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乎网友在回答“如何评价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时说:《后来的我们》之所以可以载入中国影史,最大的原因不是它创造的票房奇迹,而是它引发的退票风波先后惊动了各大院线和电影主管部门。
国家电影局对此做出了回应,“情况确有异常,一旦查明将严肃处理”。
△
目前,首日被打出6.9分的《后来的我们》豆瓣评分已经跌至5.9分,除了票房注水给电影信誉度带来的影响以外,更多评价是围绕着矫情的台词,歪曲的三观,拖沓的剧情,以及投机取巧的营销痕迹。
在高赞评论里几乎找不出一条关于电影的正面评价。
过去很吃香的情怀贩卖和中国特色爱情套路在这一次出人意料地不管用了。
和大多数爱情电影一样,《后来的我们》讲述的是男女主林见清和方小晓因为一次偶然相遇,相恋,最后因为现实而分手。
电影改编自刘若英的《过年,回家》,原著中,一对男女在十年间从朋友到恋人再到前任,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总会互相陪伴着回家过年。
而在电影中,故事背景从台湾改为了北京,也在其中加入了诸多引发共鸣的元素,例如地下室,拥挤的春运,户口和房子,两人在北京一起打拼,分开后再重逢已是物是人非。
于是在一个因为大雪而飞机停飞的晚上,两人又聚在一起,用回忆的方式交待了相恋的全部过程。
最初,方小晓一心想通过嫁北京人来完成落户,结果不是遇上妈宝男,就是遇到骗感情的渣滓,直到第三次,她才选择了一无所有的林见清。
两个生活窘迫的人因为困境而在一起,最终也因为困境而分开。
分手后的林见清做出一款页游一炮而红,他买下一套房子请求方小晓回到他身边,但方小晓看着这个已经忘却初心的男人选择了拒绝。
此后林父去世,林见清结婚,两人再无交集。而所有的旧情都在多年后重逢的这个雪夜迸发出来。
听起来美好,但这就扯出了这部电影的第一大问题:把放不下前任当深情。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为林见清的老婆觉得悲哀。”这是许多网友共同的感慨。
自己的老公和旧情人相遇,两人坐在床上大谈过往,紧接着一起回忆旧情,互相倾诉,一副“我这辈子也不会忘记你,我还爱着你”的模样。
重逢的方小晓和林见清手拉手奔跑时,被林见清的朋友看见。此时林见清紧紧拉住方小晓,忠诚的姿态仿佛在捍卫自己唯一的恋人。
随后方小晓则流着眼泪坐在车内带着委屈半开玩笑道,“我本来可以做正宫的,现在却被当成小三。”
不仅林见清的心不在妻子那里,林父也是一副儿媳非方小晓不可的样子,可以想象,这样的婚姻生活并不好过。
看似痴情的林见清,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渣男,既没处理好过往的恋情,也没承担好如今的责任。
不合理的剧情让人觉得缺乏诚意,编剧对逻辑的处理也显得十分粗糙。
例如林见清口口声声说着做游戏,创业,但全片从头到尾只看见他在北京卖光碟、当客服、送快递,平时要么就是沉迷游戏,顶多就画画游戏人物草稿,此外几乎丝毫看不见他为梦想拼搏的场景。
再者,零几年正是计算机和房市腾飞的时间段,男主角会写游戏程序,女主角是善于销售的售楼人员,两人怎么着也不至于在北京沦落到温饱不济的地步。
但可能是为了突出北漂的艰辛和为后来的发达做准备,导演硬生生的就这么让俩人蹲进一个小隔间里分食泡面分了好几年。
而分手以后的这段空隙,男主角突然就做出一个游戏红遍大江南北,不得不说这个转折还是过于狗血。
除此之外,电影的台词也让许多观众无法接受。
过分文艺,矫情的台词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矫揉造作的气息,尤其是两人雪地对白,你说一句我对一句,把好好的场景弄得如同中华诗歌朗读会现场。
这一切都说明,这是一部适合有共鸣的人去找共鸣,没共鸣的人只能看着满屏的生硬呆坐到结束的电影。
△
在片尾的特别感谢名单中,排在第一个的是张艾嘉。她的作品《相爱相亲》在第54届金马奖上入围7项。
