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任何事物的目光,需要确保的便是以充分客观的态度经由切合实际的观察,由此取得一份实事求是的结果。无论自我认知又或对其他认知皆是如此。这样一份客观目光,乃是洞悉事物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才能够真实的察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差距等不断发展的一切。
想要弥补与他人之差距,首先需要真实的窥见这份差距,由此不难窥见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审视一切的重要性。而作为时代巨人的邓小平,无疑便具备着这样一份实事求是的目光,其间透过诸多事例皆可窥见。回顾1978年,英语教材有何内容被邓小平批'无知'?
事件的源头在于昔年间我国辽宁省采用的一本英文教科书,其中一篇文章关于英国的形容是“极尽悲惨”的。
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做安娜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饱受工厂与资本家压榨后的下岗工人。由于这样一番家庭环境,令她不得不努力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到工厂车间打零工,以此来糊口。
正因这份零工严重透支了安娜的身体与精神,与此同时安娜的学习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以至于渐渐长大的安娜学习成绩始终低迷,遭到了老师的排斥与厌憎。
正因如此,安娜对于资本与工厂是痛恨的,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安娜对劳动的热爱。同时安娜也是热爱学习的,却非常讨厌学校与老师。
那么透过此处便可以窥见,这篇文章的核心理念乃是安娜作为一个人而言具备着诸多美好,而这份美好却受到了资本主义体制的压迫。因此文章中更是直接表明,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类似安娜这样的孩子是广泛存在的。
这一消息在彼时的国人眼中并未发觉有任何的不妥当,然而落在对英国有着充分了解的人眼中,显而易见是荒诞可笑的,因为上述之中对英国的形容与实际状况有着肉眼可见的不符合。
正因如此,留意到这一状况的记者维得在中国北京,向英国《每日邮报》发出了一则消息。
这则消息之中明确表示,现如今的中国对孩子们灌输着这样一番思想教育,英国有着专横的老板、残忍的教室、剥削儿童的工厂……总而言之英国就是一个极度悲惨的国家。
消息于1978年6月20日刊登于《每日邮报》,此后引起了非常严峻的国际舆论,其间普遍是对中国方面无知的嘲笑。
其间本质其实不难理解,多数人对于台湾省部分媒体不遗余力抹黑中国大陆的言论并不陌生,例如“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等等可笑至极的言论。而彼时这一事件之中外国看待中国的目光,未尝不是如此。
8月1日这番国际性笑话以及《每日邮报》的具体文章内容,被传达到了邓小平这里,面对这些一贯实事求是的邓小平产生了诸多忧虑,并最终做出批示。“这种材料在英国社会当中成为了笑话,乃是编者与出版社对国外无知的反映,请教育部做出调查后想办法加以改正。”
众所周知,就就经济发展、科技技术而言,彼时的中国是相对落后的,其间的差距可以说是一目了然的。那么如何去弥补这份差距?又或者说中国为什么时至今日能够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追赶上昔年间遥不可及的国家?最为核心的便是实事求是!
承接上述,我们看待事物之时早已客观且实事求是的目光去审视,尽可能地摘除部分主观因素,由此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份差距,而后对症下药发起追赶。如果说被主观因素所影响,连这份差距都看不清晰,那么又将如何去追赶?朝着哪里去追赶?
