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小说《碧血剑》,讲到山海关之战,金庸借红娘子之口说了这段话:“鞑子兵和吴三桂联军打进来。闯王带兵出去交锋,两军在一片石大战。我军比敌兵多了好几倍,可是大家记挂着抢来的财宝妇女,不肯拚命,这一仗若是不输,那真是没天理了。”,按照书中所写,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部队数量庞大,是清军和吴三桂联军的好几倍,至少有数十万之多。
其实我们要仔细考证,会发现其实李自成带去山海关的部队并不多在数量上都不占优势,看一下史料的记载,查良佐的《罪惟录》说“兵六万”,陈济生的《再生传略(下),燕都日记》说率兵五万,《明史》流贼列传称率兵二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流寇志》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清实录》中记载有“二十余万”。近人商鸿逵撰文《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人。
现在网上对李自成过分抹黑,说李自成百万大军在山海关被轻松击败,但是即便是按明史、清实录这些清朝御用文人编写的史料中,李自成的部队也最高不过二十万,但是明史、清实录数字真实性可信度早都被网上扒皮了,明史记载万历朝鲜之战,说明朝:”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典型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所以清朝官修的史书根本不可信。
而明末一些民间史书和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来看,李自成的部队最多不超过十万人,这已经是上限了,而《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考证,山海关大顺部队不超过六万人,而明史大佬顾城老先生也认为大顺军队东征部队六万人左右。
结合这些分析,我认为李自成东征山海关的部队六万人左右是可信的,当然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最精锐的部队。
关于清军和吴三桂关宁军的兵力,史料记载争议相对较小,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倾巢出动满、蒙、汉八旗军合计约十万左右(其中参与山海关大战的清军约八万人),吴三桂部队约四万人。
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帅军抵达山海关下,著名的山海关大战拉开了序幕。
从史料记载来看,吴三桂名声赫赫的关宁军和兵力并不占很大优势的大顺军作战是开始就落于下风的,战斗仅仅进行了一天,吴军便四面告急,在战况最激烈的西罗城附近,吴军几乎败溃,在北翼城,顺军拼死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吴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依靠防御优势,吴军第一天勉强守住了大部分关口,但是按战况发展,山海关陷落也只是时间问题。
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轻骑出城直奔仅距山海关2里地的清军大营,叩拜多尔衮乞求发兵救援山海关,同时自愿剃发正式降清,再不提“借兵”以复明仇之事。多尔衮大喜,,八旗军8万人马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但是大意的李自成并不知道大批清军已经入关,结果在四月二十三日,大顺军列阵和吴三桂军寻求野外决战,而有清军压阵的吴三桂底气十足,与大顺军展开决战,大顺军一开始打的很顺利,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但是吴三桂部已经趋于崩溃。这个时候多尔衮看准时机,命令清军全军出击,大顺军顽强抵抗,但是几万大顺军血战二日半本来就损失惨重,面对突然到来的清军已然无力抵挡,未尾申时初(15点后),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
这时候的李自成才反应过来清军主力来了,此时大顺军主力已经大部分死伤,李自成只能黯然率领残部败退北京,山海关大战结束。
李自成攻入北京犯的错误实在是太多,政治头脑还是欠缺,但是单纯就山海关之战大顺军队的表现而言,我认为已经超过所谓官军的明朝部队甚多,大顺军不过六万人马,吴清联军十四万,在伤亡惨重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在被以逸待劳的清军突击,大顺军依然在野战状况下和清军血战了大半天,大部分大顺军是战死的,也反应了李自成老营精锐的部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对比几万明军面对几千八旗一触即溃的表现,乌鸦与凤凰这次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李自成部队看起来很多,大量是投降的明军新吸纳的流民和其他义军,李自成所主要依仗的其实就是自己带去北京的这些老营主力,山海关一战老营主力几乎损失殆尽,从此大事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