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于雷
最近,小米和蔚来领投赛恩领动,又将4D毫米波雷达推上热搜。
但实际上,这已经不是4D毫米波雷达第一次被广泛关注到,众多海内外Tier1和初创公司都已经对此布局多年,甚至就连坚定的视觉派特斯拉,也被推测即将在HW 4.0上用到4D毫米波雷达。
那么,这里被多次提到的4D毫米波雷达到底是什么?应用前景如何?现在又走到哪一步了呢?欢迎观看这期节目,与机器智行一同寻找答案。
能「成像」的4D毫米波雷达
过去被大家熟知的毫米波雷达,其实可以被称为3D毫米波雷达。3D是指它可以测量距离、方位和速度,这三个维度的信息。4D毫米波雷达则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俯仰角的测量能力,也就是能够检测到障碍物的高度信息。
这样,就不像原来只能将前方障碍物的返回信号,粗暴地排列在二维平面上,而是能够立体的呈现在三维空间内。不仅输出的信息更完整,能够识别静态障碍物、判断动态障碍物的行为,以及通过进一步细化各类场景策略,解决幽灵刹车等问题。
其还能够依靠毫米波无视天气、光线的全天候全天时特性,和摄像头、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进行更好的融合,提高系统在低光照、恶劣天气等复杂场景的检测性能和跟踪稳定性,减少漏检、虚警概率。
相比于3D毫米波雷达,4D毫米波雷达可以说是有了质的飞越。不过,这还只是初代产品的能力,现在它们还在追求更加稠密的点云,射频收发通道已经达到了3D毫米波雷达的十几乃至几十倍,通过更加密集的返回信息,已经可以勾勒出目标轮廓,甚至还有潜力更进一步对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所以,有着更高分辨率的4D毫米波雷达,也被称作4D成像雷达。
会用来干什么?
在前面,有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点云」。只不过,4D毫米波雷达的点云密度和点云质量,和激光雷达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相对的,4D毫米波雷达在成本上,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公开信息显示,传闻中特斯拉4D毫米波雷达供应商Arbe的产品价格仅在100-150美元之间,采埃孚、大陆的价格略贵,但基本也只高出50美元左右。而最便宜的半固态激光雷达,目前也要数千元人民币。
所以,现在行业中的主流看法,也不是要让4D毫米波雷达,实现等同于激光雷达的能力。而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通过替代传统3D毫米波雷达,去提高整个系统的感知性能。随着整个系统能力的提高,就可以减掉一些不必要的传感器,也包括补盲激光雷达。
比如,Mobileye已经计划在2025年,将他们L4级自动驾驶系统中的6个毫米波雷达,全部替换成4D成像雷达。有了4D成像雷达更好的感知能力,就可以将两个侧向激光雷达取消,只保留一个前向远距离激光雷达。这样在保证性能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成本。
「挑战」尚存
目前,4D毫米波雷达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产品,只在宝马、飞凡、深蓝等个别品牌上装车,更多的供应商还未实现产品的规模化量产。4D毫米波雷达的普及应用,也存在着很多技术问题。
比如,复杂的硬件设计,导致的工程化问题;雷达波数变多,带来的存储、并行数据处理等问题;还有就是算法。
现在车企都希望能够自己掌握灵魂,但却缺乏毫米波雷达相关的算法经验。而且,由于技术的变化,过去3D毫米波雷达的算法,已经不能直接拿来应用了。因为,之前对目标的定义是点目标,到了4D毫米波雷达之后,对目标的定义就变成了扩展目标,信号处理、点云处理架构都不一样。
4D毫米波雷达的算法还需要做目标分类,引入机器学习,这即使是对于一些有着很深经验积累的Tier 1来说,也是一个新挑战。可能除了原本就比较注重算法能力的供应商之外,都需要重新建设这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短期来看,车企自己掌握4D毫米波雷达灵魂还很难。主流方案还是会像之前一样,将算法集成到硬件里面,但这里也会存在新的问题。
比如,Arbe采用的的集成芯片方案是将多发多收天线集成在一颗芯片中。那样的话,一旦流片,算法也就固化了。之后,只能针对特定场景做个别参数配置的修改,无法对功能进行大幅度调整。如果主机厂测试过程中,需要调整算法,就会带来很多额外的设计成本和时间成本,也会影响上车的进度。
虽然,现在距离4D毫米波雷达的大规模应用,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但供应商之间,已经进入到了白热化竞争阶段。2023年,也会看到更多公司亮出更多招式,一些目前存在的难题,可能也会在今年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