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关于老子的事迹,《史记·老子列传》四百多字的记述,仅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同时期的孔子曾问礼于老子。
野史传说却生动得多。
据说,老子降生时体弱头大、眉宽耳阔,目如深渊、眼珠清澈。因为他的两个耳朵比一般人要长要大,起名为“聃”;因为他出生于庚寅虎年 (公元前571),邻居们亲切地唤他为小狸儿,也就是“小老虎”的意思。“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的小名“狸儿”便成为了他的大名“李耳”了。
大抵因为老子生来一副老相,历来寿星的形象多以老子为原型,大大的脑袋和耳朵成为寿星的标志。
而《老子》这本书,也和它的作者一样,充满了一派浪漫气息。
《史记·老子列传》说: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就是《老子》一书的由来。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全书五千言,在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的韵文中,讲述着包揽古今、究极天人的深奥智慧。
在老子的思想中,万事万物都是正反相对立,并且相互转化的。所以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体悟到物极必反的道理,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套道理至今被很多兵书奉为圭臬,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湖口大败曾国藩用的就是老子的智慧。
老子崇尚自然,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加以引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通过无为,以静受动,达到无不为。
借用易中天的一句话:老子是假无为,是用过于无为而求有为。庄子是真无为,为求内心宁静而真逍遥。
所以历史上,艺术家、文学家喜欢《庄子》,而政治家往往都更喜欢读《老子》。
在唐王朝夺得政权的过程中,老子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功劳。
因与道教道祖老子李耳同姓李,李渊巧妙地运用道教和老子在民间的影响力,自称是老子的后代,为获取政权赢得了很多舆论支持。
于是,在唐王朝建立后,李渊不仅尊老子为其祖宗,还与老子联宗续谱,封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将《道德经》奉为上经,要求贡举人皆须兼通。他在全国各地供奉老子像,建立玄元庙,并多次亲自拜谒老子神庙。
武德八年,李渊下令:道教为先、儒教次之、佛教第三。
至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她不仅时常从《老子》中寻找治国的智慧,更是将老子封为“太上老君”。
至此,老子也算是“位列仙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