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火箭炮虽然射程远、精度高,毕竟只有简易制导装置,还算不上导弹,之后上场的才是朝鲜军队的精华所在:导弹方队。
11. “金星-3”8联装自行岸舰导弹
第11个出场的车辆方队是“金星-3”八联装岸舰导弹(韩国赋予了KN-09的编号),这是目前朝鲜最先进的反舰导弹,有舰载和岸基两个型号,已经广泛装备在导弹艇和岸基机动发射车上。这型导弹最早出现在2014年6月朝鲜公开的一部宣传片中,2015年从一艘导弹艇上进行了首次试射。
2017年和2018年的阅兵中都展示了履带底盘的岸基型号,不过当时的发射车无论造型还是迷彩都土得掉渣,4联装发射筒并排放置在发射车顶部。
今年还是同样的底盘,由天马系列主战坦克的六对轮改进而来,第1到第3对负重轮之间的距离加长,造型前卫的全新驾驶室前移,车长增加了约2米。让出后面的空间形成一个负载平台,发射筒数量翻倍达到8具,火力提高一倍,同时还降低了车高和重心,稳性和通过性都有提高,改进相当成功。
2年间朝鲜的工业设计审美水平发生了飞跃性的发展,很多武器设计的细节强过老毛子的暴力美学,仿佛从土味乡镇企业小作坊变身为好莱坞特效设计工作室。不仅如此,西方电视评论员当时就说整场阅兵式都有股好莱坞风格,不仅金正恩身穿西服,站在他正对面最显眼位置的乐队总指挥破天荒穿了全套白色燕尾服,加上M1思密达作为背景,似乎让人闻到了一丝西风东渐的气息。
言归正传继续说导弹,“金星-3”一直被认为是俄罗斯Kh-35“天王星”导弹的仿制型号,来源并不确定,有2008年从俄罗斯直接进口一套岸基型和与缅甸交换军事技术获得舰载型两种说法。两者的整体布局非常接近,都采用了常规翼型加腹部半埋式进气道,但是细节上有相当多的差异,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
首先就是弹体长度,两者的长宽比相差很明显,“金星-3”要长出一截,弹头明显拉长。美韩监测到的头2次试射射程都为200公里,2017年7月的第3次试射更是达到240公里,比标准型Kh-35的130公里远很多,接近Kh-35(U)型的250公里(2009年开发,长度不变),从弹体长度的变化看更合理的解释是朝鲜在标准型上进行了改进。
其次弹头底部有一个凸起的整流罩,似乎安装了红外寻的器;弹体上有另外2个白色的小整流罩可能是数据传输天线;4根舵机信号线导管突出在弹体外;助推器外形和分离机构也有明显差别,连助推器尾焰都不一样,Kh-35的长得多,而“金星-3”的燃烧非常迅速,显示固体燃料的配方不同。这些差异都说明朝鲜对原始设计进行过相当广泛的改进以达到自己的特殊要求,或者最初就没有得到完整的资料不得不进行二次开发。
在第3次试射中美韩观测到“金星-3”可以按规划的航路点进行蛇形机动,在末段具备主动雷达和红外成像复合制导能力,技术水平相当高,而“金星-3”之前朝鲜只装备过改进型“冥河”导弹。
12. “北极星-4A”潜射弹道导弹
看到朝鲜的潜射弹道导弹,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 - 就那堆老旧的R级柴电潜艇和微型潜艇还玩弹道导弹,用什么发射、发射什么啊?实际上目前朝鲜艇和弹都已经有了。
> 朝鲜潜艇型号,除了20艘033型/R级,唯一超过1000吨的就是仅有1艘的“新浦”级柴电弹道导弹潜艇,2015年服役
新浦级的技术来源被认为是一艘苏联解体后获得的退役G级常规弹道导弹潜艇,但是它绝对不是G级、R级或者Z级的翻版,因为体型和结构都有巨大的差异,是朝鲜依据自己的实力和技术水平独立设计建造的缩微版。巨大的围壳可以说就是一个极端化的“龟背”,内部容纳1具导弹发射筒(也有2具的说法)。水下排水量估计为1650吨,水下航速不超过10节,几乎只能在日本海活动,航海性能极为有限。虽然新浦级看似十分窘迫,它却给朝鲜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潜射弹道导弹系统测试平台,开启了自主研发之路。