因此回到上述事件之中,邓小平所窥见的便是一份时代背景下,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无知性与盲目性。
一本英文教材的编撰者,不可或缺的便是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且这份文化水平是要高于众多人民的。与此同时,擅长英文的编撰者相较于旁人,明显更容易了解到国外的一些实际信息。
总而言之,这本英文教科书的编撰者一定程度代表了国内高知识分子对外国的了解。无论基于“无法了解”又或“不愿了解”,这一群体尚且如此,那么知识水平较低的普通人民又将如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站在邓小平一贯实事求是的角度,他从中窥见出一份“解放人民认知”的必要性。
实质上这一事件在彼时并非个例,而透过这些邓小平所窥见的也不仅仅只是需要“解放人民思想认知”,彼时“十年动荡”结束之后,束缚国家与人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禁锢,更是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
那么置身于历史横流之中的邓小平又将如何抉择?依旧是邓小平一贯的实事求是。
透过上述“教材事件”,以及诸多类似可以明显窥见的重重针对国家与人民的束缚,邓小平下定决心想要改变这一切,而关于改变的方法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改革开放。
而邓小平在作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决策之前,实质上亦有一番实事求是的考察之路,换而言之亦是去客观发现中外之间差距的探索之路。
“中国全国各领域各地大小企业是具有充足潜力的,而想要挖掘这份潜力首先应该做的是去发达国家看一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过去我们对于国外并不了解,甚至于了解还要背上崇洋媚外的罪名,而这样形同闭关自守的不与外界交流,只会让我们愚昧无知、贫穷落后。”
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本溪之时留下了一番振聋发聩的谈话,其间是中国即将走向改革开放的风向,亦是历史的一大转折点。
此时的邓小平在经由充分的了解后,已然清晰察觉到了上述之中的重重束缚,而想要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便是解决这些束缚,否则持续与外界“脱节”的状态下,中国发展的过程必然是极其漫长的。
由此随着邓小平如此一番态度与实际作为,中国与外界的交流缓缓打开。不仅于此,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邓小平,更是亲自出访去实地考察这份差距,以便于未来更好的领导改革开放的实施。
时间回顾至1978年1月至1979年2月短短的一年时间当中,邓小平相继对外访问缅甸、尼泊尔、朝鲜、日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美国,这般密度可谓是空前的。
那么邓小平如此近乎于“疯狂”的对外访问,目的为何?自然是基于上述实事求是的实地考察中国与外国的差距,同时从中寻找能够推动中国快速发展,奔向现代化的方法。
在邓小平对诸多国家的访问之中,任何一个过程皆令他得到了不一样的感触,面对不同发展状况的国家,他清晰明了的感知到了其间的差距,亦将中国代入其中作出了对比。
以日本为例,邓小平打开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的先河,而这场访问的最大目的便是透过日本的发展状况,寻找中国能够学习的地方。
要有正确的政策, 就是要善于学习, 要以现在国际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 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再就是善于学习。
这次到日本来, 就是要向日本请教。我们向一切发达国家请教。向第三世界穷朋友中的好经验请教。相信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 我们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访日期间言论
与此同时,邓小平更是风趣的表示“长得丑却偏要打扮成美人那是不行的!”
邓小平的幽默令参与者无不为之发笑,然而所有人不得不承认的便是,当时的中国想要得到发展,所需要的便是邓小平这番态度,承认自身不足而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在这次出访日本的过程当中,邓小平亲自新日铁公司、日产汽车公司、松下电器公司等企业,透过那一道道流水线生产,邓小平无疑从中深有感触。如果这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能够被中国掌握,那么经济快速发展必将实现。
总而言之,通过访问过程中一边发现一边对此,邓小平心中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发具象化,而那份改变中国现状的想法亦随之更为坚定。
由此随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旗帜高高举起,全国上下在百废俱兴的状况下,开始了对于外界先进事物的疯狂学习,由此令中国踏上了快速追赶的高速路。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发展的这一段伟大历程,无疑极大程度的验证了这句话,亦更充分的证明了虚心学习、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的空前强盛,无疑坐实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正确性。
回顾昔年间邓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线之时,面对记者们关于感受的追问,曾言“ 真快!就像后边有鞭子赶着似的!这就是现在我们需要的速度。”
透过如今中国高铁等一系列的鼎盛发展,是的,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实事求是指导下的道路上,已然渐行渐远,逐渐实现了邓小平的期许,甚至在部分方面已然实现,“中国速度领跑世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