《后来的我们》起用的正是《相亲相爱》的制作班底。
摄影指导则是台湾著名摄影师李屏宾,他掌镜过无数已经被载入影史的著名电影。与他合作的都是重量级导演,例如许鞍华,侯孝贤,王家卫,陈英雄。
李屏宾掌镜电影《海上花》剧照
同时还有世界级电影录音大师杜笃之,刚拿下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田壮壮共同助力,周冬雨和井柏然更是在电影中奉献了被外界称为“最好一次”的出色演技。
因此,刨开剧情,可以看到,《后来的我们》不论是摄像、美术、录音,还是演员,都称得上优秀。
为什么有着如此顶级的制作班底,《后来的我们》呈现在银幕上的一切却还是让人失望?如果曾经看过《无问西东》,在二者惊人的相似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两部电影都运用了非常规的叙事手法,有出色的制作班底保驾护航,上映后评价却都呈现两极分化。
导演不会讲故事,等同于把电影拖进死胡同。
最显而易见的地方在于,在整个非线性叙事的过程中,故事被切的过于细碎,仿佛在喂大象吃鸟食。
其次,电影的副线,也就是由林父牵扯出来的亲情线,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例如两人正式道别后林父给方小晓的一封信,感人是感人,但对剧情几乎毫无作用,为了抒情而抒情,生硬尴尬。
所以结果是,作为一部爱情电影,让观众在电影院里掉下眼泪的却是父爱。
从这一点上已经可以反映出来,导演想讲述命题太多了。
她要讲相遇,相知,相爱,还要讲离别,重逢,释怀。
她要讲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力,也要讲小隔间里的心酸,她要讲爱情、讲亲情、讲友情,还要捎带着讲北漂、蚁族、春运。
她忙着创造细节,又忙着塑造一个宏观的世界,一个她无法掌控的世界。
一切失控的结局都指向崩坏,连串的情节像珠子一样从天花板上散落下来,一盘散沙,一地鸡毛。
△
如今,讲前任的电影,讲北漂的电影,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
讲前任,必须是爱而不得,物是人非之后两人重聚,身边已经各自有了别人,留下的只有无限唏嘘。
讲北漂,从来都没有好好过日子这一说法,必须是地下室、小隔间,每天只有咸菜馒头泡面,为领导背黑锅,被同事挤兑,最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北京出人头地。
投资方对这样的题材趋之若鹜,因为这种电影总是十分吃香,沾上这几个元素,总会大卖。
其实,这样的故事元素和思路并不算烂。但是“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朵的是蠢材。”
什么样的电影是蠢材电影,似乎有点不言自明。
卖惨和鸡汤这两种元素,在过去这几年,已经在国产电影中出现的太多太多。
即便观众是只有七秒记忆的金鱼,面对银幕上永远似曾相识的剧情,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尴尬和疑惑。
这部打着情怀牌的电影得到的却只是一大片批评的声音,只能说明,俗套的剧情已经无法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和趋向理性的观影态度。
也意味着中国电影的观影群体已经在走向文明,走向成熟。
好电影不怕巷子深,烂酒坊也怕砸招牌,一切付出都有对等的回报。
有人说我们欠周星驰一张电影票,于是大家走进电影院看完了拙劣的《美人鱼》。
这次,又有人说,我们欠刘若英,欠《后来》一张电影票。
可看完以后,却让人忍不住后悔和沉思,到底是谁应该把电影票还给谁?
想要拿到真金堆积的电影票房,就得拿真金的质量来换。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而后来的我们,也只会是更聪明的我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