朝鲜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展相当迅速,“北极星”系列目前已经迭代到了“北极星-4”。第一代“北极星-1”(KN-11)逆向仿制自前苏联的SS-N-6,采用早期潜射导弹典型的带稳定裙圆锥弹头构型,但改用固体火箭发动机。2015年5月9日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朝鲜官方发布,美国认为仍然是水下固定平台发射),经过多次失败,在2016、17年已经成功进行了2次远程试验。
第二代是“北极星-1”改装上岸的陆基中程弹道导弹“北极星-2”(KN-15),弹头改为双锥型,形似美国的“海神C3”。弹体长度略有增加,采用履带式发射车,发射筒底部有缓冲垫层,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2017年2月12日进行了首次试射。
第三代“北极星-3”(KN-26)于2019年10月2日在元山水下发射成功,据说配备二级固体发动机,气动设计改为“三叉戟D5”一样的卵形弹头,减少水中运动阻力,增加头部载荷空间,还没发现是否配备减阻杆。“北极星-3”看起来很粗壮,但弹径和前两代相当都是1.5米左右,长度甚至还缩短了一些,约在7.8-8.3米,“北极星-1”为9米,所以新浦级还能接着用。
“北极星-3”的第一次试射就是水下发射,显示朝鲜对自己的潜射导弹技术已经相当自信。从官方报道可以看到朝鲜已经掌握了发动机壳体复合材料编织和高性能固体燃料添加剂等相关技术,为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突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2014年“北极星-1”第一次陆上试验开始,到现在只有短短6年时间,朝鲜似乎坐着时光机从美国60年代的“北极星”直接穿越到了80年代的“三叉戟2”,这个进步真的让人吃惊。当然这只是外形而已,射程、弹头数量、打击精度都还是未知数,从历次试验观测到的弹道看都只有2000公里左右,但因为朝鲜的航天测控体系很弱,再远就看不到了,所以射程肯定会有保留,韩国分析认为能达到5000公里。
转眼到了今年的阅兵,导弹方队第二个出场的居然是“北极星-4A”,再次令所有军事观察家大跌眼镜。2年一代的规律就这样被打破了,“北极星-3”才试射了不到一年,“北极星-4”都没听说过,直接出了4A。
“北极星-4A”放置在商用平板拖车上,没有外壳直接展示裸弹,可以看到略显粗糙的纤维纹理,尾部发动机被一个护罩遮住看不到。非常粗略估计一下尺寸,导弹前面一排坐了4名士兵,按普通人坐姿眼睛到地面高度1.2米计算(受腿长的影响较小),弹体直径为1.6米。
再看正侧面,视频截图画质较差,量出来的长宽比约为100:21,则弹体长度为7.6米。考虑到非常大的测量误差,可以说尺度和“北极星-3”基本相同,或者略宽略短一点点。如果不是弹体上刷了4A字样,没人分辨得出两者有什么不同。可能这只是“北极星-3”的一个改进型号,或者延续“北极星-2”的传统逢双上岸,也是一型陆基弹道导弹,凭借固体燃料的快速反应优势作为液体燃料弹道导弹的补充。
