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夙愿。
然而,时隔70余年,中国至今仍未做出军事上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定。有人不禁感到疑惑:中国为何至今不肯武统台湾?难道是因为军事上对美国的忌惮吗?
如果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一键三连,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我们为您讲述的持久动力!
首先,以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来看,虽然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海峡两岸统一战争中,美国的介入可能造成对中国不小的挑战,但是中国并不会忌惮美国的军事力量。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双方究竟会在博弈的过程中下多大的决心,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需要看双方想要通过战争,实现什么样的战略目的。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武统战争,是为了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关系到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对于美国来说,维护台湾海峡的现状,能够维系其第一岛链的完整,进而巩固自身在亚太乃至世界的霸权。
因此,从战略目的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未来可能爆发的一场武统战争中,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退无可退,下达的决心和愿意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而美国就台海问题在和中国博弈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的退路,但这也意味着美国并不会因为台湾抱着和中国殊死一战的决心:若退出台海,所要付出的代价不过是第一岛链和自己在亚太地区话语权的削弱;但如果要选择战争,美国将面临着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贸易脱钩,在战争中承受损失的风险。
所以,尽管美国在外交场合中面对台海问题时表现得格外高调,但是全面武力干涉中国武统台湾,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也并不符合美国的最大利益。美国军事搅局,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即便是未来海峡两岸爆发战争,发生了美国军事介入台海局势的小概率事件,中国在军事上也能实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以目前中国的海陆空军事力量,虽然不能够在太平洋远洋地区和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一决雌雄,但是在东海、和南海等近海海域爆发的战争,中国有十足的把握来支配战场。以目前中国的短程导弹红旗-9、东风-15、东风-16为例,中国的有效打击范围是国境线外的600公里,可以覆盖整个台湾岛和朝鲜半岛,这能够保证让中国无需登岛作战,便可消灭掉台湾岛和韩国具有威胁性的军事目标。
但是,短程弹道导弹的投射力量显然无法彰显出中国全部的军事实力。如果以远程导弹,来评测今天中国在西太平洋近海海域军事力量存在的话,我们会发现:倘若美国贸然介入此地,恐怕将毫无还手之力。以中国东风-26远程导弹和轰-6战略轰炸机为例,今天中国的火力打击范围可以达到国境线外的6000公里范围内,可覆盖美国太平洋关岛海军基地,已经逼近美国部署的第二岛链。
能够使中美两国的军事实力博弈出现变数的场地,只有太平洋远洋地区。但是,如果中国在未来的武统战争中目的仅仅是为了海峡两岸统一,那么也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摒弃天时地利,在太平洋远洋地区和美国冒险一战。
从战略目标、军事实力两个角度来看,我们都会发现:中国在武统台湾的决策上,并不在军事实力上忌惮美国。真正影响中国推迟武统台湾决定的,主要还是源自中国内部的两个因素。
第一个影响中国武统的内部因素,便是目前中国正值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贸然选择打一场全面战争,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同时,中国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停止炮击大小金门岛屿,并呼吁海峡两岸早日实现“三通”,结束了海峡两岸持续近二十余年的军事摩擦。1978年底的举措,为中国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1979年的两个决定,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此之后,中国迎来了世界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浪潮,大批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业从美国、日本率先转移至中国东部地区的城市,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中国经济受惠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战略决策,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一直保持到21世纪的初期。200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更使中国的经济实现了弯道超车.2011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直到2018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遭到了四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试图对中国的高端产业链技术开展遏制战略。从内部因素来看,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业所需的人口红利因中国人口增速的放缓和基层工资的提高而逐渐减弱,致使原先在中国扎根的低端产业链有了向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迁移的倾向。
为了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变局,中国毅然决定推出“中国智造2025”计划,想要通过供给侧结构的改革和创新驱动的技术突破,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然而,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改革不仅仅需要人才、资本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一个国家稳定的外部环境、人心的齐聚和战略的定力。倘若现如今中国便贸然发起一场武统战争,那么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赖以依存的外部环境可能将会被就此打破。中国尚需依赖的低端产业链和有待突破的高端产业链,将可能面临着被美国、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群起瓜分的危险。
第二个影响中国武统的内部因素,就是海峡两岸的人心依附。自1949年台海两岸因为解放战争的历史因素就此分别后,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便实行迥然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运作的理念,经济发展的模式,公民的国家认同,必然会产生诸多的差异。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便提出了“一国两制”的雏形,后来这一理论逐渐被邓小平等我党的第二代党领导集体所完善,并且在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上得到了实践。在港澳两地回归祖国大陆之前,中国便制定出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并且出台了相应的自治法律。经过二十多年,香港、澳门两地的发展成就,证明了中国选择一国两制之路,与港澳地区保持求同存异是明智的选择。
从香港、澳门回归的经验来看,中国倘若想要统一台湾,也必须要在统一之前,考虑到海峡两岸的社会制度差异问题,并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弥合这种差异,从而增强海峡两岸对一个国家的认同感。
除了以立法的形式,来解决统一之后社会制度存在差异的问题外,今天中国格外需要关注的还有统一之后海峡两岸的文化教育和国族认同问题。在经历过多代台湾绿党的治理后,台湾的文化教育、国族认同已经遭到了很严重的侵蚀,“台湾原住民”自成一族的观点在台湾当地甚嚣尘上。如何国文化教育和国族问题上做到正本清源,这关系到未来海峡两岸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
因此,目前的中国不仅仅需要在统一台湾前,就要做好在“海峡两岸,一个中国”的国族认同文化宣传工作,更需要在统一台湾后,做好教育工作方面的相应准备,让台湾的下一代青年,能够做到对中华民族真正的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从而再人心上真正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
台湾的人心依附问题,不仅关系到海峡两岸社会制度的求同存异和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更事关台湾统一前后的经济问题和军事问题。
从经济上来看,如果中国能够妥善地处理台湾问题,那么台湾回归之后,本土诸如台积电之类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助力,乃至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倘若中国贸然因为武统,破坏了台湾当地的经济环境,造成当地人才、技术的外流,反而并不符合中国统一台湾的最大利益。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台湾地区人心的依附也将能够为中国可能开展的武力统一战争扫清不小的阻碍。登陆作战相比常规的陆上作战,往往要投注更多的人力、物力,但是如果台湾岛内有一支归附的军事武装力量作为策应,那么中国促成台湾回归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将会小很多。
从古至今,中国大陆收复台湾的战役中,我们都不难找到台湾内部渴求依附的武装力量作为策应的身影:明朝末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得到台湾当地原住民和东南沿海明朝移民的支持。清朝康熙年间,康熙收复台湾,得到了台湾岛内反叛郑家父子的施琅支持。中国有兵法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倘若中国真的能够在台湾当地争取到一支爱国的武装力量,那么定将可以事半功倍地实现台湾的统一。
因此,如果中国有朝一日能够解决源自内部的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和台湾地区的人心依附问题,那么在军事上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便是易如反掌。但是对于今天中国来说,和平统一依然是当下的最优解:其一,和平统一能够维持海峡两岸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国不会因此面临人才、资金因战争流失的风险;其二,和平统一能够避免中国面临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战后重建工作;其三,和平统一能够让中国保持今天的国际形象,无法给予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口实。
国家统一,民族团聚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夙愿。不管未来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必将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