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
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
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
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
绚丽多彩的中国玉璧,
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品和装饰物,
而且在宗教、礼仪、政治道德观念等
诸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玉 璧
玉璧是一种圆形、片状、中部有孔的玉器,对此,《说文》的解释是:“瑞玉,圆器也”。史书典籍《尔雅·释器》对玉璧形制进行了更详细的解释:“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这里的“肉”是指的是璧边的宽度,而“好”则指中间圆孔的孔径,意思是说边宽大于孔径的就是璧;孔径大于边宽则为瑗;若边宽与孔径一致则为环。
璧、瑗、环比例示意图
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认为玉是山川的精华,具有沟通天地鬼神的灵性,玉成为古代重要的礼器之一。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周礼》把壁、琮、圭、璋、琥、璜等玉器作为“六瑞”。实际上玉礼器出现相当早,良渚文化中就出现大量玉琮、玉璧,数量繁多,制作精美。
据《尔雅·释器》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根据中央孔径的大小把这种片状圆形玉器分为玉璧、玉瑗、玉环3种。
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晚期玉璧
玉璧的发展
宋代是玉器发展的重要阶段,经过三国时期到唐代漫长的玉器生产低潮之后玉器生产骤然繁荣。随着宋代收藏热潮的兴起,仿古玉器大量出现,各种仿战国、两汉的玉璧随之也开始出现。
投龙玉璧
外径7.5cm,孔径2.6cm,厚0.7cm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宋代玉璧呈圆形转角,不见锋棱,谷钉稠密模糊,谷纹旋转力度不够,谷尾呈圆脊形,与战国谷纹用细阴线不同。
刻有龙螭纹的玉璧,龙螭分叉长尾,叉尾内卷,具有宋代龙螭纹的特征。
战国谷纹玉璧
湖南省博物馆
南宋 龙螭纹璧 金华市博物馆藏
外径8.1cm 孔径3.1cm 厚1cm
浙江金华郑继道墓出土
郑继道曾官拜通直郎,其墓建造于嘉泰元年(1201年)
此玉璧双面共雕琢四螭,其形象特征都较为相近,脸庞轮廓呈近似三角形,两个下弯的耳朵,鼻吻两旁以管钻旋刻一双深而圆的眼睛。
宋代玉璧的功能与特征
01祭祀礼仪活动
宋王朝尤其重视璧的使用,延用了古代的用璧制度,并制造了大量玉璧。宋代苍璧用于祈谷、明堂之举。
祈谷是帝主祭祀谷神,祈祷丰收的典礼,使用玉璧是表示对上天的敬意。
除苍璧外,宋代制造的玉器中还有其他类型的璧,吕大临《考古图》中辑录了一件汉代以前的谷纹璧,说明这类玉璧在宋代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存在着照样仿制的可能。
南宋 双螭纹璧 台北故宫藏
外径10.3cm 孔径3.2cm 厚0.7cm
另一面浅浮雕各式如意云纹,三角云纹,及少量乳钉纹
02仿古纹饰
宋代玉璧的另一大特征是仿古纹饰盛行,这与宋代金石学的萌芽及商品经济刺激的古董消费密切相关。
其中蒲纹璧、谷纹璧、云纹璧、螭纹璧,以及“宜子孙”出廓璧的形制均可归之于仿古玉,它们或仿制汉代的同类型纹饰,或仿制汉代的玉璧形制,或在仿制汉玉纹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时代新元素。
南宋 螭纹璧 上海博物馆藏
外径4.4cm
上海松江西林塔地宫出土
南宋 蒲纹璧 台北故宫藏
外径17.2cm 孔径6.5cm 厚0.45cm
表面为仿汉的蒲纹
南宋 三螭纹璧 四川蓬安出土
外径10.4cm 厚0.7cm
璧背面减地浮雕勾连云纹和乳钉纹的组合, 形成花叶状。向璧边和孔边相反方向各有5组主题纹饰, 其间填以乳钉纹、卷云谷纹和相背云纹, 占满璧体, 构成图案繁絮复杂的效果。蟠螭和乳钉纹的组合装饰为宋代玉璧的鲜明特征。
宋 白玉双螭宜子孙璧
高9.7cm 宽7.3cm
天津博物馆藏
白玉质,纯净温润。出廓部雕童子骑羊,下连透空璧,孔上下镂刻篆书“宜子孙”三字,两侧镂雕对称双螭。此璧构思巧妙,系模仿东汉透雕吉语出廓璧,是一件典型宋代仿古玉。
03玉璧的玉材选择
宋代玉璧的用料主要是新疆和田所产的白玉、青玉、青白玉,也有用白色透明水晶或花色玛瑙做的璧,数量较少,可能与辽、金政权流行使用水晶、玛瑙有一定关联。
南宋 水晶璧
外径 7.5 cm,孔径 3.2 cm,厚 1.2 cm
台州黄岩区屿头乡前礁村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台州市黄岩区博物馆藏
南宋 水晶兽面纹璧 南京市朝天宫藏
外径6.4cm 孔径2.9cm 厚0.6cm
江苏南京江宁区建中村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墓出土
与汉代玉质较粗疏的幽青玉料不同,宋代玉璧的用料体积较小,玉质往往比较好,质地缜密细腻,油性足,色泽微透明,加之雕琢抛光用功显得温润华滋,往往是片雕玉器中用途特殊的一类艺术品,可能与玉璧的功能变化有着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