2019年7月金正恩公开视察了新浦船厂在建的新型潜艇,外界解读为“新浦-C”战略导弹潜艇。西方情报部门根据画面中人员身高推算艇体直径在10米左右,早期卫星照片显示露天放置的耐压壳体部件直径为7.1米,围壳后面有一条隆起的龟背,足够容纳3-6枚“北极星-3/4A”,排水量可望达到3000吨,成为朝鲜最大的潜艇。当然按五常标准看这艘潜艇的加工工艺可谓惨不忍睹,就像手工作坊敲打出来的,能达到怎么样的技术水平还很难说。
13. 新型近程地空导弹
这又是一款令人称奇的武器 - 移动式近程地空导弹,从核心部件看就是采用垂直发射方的“道尔”系统,但是雷达和载具又完全不同。
“道尔”采用运输、发射、雷达一体化设计,全系统集成在GM-569履带式底盘上,可以伴随装甲部队独立提供野战防空掩护。3人制车组包括车长、系统操作员和驾驶员全部位于驾驶舱内,中部为盒式无人转塔,内置2个4联装垂直发射单元。转塔前部安装了一部可折叠的三坐标脉冲多普勒搜索雷达,新型号更新为“顶板”那样的无源机械相扫雷达,后部安装了一部可机械俯仰的相控阵制导雷达。
而朝鲜这型导弹采用的是6x6战术卡车拖曳一部大型半挂车,作战时需放下撑脚支撑发射平台,基本上没有越野能力,只能公路机动。朝鲜拥有众多履带平台和强大的魔改能力,战略导弹都能采用履带式,承载轻型防空系统并不困难。把“道尔”的履带底盘改成半挂车看来就没准备用于野战,而是作为半机动的要地防空手段保卫弹道导弹发射场、远程防空阵地、电站等高价值目标。
前后两部搜索和跟踪雷达均为固态相控阵雷达,阵面尺寸增大了很多,跟踪雷达的厚度只有俄制雷达的一半,显示出相当高的集成度和紧凑性,有消息说朝鲜曾经从俄罗斯进口过一批相控阵雷达元件,不知是否应用于此。
如果这不仅仅是一个模型的话,而是朝鲜自行设计或者集成的产品,那朝鲜雷达电子工业的水平确实出乎意料。在2018年的阅兵式上近程防空导弹的主力还是70年代中的SA-13改进型,如今一步跨越30年,至少达到2008年服役的“道尔-M2”水准。
14. “闪电-6”远程地空导弹
朝鲜解说新型远程防空导弹的型号是“闪电-6”。它之前的型号是“闪电-5”(KN-06),早在2010年就已经在阅兵中露面,但首次试射是在2011年,直到2017年才解决所有开发中的问题完成定型,开始装备部队。“闪电-5”无论是导弹外形、发射筒结构、垂直冷发射方式还是相控阵制导雷达都和俄制S-300早期型非常像,以3联装的形式搭载在俄制“卡玛斯”6x6卡车上。西方一直没有其技术来源的确凿证据,不过普遍相信得到了俄罗斯或者中国的秘密援助。
这次展示的“闪电-6”换用半挂车平台,说明也不注重战术机动性,主要用于要地防空。6x6战术卡车的底盘部分和上面的短程防空导弹一致,但驾驶室用的是KN-25 5管超大型轮式自行火箭炮的那个仿M977造型,看来这个底部也很可能是由乌克兰“克拉斯”6x6改装的。朝鲜对“搭乐高”是真上心啊,各种排列组合都要尝试一遍。底盘从6轮变成10轮,承载能力提高,增加了一个发射管达到S-300的备弹量,发射管的加强筋间隔也略有不同。
因为看不到导弹,也没展示配套的雷达系统,所以判断不出“闪电-6”有什么改进。值得注意的是“闪电-5”发射管的底部有加强筋,“闪电-6”没有,让人联想到S-300早期型(有加强筋)的5V55拦截弹和PMU1/2(没加强筋)的48N6E/6E2拦截弹,这似乎暗示了更远的射程和更先进的制导方式。
15. “北极星-2”中程弹道导弹
下面登场的是“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家族的老二“北极星-2”陆基中程弹道导弹,8轴履带式发射车、底部带缓冲垫层的发射筒都和过去的式样没有变化,唯一的区别是去掉了迷彩变成纯军绿色。
值得关注的反而是它的出场顺序,如果“北极星-4”也是陆基弹,按道理这两个方队应该排在一起。现在中间隔了两个地空导弹方队,“北极星-4”也只是裸弹放在平台上展示而没有野外机动用的外罩,是否暗示它还是潜射导弹呢?
