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第一选择不是回家吃饭,而是跑到大队去听收音机。
那是一部国产的“春雷”牌收音机,有两只鞋盒大小,外形厚重敦实,看起来很有质感。因为村里没有通电,得用四节一号电池才能听。
大队部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听收音机的人,或者站着或者蹲着,伸长了脖子全神贯注收听节目,有些人甚至端着饭碗来,一边听一边往嘴里扒拉苞米茬子水饭和咸菜条子。
按照惯例,在这个时段,先收听到的是单田芳讲的评书《隋唐演义》。我最喜欢里面的程咬金,三板斧勇不可当,所向披靡,连聚贤庄第一猛将单雄信都打不过他。
然后转动调频按钮,换到地方台的“每日歌曲”栏目,放几首好听的歌曲。比如《牡丹之歌》,《大海啊故乡》,《牧羊曲》和《太阳岛上》。
那时候的郑绪岚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的歌唱家,据说《太阳岛上》这首歌火遍全国后,许多人受到歌词里形容成美丽天堂的太阳岛所吸引,特意坐火车来旅游,结果大失所望:就是一个还没有开发出来的大荒草甸子嘛!
老少皆宜的歌曲过后,开始播放妇女们爱听的小说连载,有些还是电影电视剧的原声,比如《城南旧事》,天真无邪的小英子很招人喜欢。还有剧情京戏《智取威虎山》,不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其中还夹杂着许多经典京剧《打虎上山》之类的唱段,上了年纪的老人往往会闭起眼睛,手掌在大腿上慢慢的打拍子,一脸陶醉。
最后才轮到小朋友的最爱:孙敬修爷爷讲故事。孙敬修爷爷的嗓音柔和而慈祥,《哪吒闹海》、《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把小伙伴们听的如痴如醉,连晚饭都忘了吃。
1981年女排世界杯,铁榔头郎平、张蓉芳、陈招娣这些响当当的中国姑娘,用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赢得比赛,获得世界杯冠军。这场激烈的比赛在收音机里播出时,所有人都从头到尾屏住呼吸,直到比赛结束才敢发出欢呼声,仿佛生怕打扰了女排姑娘们比赛一样。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家伙儿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家家都买了收音机,后来又出现了巴掌大小的半导体收音机,携带更加方便。
夏天时吃过晚饭,大人们会把藤椅搬到院子外的大树下乘凉,喝一杯茶,听一会儿半导体,再跟邻居唠唠嗑,甭提多惬意了。
渐渐的,录音机也开始普及开来。录音机分单卡和双卡两种,塞进磁带就可以听歌听相声。我至今还收藏着几本当年我最喜欢的磁带,有《红楼梦歌曲系列》、《西游记歌曲系列》,还有一本相声磁带,录制了姜昆和唐杰忠表演的相声《马路天使》,还有高英培和孟凡贵的相声《鱼儿问答》,现在听起来都觉得可乐。
许多当时的摩登青年会梳着大背头,穿着喇叭裤和花衬衫,拎着录音机集体跳“迪斯科”,看起来实在太潇洒了。
那时的录音机往往还会同时带有收音机功能,叫做“收录机”,是比较高端的产品,不过录音机毕竟体型比较大,携带不是很方便,于是又出现了一款升级版随身听录音机,纸巾盒大小,可以挂在腰上,带着耳机听。
随身听英文名字叫做 “walkman”,听起来十分洋气,这也是我学会的第一个英文单词。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到了九十年代中期,电视上铺天盖地做起了复读机和点读机的广告,说是小孩子用来辅助学习再好不过了。我至今还记得某某点读机的广告语:哪里不会点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上班后,我陆续买了MP3、MP4等电子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也带有音频视频播放功能。这些电子产品功能更加强大,音质更好,携带也更加方便,但是却再也听不出大队里那台收音机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