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不堪一击?1991年1月18日:伊拉克在美军展开“沙漠风暴”行动后开始反击。
这是因为美军信息化作战,摧毁了伊拉克的作战能力。
当时伊拉克军队,大体是按照华约军队模式编组的,也是使用华约的作战模式。
八十年代华约部队强调苏联的大纵深战略,机械化作战理念。
简而言之,华约部队以大量坦克装甲车为主力,在控制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进行快速冲击。
机械化部队冲破北约的防线,从突破点快速前进。红色装甲洪流绕过敌人重兵固守的大城市,以闪电战迅速摧毁敌人的抵抗。在具体战斗中,装甲部队以数量优势,在有限空军和防空导弹掩护下作战。
这种作战模式,是二战中苏军胜利的法宝。
为此,苏联研究了大量的现代化武器。比如我们熟知的T72主战坦克,它只有3名坦克兵,而不是西方常见的4个人。这是因为T72装备了自动装弹机,不需要装弹手。大家不要小瞧这减少的1个成员,等于是减少了25%坦克兵的消耗。
在坦克的机动性、防御能力和攻击力中,T72最强的是机动性,其次是攻击力,最差的是防御能力。
这不是苏联无法研发更先进的坦克,而是这样符合苏联的作战模式。
苏联需要高机动性的坦克,在敌人的腹地进行快速穿插和突破,T72最大行程460公里,最大越野速度每小时45公里,都符合需要。
苏联需要坦克具有足够的打击力,可以摧毁敌人坦克以及几乎所有的陆地目标。T72配备1门125毫米口径火炮,在1500米可以射穿500毫米装甲。同时代美国的M60主战坦克,正面装甲厚度才100多毫米,根本挡不住一击。
不过,T72的防御能力较差,最强的炮塔正面装甲只有不到400毫米,尚且挡不住自己的125毫米火炮。
除了防御较差以外,T72的攻击力也有短板,比如夜视能力很差,火控系统也比较落后,适合比较白天的近距离炮战。
为什么会这样?
苏联的装甲洪流战术决定了,T72只是一种消耗品。在冲击北约军队期间,T72必然会有一定的损失。苏联认为,这种损失只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就无关大局。
既然是消耗品,装备昂贵的现代化火控系统以及夜视系统,似乎就没有必要。还不如通过战术让T72靠近敌人作战,或者尽量避免同敌人进行夜战。
除了T72坦克以外,苏联的米格29和苏27也很有意思。
米格29被誉为最垃圾的第四代战斗机。从诞生以来,米格29的产量超过1600架,参加了很多空战,却没有击落一架西方战机。
北约曾经检查过东德的米格29,得出的结论是飞机几乎不可用。米格29虽然属于第四代战斗机,也有不错的机动性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却只是一个拙劣的空中支点。
米格29机载设备技术老旧且不可靠,必须在地面指挥体系的指导下作战,几乎不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一旦地面体系被敌人摧毁或者干扰,米格29就成为活靶子。
更可怕的是,米格29的作战半径仅有600公里,也就是从北京到济南的距离,勉强维持跨省作战。
为什么米格29会这样?还是因为它的定位。
在苏联作战模式下,苏27才是深入敌人境内进行空战和破坏的远程战斗机。米格29仅仅是前线制空战斗机,也就是在苏联装甲洪流上空进行保护的机群。苏联根本不需要米格29有太远的航程,太先进的性能。它只需要在地面引导下,进行有限的空战即可,同样是廉价消耗品。米格29只需要二三架换北约1架战斗机,就完成任务了。
苏联的这种模式,在冷战时代的六七十年代是非常实用的。当时北约评估后认为,他们根本挡不住苏军的装甲兵团冲击,甚至准备用核弹进行自卫。
随着美军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苏联的机械化作战模式就完全不是对手了。
苏联幸运的没有同美国交手,伊拉克则倒了大霉。
这里只说一个战例,就是海夫吉战斗最后阶段的表现。
海夫吉是萨达姆亲自命令执行的反击战,目的是攻击沙特国土,将战火引入沙特,恐吓阿拉伯国家退出联军。
这也是变被动为主动,不再一味被联军单方面吊打。
萨达姆认为即便联军有空中优势,只要伊拉克装甲部队敢于近战和城镇战,是可以对付美国人的。所以,海夫吉的战斗是在1991年1月29日夜晚进行的。
伊拉克两支精锐部队,陆军第3军装甲第3师、机械化步兵第5师调集了几个营团级装甲主力,连夜进行了4次连续战斗。
我们看看这4次战斗。
第一次战斗,伊拉克装甲第3师出动40多辆T72和T62坦克,掩护40多辆步兵战车开始向海夫吉突袭。
没想到,还没靠近海夫吉就被美军信息化作战的支点,一架E-8A战场联合监视机发现。
没有多久,F18战斗机、A10攻击机、AH-1W武装直升机甚至AC-130炮艇机飞来空袭。
伊拉克军队这几个营还没看到海夫吉,就损失过半,狼狈撤退。