> 2017年2月试射的“北极星-2”,发射筒底部直接坐在未铺设的土地上,采用冷发射,发射前头罩已经被取下放在发射车右侧的地面上。
16. 新型远程地空导弹
这个一个地空导弹方队朝鲜解说没有提到型号,只是说新式远程导弹。同样的6x6拖半挂车,同样的4具发射管,不仔细看还以为视频回放到第14方队了呢。
2种长得都挺像S-300的车载地空导弹至少有3处不同:
这些差异说明新导弹弹体更长、重量更大、控制设备和人员更多。因为看不到导弹本身,无法判断弹体的粗细和弹翼的翼展,但是从新导弹超乎常规的长径比看,很可能是增加了一段助推器以获得更大的射程。
再看一眼新导弹发射筒的底部,带加强筋但比较浅,没“闪电-5”那么粗壮,有趣吧!
17. KN-23轮式短程战术弹道导弹
被戏称为“金斯坎德尔”的“火星-11”短程战术导弹西方编号为KN-23,2018年阅兵时首次公开。当时采用乌克兰的“克拉斯”8x8底盘,朝鲜版“飞毛腿C”退役后其白俄罗斯产“玛斯-543”发射车经过改装用于KN-23,原来的“克拉斯”底盘又转给了KN-25 5管超大型轮式自行火箭炮(一点不浪费)。“玛斯-543”的车轮直径大了很多,越野性能更好,整车车高降低了不少。
KN-23的外形和俄罗斯著名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非常接近,每辆发射车备弹2枚,可以分别打开左右盖板进行单发,发射时也会抛出固定环。不过两者实际差别较大,并不是纯粹的山寨版。KN-23的弹体要长出约1.4米,直径宽0.2米;弹体外的信号线导管较长,一直延伸到弹头段中部,显示战斗部结构不同。
“伊斯坎德尔”的尾翼后缘略带后掠,KN-23则是垂直的;“伊斯坎德尔”的发动机喷管直径较小,燃气舵靠内,KN-23喷管大,底部平滑,燃气舵安装位置靠近外沿,尺寸也大很多,说明固体发动机存在相当大的区别。
“伊斯坎德尔”采用惯性制导 + GPS/格罗纳斯卫星定位 + 光学成像匹配多重复合制导体制,出口E型射程280公里、自用版M型射程500公里,速度接近6马赫,可以进行末段机动以增加拦截难度,M型的命中精度达到CEP30米。最新配用的9M723 2016型导弹修改了外形,弹头非常尖锐。
KN-23于2019年5月4日首次试射,美韩观测到在第三次试射中发射的两枚导弹分别飞行了430公里和690公里,据美国分析这分别是携带500公斤弹头和减轻战斗部重量后的射程,超过“伊斯坎德尔”。
KN-23在几次试射中都展示出单车公路/野地机动无依托发射的能力,不再需要在简易预设阵地进行整备,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大为提高,说明车载测地、射控系统已经相当先进。
18. KN-23履带式短程战术弹道导弹
和KN-25超大型火箭炮一样,KN-23也有一个履带式版本,采用“北极星-2”类似的8轴底盘,但车体更长,驾驶室的造型也现代了很多。
实际上KN-23导弹的尺寸几乎和“北极星-2”一样,它甚至可能直接采用了“北极星-1/2”的固体发动机但更换了喷嘴以达到不同的弹道轨迹。
〉KN-23公路发射并准确命中海岛靶标的镜头
朝鲜之所以同一种武器还要分别开发轮式和履带式的平台是有原因的。我国的远火和中短程导弹都是一个旅一个旅装备,战时可以加强到集团军,最多也就是战役级装备。而朝鲜国力孱弱,数量稀少的大型装备属于总部直接掌握的战略级武器,KN-23据认为只生产了30套左右。这么珍贵的鸡蛋不能装在一个篮子里,有的需要具备公路机动能力进行东西海岸或者南北国土调度,有的需要更好的越野能力占领更多复杂地形的阵地以躲避对方优势空中力量的猎杀,因此轮式和履带式都要发展,互为备份。
19. KN-24履带式短程战术弹道导弹
这又是一款看上去相当神器的武器,朝鲜版ATACMS,朝鲜称为“主体弹”,韩国命名为KN-24。
ATACMS是目前美国唯一的陆基战术弹道导弹,1991年入役,与M270履带式自行火箭炮或者M142“海马斯”轮式火箭炮系统共架发射,飞行速度3马赫,最大射程300公里,改进后有望达到500公里,前两天刚刚宣布将出售给台湾。
