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 仑
近日,教育部对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作出回应。回应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实施春秋假,还需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评估。教育部将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
春秋假的好处自不必提。俗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适当的假期既能把减负落到实处,也有益于学生们调节身心,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比放几天假更重要的,是利用假期做什么。从传统上看,我国古代学生们放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载,“因游学所以能博闻”。用外出游玩、揽山川风水入己之怀抱,成了古代文人提高道德修养、增长学识的有效方式。孔子出游列国,确立了“比德”的儒学审美观念。而我国教育家也早就意识到假期过少对于学生的负面作用。1905年,被尊为南开“校父”的严范孙先生就批评旧式私塾教育假期过少,不符合新时代教育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由此可见,学生们如果能够好好利用春假、秋假增长学识,广博见闻,将会对自身的成长大有裨益。
利用假期游玩需要带着计划性、目的性。应当以看待一种学习方式的视角而非旅游或玩耍的态度看待假期,通过异地文化的感受与求知提升自身的素养。从教育规律上看,将教育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行合一是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通过春秋假期让学生们带有目的性地出游,有利于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部的答复中,也强调了春秋假应与实践相结合。这也与目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以及智能产业的需求相契合,弱化了以往象牙塔式的教学,把“教室”搬到日常生活中、搬到大自然里,避免了学生走出校门仍是一张白纸,有助于培养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
(原载《科技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