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以来,朝鲜王朝由于有宗主国中国(明清两朝)罩着,所以文治尚可,而武功方面却一直不是很兴盛,除了偶尔打击一下落单的女真部落和李舜臣的水军有些建树外,在其它外仗,比如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中是一败涂地,但少有人知的是,在十七世纪中后期,朝鲜军曾和清军有过一场联合军事行动,打击目标是——哥萨克俄军。
古典时期朝鲜和俄罗斯是八竿子打不着,为什么朝鲜军会和俄军作战呢?其实事情是这样的,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东进的俄罗斯殖民者——哥萨克入侵到了当时还属于蛮荒之地的中国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并与当地的土著部落爆发严重冲突。
此时清朝还没有完全掌控中国的局势,正在和农民军残余势力以及南明打得一塌糊涂,根本没空管老家的事,反正他们也不准备回去,就没在上面花费太多的精力,不过俄罗斯人打进来他们是不高兴的,这时清朝突然想到一件事情,东北方面它还有个小弟呢——属国朝鲜,不用白不用,清朝就要求属国朝鲜出兵援助。
朝鲜受到宗主国的指示,一开始是莫名其妙,它们根本就不知道俄罗斯是个什么,但老大有指示,朝鲜国也必须出兵表示一下意思,当然清朝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它知道朝鲜对大明一向是藕断丝连,清朝如此要求也有试探朝鲜忠诚之意,朝鲜对此也有察觉,所以这兵是非出不可了。
当时朝鲜陆军当中,有一支军队战斗力比较强,这就是火铳(鸟枪)兵,鸟铳技术是朝鲜王朝跟着入侵的倭寇学的。清朝要求朝鲜派遣这支军队增援,于是朝鲜选拔了100名鸟铳精兵(加哨官1名,翻译2名,旗鼓手、辎重兵48名,共计152人的军队),由清军由会宁府听昂邦章京带领,迎战俄军,而朝鲜方面的主将则是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
1654年,朝鲜军与东北清军回合,此时清朝联军的兵力是300清军八旗军,300名赫哲军(满族亲近民族,东北土著兵),朝鲜援军100名;农历四月二十七,这支军队在松花江遭遇入侵的400俄军哥萨克。
随即战斗爆发,此战相当激烈,血战8日,俄军伤亡惨重,日后朝鲜方面和俄方的史料记载基本一致:朝鲜兵在此战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无一伤亡,五月十六日,朝军胜利班师,并得到朝鲜国王奖赏,这就是第一次罗禅征伐(当时朝鲜根本不知道俄罗斯是个什么,而清朝称呼俄罗斯为罗刹,朝鲜便仿照宗主国清朝,称呼其为罗禅,还误以为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坚昆、室韦或靺鞨的遗种)。
然而仗还没打完,俄军残兵在头目斯捷潘诺夫的带领下逃到了黑龙江上游,并搭建城堡,准备长期驻扎,清朝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歼灭这批部队,但在17世纪的时候,攻坚战很难打,俄军火器多,清朝在东北的力量又不强,所以竟一直没打下来,见识到上次朝鲜军战斗力的清朝便再次请求朝鲜相助。
朝鲜得到命令再次派兵增援,以北道虞侯申浏为领将,率2名哨官,200鸟铳手,及旗鼓手、火丁共60人,携带大量粮草增援,1658年(顺治十五年)五月九日(农历),朝军到达清军驻地宁古塔,此次清军接受了教训,配备了大型巡江战舰并加大火器配备,加之朝鲜兵来援,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此战兵力为,清军1400人,朝鲜兵200人,对阵500俄军(俄罗斯后来也派了援军),这一仗是歼灭战,加之清军准备完善,所以俄军是头破血流;仗打了3天,俄罗斯人的船只11艘被烧毁7艘,俘获3艘,1艘逃亡,头目斯捷潘诺夫及以下270余人被打死,活捉10人,其余逃散,后多半饿死在西伯利亚的深山老林之中。清军也伤亡320人(阵亡约90),朝鲜援军伤亡37人(阵亡8人)。
此战被朝鲜方面称为第二次罗禅征伐,中方则记载为松花江口之中,两次罗禅征伐中,中朝联军统计沙俄侵略者,其中朝鲜火铳手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受清朝要求,朝鲜军继续驻扎此地,一直到局势稳定后才撤退。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