第二次战斗,是另外一个方向的40多辆T72和中国69式坦克的冲击。美军还在空袭第一次战斗的伊拉克部队,这股部队得以顺利靠近海夫吉镇。
有意思的是,此时海夫吉外围阵地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轻装甲步兵营,仅有6辆M60A3主战坦克,另装备了一些LAV-25装甲输送车、AAV7A1两栖装甲车以及“悍马”越野车。
明明是伊拉克人占优,但T72的夜战能力不行。遭遇美军反击仅仅损失1辆T72后,伊拉克指挥官就胆怯的下令撤退,他误以为海夫吉镇上有大量美军坦克部队。
第三次战斗,深夜11点,在前两次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时,伊拉克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及一个加强的坦克连发动冲击,共有40辆左右的BMP-1、BTR步兵战车及12辆69式中型坦克。
他们的运气很好,冲入了沙特军队的阵地。沙特人只有一些步兵和少量配备无后坐力炮的军用吉普,没有反坦克能力。沙特军队只能仓皇撤退,放弃了海夫吉镇。伊拉克军队顺利占领海夫吉镇,进展不错。
第四次战斗,得知第三次战斗比较顺利后,伊拉克人立即进行了第四轮攻势。一个机械化步兵营和一个配备69式坦克的装甲连,试图攻入海夫吉镇进行增援。
他们被美军轻型装甲营的火力拦阻,又遭到轰炸,也是没有靠近海夫吉镇就溃败了。
在击溃了三股进攻的伊军后,美军搞清楚了海夫吉镇的情况,开始发动反攻。
在第一波空袭中,海夫吉镇的伊军损失了13辆坦克装甲车,但步兵早已下车,并且修建好了防御阵地。
凌晨2点多,美军、沙特军队和卡塔尔军队,开始反攻海夫吉镇。同时,美军的战机不断对镇内进行空袭。
此时海夫吉镇的伊拉克军队,却做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他们立即放弃所有的坦克、步兵战车、卡车,步兵徒步借着夜色撤退,期间遭遇拦截有160人投降。联军轻松收复了海夫吉镇,仅有沙特部队死亡19人,负伤36人而已。
在海夫吉镇上,联军缴获了100多辆卡车和几十辆完好无损的中国69坦克、63式装甲车。
联军爬进缴获的69坦克,随便就启动了发动机,油箱和弹药也都是充足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伊拉克步兵会丢弃这些重武器,徒步撤退呢?
很简单,他们已经明白不可能获胜。
伊拉克落后的机械化战术,在美军的信息战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美军掌握绝对空中优势,武直、攻击机、战斗机、轰炸机甚至炮艇机都在24小时活动。
仅仅A10攻击机,前后击毁了数千辆坦克装甲车。
面对攻击机,伊拉克装甲部队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完全是单方面被屠杀。
以第23战斗机连队的1架A10为例,10分钟内就发射小牛导弹击毁了6辆坦克,又用30毫米机关炮击毁了2辆。
海湾战争中,美军共有144架A10参战,先后执行了8100次攻击和巡逻任务,摧毁坦克、装甲车、火炮、卡车超过4000个。
战果如此辉煌,A10在战斗中仅仅损失4架。
而这被击落的4架,几乎都是飞行员急于抢功,过分降低高度才被击落的。
也就是说,如果伊拉克军队依靠坦克装甲车死守海夫吉镇,必然会遭到全方面的精确打击,重武器马上就会被击毁,卡车也会一辆不剩。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伊拉克步兵同联军坦克装甲车硬碰,形同送死。
退一步说,就算联军不进攻,只要切断海夫吉镇的伊军补给线,他们坚持不了几天也会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军队根本不可能获胜,聪明的方法就是立即撤退。
那么,伊拉克人为什么要放弃坦克装甲车和卡车,选择缓慢的徒步撤退呢?
这是因为,联军的首要空袭目标是重武器。伊拉克人乘坐坦克装甲车和卡车撤退,根本就走不了,会被全部炸成碎片。
相反,步兵分散徒步突围就比较安全,毕竟他们的目标比较小,不是重点空袭的对象。
海夫吉战斗,是海湾战争的缩影,就是单方面的吊打。
海湾战争对我军的刺激很大。
之前,我军还认定大陆军的思维。也就是空军只需要尽量夺取局部制空权,依靠庞大的常规陆军夺取战争的胜利。
当时我国认为,即便敌人掌握大部分制空权,顶多削弱二三成地面陆军的实力,剩下的战力足以给敌人重创。这种思维,同萨达姆的想法是差不多的。
谁知道,美军依靠空军把伊拉克一线进攻部队歼灭五成之多,更夸张是伊拉克军队连基本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只要一动就会挨炸,根本无法有效作战。
此战后,解放军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