督办,且因一区区青佐线(青岛至佐世保)将全国交通送出,亦太不值。”陈干及时发现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据理力争,如期完成收回青岛协定签字。
1922年12月1日正午,中日鲁案交涉委员会第一部委员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中日双方彼此校定《山东悬案细目协定》正文及附件之后,由王正廷和中方第一部委员陈干、唐在章、徐东藩代表中国政府签字。协定明确规定:青岛于12月10日正午交接,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在交接以后20日内撤尽。中国无偿收回德占青岛的公产,对收回日占青岛公产和胶济铁路却付出了6100万日元的代价。
山东权益虽由中国收回,但日本在山东继续享有种种特权,这使王正廷的山东外交遭到国人许多尖锐批评,而他的对手日本驻华公使小幡酉吉也同样在日本国内被指控为“屈辱外交”,这说明中日间的这场较量应该是互有胜负。
由于陈干在外交谈判中不屈不挠,抱定为山东“看家护院”的使命,所作所为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好评。康有为振笔雄书“鲁案砥柱”赠予陈干,以志旌扬。
青岛接收后,陈干将办理鲁案交涉时往来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
陈干将办理鲁案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
节外生枝
深入崂山招安孙百万
日本人明着一套暗地一套,为中国收回青岛不断地制造麻烦。日本军人勾结盘踞在崂山深处的土匪头子孙百万,制造了绑架案。
1922年11月,青岛防务接收仍没有确定,崂山的孙百万土匪队伍“胶东游击队”却已经进入市区。日方首先裁撤了李村、四沧一带的警力,由日本浪人纵匪下山,然后由日本日金银行出资20万大洋让孙在位于中山路附近的三义栈设立“机关”。
孙部2000余名土匪进城后,抢劫商号,引发社会动荡和百姓恐慌。为安定社会,身为青岛商会会长兼青岛自治筹备会理事长的隋石卿决定只身去三义栈会孙百万,试图出钱让孙部撤离市区,被孙拒绝。11月30日,隋与从济南来青的监收专员茅少甫在顺兴楼被孙匪绑架至崂山,并密谋在青岛接收日,绑架中方接收专员制造全市混乱。
次日,刚升任外交部总长的王正廷得知该案后,立刻严重警告日本公使和青岛守备军司令,要日方承担全部责任,立即归还人质,同时令进驻青岛的2000名军警做好武力解放人质的准备。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派谁去崂山深入虎穴好呢?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陈干挺身而出,决定招安孙百万。
当孙百万见到孤身一人、寸铁未带的陈干,镇定自若,非常吃惊。攻心为上,陈干面对土匪头子,以民族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劝降。陈干说:“你我都是中华大好男儿,眼下青岛接收在即,家乡父老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孙司令难道肯死心塌地去做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傻事,枉背一个千古骂名吗?”
然后,陈干为孙百万分析形势,指出三条道路任他选择。
下策是孙百万不放人质,陈干也不打算下山了,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届时山下的军警会进山围剿,双方玉石俱焚。中策是孙百万暂不出山,把两名人质交陈干带走,各安本分,互不相犯,但这显然只是权宜之计。上策则是孙百万率2000多名手下和陈干携手出山,孙百万仍然当司令,手下人马改编成“胶东游击总队”常驻青岛,在市区设立“稽查处”,大队人马驻扎在沙子口。另外,王正廷已经承诺,如果孙百万同意按要求受编,还请他出席12月10日的青岛接收庆典。
孙百万虽然面无表情,但陈干感觉到他内心的松动和崩塌……第二天清晨,孙百万率领2000人马护送隋石卿、茅少甫回到青岛市区。
陈干置生死于度外,招安孙百万,为顺利收回青岛搬掉了最后一块巨石。
1912年9月,陈干与孙中山等合影于济南(孙中山右后第一人为陈干)。
