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礼新
-读杜长明散文集《从故乡出发》有感
我和长明老师是八十年代中期,在徐州矿工报或局工会组织的表彰会和笔会之类的活动中认识的,平时接触不多,算不得多么熟识。后来我离开徐州,就断了联系。几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他的大名,就想法子找到他的电话,一联系还好,他还记得我。我回到徐州后,得知他也退了休,就相约见面。他就拉我进了金龙湖文学社,这重新唤醒我心中沉睡多年的文学梦想。于是,我们就有了多次相聚的机会,一起谈文学,谈过往,一起打牌(他们打,我做服务),一起郊游,一起推杯换盏,当然也免不了我写些文章请他批评指正。这次看到他新出的散文集,我如获至宝,坚持不懈地花了四天的时间研读,对他的文笔、人品,工作、生活,又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本来读书笔记写了四五张纸,要是谈读后感,恐怕啰啰嗦嗦的能写好几千字。可是夫敏老师提醒,与会者人多,如果会上发言,不要超过五分钟。倒让我为难了。左思右想,还是顺着心思写吧!写到哪里算哪里,至于能不能发言,也无所谓了。
长明老师的故乡,是丰县袁楼。这个地方顶着自古龙飞地曾经帝王乡的名头,实质上是连个地主老财都没有一个,真正的穷乡僻壤。能走出一个大学生,无异于村里出了个举人,算得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只是,好事多磨,福祸相依。还没有等到金榜题名的喜悦与荣耀,却迎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灾难:叔叔家的一面侧墙坍塌了,将坐在过堂下聊天的祖孙俩埋没。命大的长明得救,可怜的奶奶却永远的离去了。这份遭遇,对一个十九岁的青年来说,可谓人生第一次刻骨铭心的残酷打击。因此,从故乡,他是抹着眼泪,带着伤痛出发的!当然,他身后的行囊,却装得满满的。这里面盛载着:一生劳苦肩扛全家重负的父亲的期望,含辛茹苦抚养七个子女的母亲的叮咛。
南乡跨省两代人延续几十年的友情,肯低头背棺材后来发迹了的表弟的引领;还有姥姥家的小河上空,一行雁阵留下的经久不散的鸣唱,以及童年村里的牛屋,说书人的谈古道今的回响。他走出村庄,听着树上一阵阵蝉鸣,想起用蝉脱烙的能治眼疾的焦馍馍,又想起在油锅里翻滚的酥软香脆的知了猴,他咽了口吐沫,昂起头,立志要学高洁鸣远的金蝉,出生寒苦之地,却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他摸着怀里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朝县城的百货大楼方向看了一眼,王大爷忽悠的那个大眼睛长辫子身上飘着香胰子味的卖布姑娘,我早晚会找到!
往后的岁月,长明老师怀揣梦想,大步朝前。走的四平八稳,混的风生水起。从淮阴、徐州、南京、宿迁,再回到徐州。从医生、作家、主任、院长,最后又回归写作。这一段岁月流转,虽谈不上无比辉煌,却可以说十分充实,比较圆满。如今,年过花甲,儿孙满堂。拿着高额的退休金,顶着一个个荣誉和头衔,领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兄弟,簇拥着,呼啸着,每日放歌于诗峰词海,纵情于山水之间,好不快哉!每一步人生脚印,每一粒生活点滴,都闪烁着成功人生的光芒,可圈可点,值得一书。
先是在路上撞出一段亲情,这算不得什么奇闻异事,实在是他的本性和家风使然。从他父亲因为一车胡萝卜与红薯干的交易,衍生出一段感人至深的--用当年的流行语叫:劳动人民朴素的阶级感情,就能理解他在为伤者医治和休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善良周到勇于担当,以及和伤者的子女发展成令人暖心的兄妹之情,至于,他对家乡人来徐看病的热情款待和尽力帮助,对素不相识民工的支助,对出租车司机“苦钱”的尊重,对楼下修车夫妇生存的悲悯,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足为怪。而且,他身上拥有的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良好医患关系的坦然之心,义务献血几十年的公益之心。所以,他的身边总是朋友多,好人多。比如:惺惺相惜的谦谦君子,一路同行的疏狂名士,乡土气息的同乡作家,不离不弃的农村同学。就连家里养的三只小狗,虽然一丢一死,令人惋惜,却也是鱼水情深,宁死不弃。其实,这些只是他的先天人性的一面。
