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时候,我们总以自己的标准为标准,来要求别人一起遵守。自以为聪明,实则荒谬愚钝之极。
又有些时候,我们明白了“金玉殊质而皆宝,松竹异心而同贞”之理,于是就有了智慧根。
《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都是喜欢走极端之人。唐僧认为不杀生就是佛性,孙悟空认为惩恶扬善才是佛性,于是二人冲突不断。而猪八戒是随性随心,沙僧则中庸不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八戒沙僧都没有成佛,而走极端的唐僧和悟空最后都成佛了呢?
1.
唐僧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杀生,而不管被杀之人是否该杀。
悟空认为,是恶人就该杀,你不杀他,他又会继续去害他人。
那么唐僧和悟空谁的观点更加正确一些呢?这样,我们先说一个小故事吧。
故事的主角是目犍连母亲。
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母亲是一个不敬三宝之人。她生前经常想着去害和尚。她家旁边有一座寺庙,寺庙里有许多和尚,主持是一个三藏大法师。
有一天,目犍连母亲蒸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大白馒头去斋僧。其实馒头里已经放进了毒药。
看见有人来布施,寺庙里的和尚满心欢喜,三藏大法师不动声色地收下了目犍连母亲的馒头,然后千恩万谢地送走她。之后,大法师告诉大家,这馒头是有毒的,就悄悄掩埋了。
大法师明知馒头有毒,为什么不当场揭穿目犍连的母亲呢?或者说,揭穿之后好好教育开导她一番,不也是一场功德吗?
大法师之所以没有那么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如果揭穿目犍连母亲,并进而劝其改恶向善,结果就是徒增目犍连母亲心中的怨恨,进而会再动更大的杀机。这就是善心种恶果,所以大法师才不去做。
大法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劝诫恶人向善,只能让其心中的恶念更盛。所以他对待恶的办法,就是忍耐与躲避。
唐僧的做法与大法师的做法是相类似的。也是一种躲避。就比如孙悟空杀死一个老汉强盗儿子的时候,唐僧这样说:虽然他的儿子不肖,与我无干,也不该就枭他首,况又杀死多人,坏了多少生命,伤了天地多少和气。
这句话信息量很大。其一,坏人之恶,与你我没有关系;其二,纵使是坏人,他有他的因果,也不该你出头杀他;其三,你杀这么多人,伤的是天地和气。
天地和气又是什么呀?
一般说,朝代初兴,万物更新,是一派欣欣向荣的上升景象。这个时候天地呈现和谐祥瑞。当到了一定程度,就有八个字来形容:人心不古,社风日下。
人心到底可以有多不古?
如来佛祖说得好: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
这样一分析,我们就看出,唐僧其实担心的,是悟空的滥杀。哪些人该杀,哪些人不该杀,天地自有定夺,凭什么你孙悟空越俎代庖呢?
这样一分析,好似唐僧说得还挺有道理的。但孙悟空在三打白骨精之后做的一件事,又让人大跌眼镜了。
2.
“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桥段。篇幅并不长,但流传甚广。
这恰恰是在印证着唐僧的观点。因为白骨精的变化,让唐僧真假难辨,所以他才对孙悟空不依不饶。许多人觉得,唐僧肉眼凡胎,可孙悟空是火眼金睛呀?没错。孙悟空是火眼金睛,可关键是唐僧心中的疑虑没有人给解开,他凭什么信任孙悟空呢?
于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一拍两散吧。
唐僧按照自己的思路继续西天去取经。他自己说得明白,如果我路上被妖精吃了,那是我的命,与你孙悟空无干。
而孙悟空自然觉得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本来嘛,我是帮助你打死了妖精,天经地义,却被你贬回了花果山。
回到花果山之后,一片荒凉。
之前杀死六贼的时候,孙悟空已经被唐僧撵走过一次。只不过那次他居然没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去东海龙宫讨了杯茶喝。回去之后就被戴上紧箍咒了。
这是他自从五行山下出来之后,第一次回花果山,简直是“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国五百多年前”呀。
听幸存下来的猴子们说,当年二郎神烧山,猴子们基本都躲藏起来了,所以没有怎么被烧死。只不过,因为烧山没有了山果,一半的猴子背井离乡逃走了。剩下的有许多被猎人们抓走了。
这让孙悟空火冒三丈。这些猎人实在可恶。于是,他简单做法,杀死了一千余猎人。
要知道,这些猎人都是凡人呢,而且一杀就是一千多!
杀完人之后,孙悟空又想起了唐僧的话: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真有此话!我跟着他,打杀几个妖精,他就怪我行凶。今日来家,却结果了这许多猎户。
孙悟空的这个行为,与唐僧的不杀生形成鲜明对比。也算是二人三观的最大碰撞。
那么,按照唐僧的逻辑,孙悟空杀戮心如此之重,此生恐怕只能下地狱去了。
可是,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了。
我们说,这就是佛法中的不二法门。
如果我们总以为自己认为对的就是对的,那一定就是不对的。《道德经》上也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善与恶,丑与美,都是相对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恰恰就是道家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以道家观点去解释佛家行为,看似荒诞,其实恰好说明天地一理。
那么是什么时候,唐僧和孙悟空终于殊途同归了呢?就是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佛祖在人间说法的地方。
这里,有一段二人关于《心经》的对话。
悟空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悟空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
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
说到这里呢,二人突然就都默不作声了。
二人打哑谜,八戒、沙僧却听不懂。都说悟空弄玄虚。唐僧说: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这说明,二人的心终于想到一起去了。这就是佛家的不二法门,殊途同归。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聪明者处处向前,智慧者方知回头。没有智慧,焉能成佛?
文:风林秀
参考文献:《西游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