1922年12月10日,随着接收庆典的如期举行,这座曾遭受德、日帝国主义侵占25年的海防要塞城市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青岛回归,也成为20世纪中国主权回归的首例和改写弱国外交的开篇。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有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不停地按动快门,把看到的一幕幕记录了下来。他叫班鹏志,于1923年出版了青岛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图片集《接收青岛纪念写真》。
同样也是这个时刻,本应该出席交接仪式的日本派驻青岛最高军事长官由比光卫却不见了踪影。他在哪里呢?此时的由比光卫正在他待了多年的提督楼上,看着日本的国旗无声地落下,满怀无奈和失败感。在听到窗外传来的阵阵礼炮声之后,他写下了“形以方止,势以圆动”八个字。
日本人撤离了青岛,侵略者在撤离的时候,暴露出贪婪的本性,他们把能带走的东西都装上了船,即使马路两旁电线杆子上的电灯泡,也不放过,架上梯子卸下来掠夺走。
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时,日本驻青岛总领事馆擅自设置“日本帝国警察署”,下设台东、李村、四方等九个派出所,甚至一度公开挂派出所的牌子,公然行使警察权。
尽管青岛的主权回收留下了盐田、观象台等后遗症,但有一个小插曲,别有意味。1923年2月11日,春节即将来临,山东省长熊炳琦兼任胶澳督办,给陈干写了一封信:“提督楼之油画,系由比大将赠送阁下之物,请即派人取去为荷。彼此相知,闲言莫由得入,勿庸过虑。”由比光卫是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官,将他在青岛提督楼的一幅油画赠送给陈干,这应是向陈干表达敬意。
马下诗人
文化情怀令人敬佩
陈干自1902年离家从军,戎马倥偬,踪迹所至,家国情怀激荡,作诗抒发胸襟,以此明志。民国初年,陈干将其诗文结集,题曰《倥偬集》。后出版时,于右任题写书名。吴稚晖曾为此书作序,序文写道:明侯先生……能将十万雄师,顾其状貌于英伟之中,有高洁气,若山林隐逸之士,其心胸寥远,抱世界最新知人道主义,而于旧道德则纯然纯孝。友爱其昆季,似理学名儒之所谓,是振古奇人,得天甚厚者哉。其诗若文,亦如其人。周秦汉魏之气息,以疏旷淡远出之。其风格不在唐宋之后。民国二年四月七日,武进吴敬恒拜观一过,率题数目,以志企仰。
陈干有两次解甲归田,利用时间,编撰著述,留下家乘国史。陈干办理鲁案都不从心愿,于1923年底再度解甲归田,将康有为先生题写的“倦飞”横匾挂于书房门上,励志闭门著述,《鲁案》《经国文钞》《诗选》等均在此时写成。
不妨看一首陈干作于1923年的七律《环翠楼》:
环翠楼前拂战衣,行人小住歇征蹄。
海山盘亘蛟龙卧,日月轮回草木低。
把酒休论天下事,敲棋聊解四围疑。
莽苍大陆无穷感,散发凌空且咏诗。
这首诗有一跋语:“环翠楼在威海城西北角,形势极佳,余今日过此,适在南北纷扰时又加临城劫案发生,直令为寝食俱废。”这首严格的律诗,格调高远,有唐人边关诗之风韵,可见陈干忧国忧民的胸怀。
陈干自幼好学,一有闲暇,书卷在手。再加之交往晚清民国的军政界、文化界的名流,受其熏染,常有唱和之作。
为促进青岛市文化建设,陈干化私藏为公有,捐献出自己藏书楼中珍藏多年的400余部、万余卷中外善本藏书。1923年,他致函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坐办龚积柄,呈上所捐献《藏书楼目录》。
陈干
著名史学家王献唐先生(时任胶澳商埠督办公署财政局股长)为《藏书楼目录》作序。王献唐知悉陈干少时家贫靠节衣缩食买纸笔,典当衣物买书籍,迨长大后出走四方奔波革命的情况,他在序中写道:“习经于桴鼓之间,论道于鞍马之上。诵书三壁,与淮南同游;载册五车,起翟公并世。轮蹄遍于天下,币间走于四方;见相国之碑文,解衣争市;征开皇之逸典,赉缣相求。今则石室摊书,墨庄著目。摅旧怀于少日,辛苦何多。”
经过接收青岛和办理威海卫调查之后,陈干认为强国强民,加强国民教育,势在必行。为此,他大力支持发展青岛市中等教育,积极参与胶澳中学的创建,从1924年建校至1927年为国捐躯,他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每月为学校捐赠大洋600元。
陈干曾在青岛结识康有为,并过从甚密。1923年康有为游泰山时赠陈干“岩岩巨石,矗矗高峰。潺潺涧流,落落长松。”以这幅联语来形容陈干的生平和品格,可谓贴切矣!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