还有要说的,就是后天努力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人,他思考世界的本质,借助黑白色调下正反两个世界感官差异,探求事物存在的真相,琢磨光明与黑暗谁才是世界的起源和终点。他也不苦思冥想,闭门造车,他来到他的精神家园----兰考。聆听张继焦老人讲焦裕禄的故事,这是他从世界观到价值观的一次洗礼。他又来到沭阳的梦溪园,隔着1000多年的长空,与沈括进行一次关于人生观的灵魂拷问。林林总总,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从故乡走出后的人生轨迹中,三观的确立与锻打,才使他的步履如此的矫健,如此的从容。
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的人生旅迹和沿途风景,真是五湖四海,丰富多彩。起步徐州,古彭大地上的水水水水,犄角旮旯,城北的古驿道,城西的千佛洞,查访邳州郊外的白毛女真假,探寻楚王山下墓葬的虚实。接着,玩转全国。北上北极村、黑瞎子岛,观吉林雾凇,探长白山天池。南下武陵源、雁荡山,泸沽湖里找杨二,阳产村上看土楼。西去太行山、神龙架,兵马俑坑遇元首,瑛姑峡下逞英豪。东来武夷山、绍兴府,寻亲千里拜彭祖,做梦横店当演员。美景看了,美食吃了,开始问东问西问古人,拦下骑牛的老子问道德,喊住杀猪的曾子讲诚信。喝了点酒说,想去虞溪村里访虞姬,要去梁山泊中做好汉。带着酒意,顺便逛了一下台儿庄的青楼,听了一会蒲家庄的聊斋。中国玩遍了,又把脚伸向海外,好一圈天南地北。北边,俄罗斯的伯力走马观花,痛惜国土的流失。南边,柬埔寨的吴哥细细端详,悲怜贫穷的无奈。西南,摩洛哥聆听卡萨布兰卡,脚踏沙哈拉大沙漠,东南,澳大利亚逗弄袋鼠考拉,感慨周光族磨洋工。。。。。。。
他玩的潇洒舒畅,我看的头昏脑胀。
说实话,这些年看一两篇文章常有,连续看一本书不多,也没有写过什么书评。因此写到这里我迷糊了,不知道这算书评,还是读后感,或许是个四不像,不管了,也没有时间去琢磨了。总之这本书,是长明老师近年来的散文佳作的一个合集。写得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笔力潇洒自如,词章引古通今。算是目前我读过的散文集里的一部上品。掩卷沉思,够我学习的地方太多,需要时间慢慢来消化。
如果非要找一点瑕疵的话,可能里面有几处刊印不慎的错别字。
如果硬要理论点评一二的话,我更喜欢前面“故乡”和“岁月”两大章的叙述风格,结构简练顺畅,语言朴实自然,又不失幽默诙谐,读之,实在是赏心悦目,有绕梁三日之感。甚至有不少篇章,可以用来范读和传颂。后面“旅迹”和“风景”里的个别篇章,描写过于华丽细腻,叙述太过详尽繁琐,反而看得费力乏味,这也许是游记难写的特性吧!
这是我浅薄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原谅。
最后,点一下题,长明老师淳朴厚道的人品,赤城坦荡的情怀,所获得的成就和荣誉,口碑和赞扬,算是人过留名吧!他如引领雁阵一样与一帮志同道合者,盘旋在神州大地的天空,撒下一篇篇文章,一本本文集,算着雁过留声吧!
作者简介:张礼新,笔名,苏子游,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工程师。原在徐州矿务局工作,后辞职去广东。现退休定居徐州。八十年代开始学习写作,有小说散文等作品见诸于多家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