KN-24的底盘和履带式KN-23相同,比M270的“布莱德雷”底盘大很多(多出2轴)。两者的导弹外形相似,但KN-24的尺寸要大一圈,长5.5米,弹径0.9米,后者分别是4米和0.61米,重量几乎翻倍达到3吨。从数据上看KN-24要强很多,试射飞行距离超过400公里,速度达到6.1马赫。因为弹重太大,发射箱上没有吊装用的导轨,由外部设施支持。
KN-24于2019年8月10日才进行首次试验,目前共进行过3次试射,每次发射2枚。朝鲜显然无法得到美国的导弹技术,不过从监测到的试射弹道看它似乎也不需要ATACMS这种上世纪末的纯抛物线弹道技术。据西方观察,KN-24很可能采用了精密激光陀螺仪惯导 + 卫星导航等多重复合制导体制,飞行全程都可以依靠尾翼控制姿态,飞行轨迹接近于钱学森弹道,先爬升到4.8万米高空,然后下降改平滑翔,抵达目标区后跃起才俯冲攻击。
> 日本媒体制作的KN-23飞行轨迹,但实际上这用来描述KN-24更准确
KN-23和KN-24的射程、威力都相当接近,甚至有些分析认为两者的固体发动机段基本相同,KN-24就是一个缩短版的KN-23,但弹道特性完全不同。这样的轨迹将完美地避开美韩部署的“爱国者”PAC3等地空导弹系统的拦截,并游走在“萨德”导弹的射击近界边缘,最后采用近乎垂直下落的角度发动天顶攻击,防不胜防。
朝鲜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利用相同平台开发不同性能的导弹和超大型火箭炮,这些装备与其说是对付韩军的不如说是专门针对驻韩美军的。韩国首都圈(首尔、仁川和京畿道)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一半,过去就一直处于朝鲜远程身管火炮的射程之内,韩国军民时刻担心自己的政治、科技、工业、文化中心被打成一片火海。驻韩美军经过几次重大兵力部署调整,包括维持空中优势最关键的群山、乌山在内的大部分基地都远离这一区域,并受到同样靠南部署的“萨德”系统保护,过去朝鲜确实没有能力威胁到这些纵深高价值目标。
最近两年迅猛发展的这些朝鲜新型导弹和火箭炮射程足以覆盖整个半岛,先进的技术大大增加了美韩反导系统的拦截难度,令整个韩国都不再有安全区,这也可以部分抵消美韩的空军优势,使双方作战能力的天平趋于平衡。从这个角度看“主体弹”名副其实,对朝鲜来说至关重要。
20. “火星-12”中程弹道导弹
21. “火星-15”洲际弹道导弹
采用6轴TEL的“火星-12”中程导弹和9轴TEL的“火星-15”在朝鲜的矛 vs. 美国的盾 (上) 这篇文章里有详细叙述,这次阅兵中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就不重述了。这篇文章是三年前写的,当时还带有几分戏谑的口气,如今对朝鲜可开不起玩笑了,看起来有点恍如隔世。
21. 新型大型洲际弹道导弹
这场阅兵式有太多意外,朝鲜的新型武器可谓学贯中西,什么外形都敢借鉴,多少个轮子都敢往上加,不过最后压轴登场的这款大杀器还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前无古人了。
“火星-15”是朝鲜第一款理论上能打到美国本土的洲际弹道导弹,它的出现已经被认为超出了朝鲜的科技和经济能力。短短3年后,朝鲜又推出了更新更大的弹道导弹,朝鲜解说称之为大型洲际导弹。
它确实大!先看发射车,“火星-15”的TEL已经创记录地采用了9轴,俄罗斯的“白杨-M”和中国的“东风-41”都是8轴,美国被取消的“侏儒导弹”半挂车加拖车一共是7轴。这款新导弹的发射车则达到了11轴,比“火星-15”又多了2轴,暗示全车质量又增加了20吨。
从轮毂凹凸情况可以看到第4、6、8轴为无动力的承载轴,即为22x16的形式,可见这款底盘还是以现有的8轴TEL改进而来,在动力系统上并没有更大突破,只是单纯增加承载轴以提高载重量。全车比中俄的TEL至少长出5米,超过27米,对道路通过性的要求极高。
对比上面3种“巨无霸”级的TEL特车,“东风-41”的重心最低,发射筒下沿几乎就在车轮上方,“白杨-M”和朝鲜导弹比车轮要高出0.8米-1米。“东风-41”和“白杨-M”都有发射筒,朝鲜导弹则是裸弹,和过去几型中远程弹道导弹一样(“火星-14”除外)。这也说明朝鲜对洲际导弹的野外操作能力要求较低,平时藏在洞库里,只需在发射前开往预设阵地即可。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朝鲜TEL的数量,在朝鲜的矛 vs. 美国的盾 (上) 一文中曾经分析朝鲜当时只以木材运输车的名义进口了6辆8轴的WS51200,之后无论怎么修改外形和增加车轴都只有这么6辆。但是这次阅兵中9轴的“火星-15”就有4辆,之后的大型洲际导弹又有4辆,突破了这个数量限制。当今世界只有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国3国4厂能够设计制造8轴以上的全地形军用TEL,以朝鲜的工业水平具备魔改TEL的能力,但要想从头造起还是勉为其难的。那么为了配合新的大型洲际导弹,朝鲜很可能又通过特殊渠道从上述三国之一得到了更多的8轴TEL。
因为没有发射筒,我们得以直接观察到新导弹的弹体。据国外军事爱好者测算,新导弹弹径达到2.6米,长度接近24米,“白杨-M”分别是1.9米和22.7米,“东风-41”据估计为2.25米和21米,也超过发射井发射的美国“民兵-3”一大截。这型朝鲜新型导弹后来居上,竟然占据了世界最大公路机动洲际导弹的宝座。
除了在“火星-15”的基础上加长加粗外,还有2处比较明显的差异:一是头锥的形状更加尖锐且带有弧度,而“火星-15”的头锥呈羽毛球状,圆钝的半球形之后是直线型;二是头锥后段安装了4组至少8个小型火箭喷口,显示弹箭分离后弹头具备独立的矢量姿态控制能力,通过变轨机动增强突防能力。巨大的弹头段将拥有足够的空间安装集束式多弹头甚至实现多弹头分导。
作为公路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无论是“火星-15”还是这款超级导弹,其最大的缺陷都是采用液体燃料发动机,而且尾部带有发射支架,不具备直接发射的能力,到达预设场地竖起后TEL(其实只能叫运输车了)必须撤离现场才能发射,安全性、准备时间和反应速度与固体火箭有很大差距。
因为航天测控、精密制导元件制造、弹头控制与分离等很多方面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确定性,这到底是个吓唬人的模型还是真正具备攻击美国全境的能力现在还很难判断,不过虚虚实实间对韩国、日本甚至美国确实发挥出了威慑能力。
无论如何,朝鲜缺乏海基和空基战略力量,国土狭小且防空、预警能力不足,常规的发射井式战略导弹经济上难以承受,安全性也无法保障,大力发展公路机动式战略导弹是目前唯一的选择。
前两篇发出后有不少读者留言说这些到底是真是假,朝鲜哪来的钱和技术研制生产从单兵到洲际导弹的几乎全系列先进军事装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目前全球遭到疫情重创、美国忙于竞选和内斗自顾不暇,朝鲜短期内并没有迫在眉睫的军事压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仍然大张旗鼓地展示新武器和新风貌,除了鼓舞军队士气、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外,更预示着朝鲜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环境正在改善,今后很有可能沿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走出一条具有朝鲜特色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