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直流传着这张图片,美国奥数队30年来首次击败中国奥数队!
但图片上佩戴金牌徽章的获得者却均是亚裔面孔,网友纷纷感慨:“屠龙者终成恶龙”!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美国数学国家队30年来首次击败中国队,不仅如此,这张图片也和数学没关系,这是2017年美国队赢得第49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照片,当时的美国在比赛中创纪录地赢得了4枚金牌。
因为参赛者都是华人面孔,大家都称呼为“中国二队”打败了“中国一队”。
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2016年,美国化学奥林匹克的代表队就全部都是华裔,当时的6名华裔学生,还是经过了层层遴选,从12000人中被挑选出来的,虽然误会归误会,但更大的疑虑却产生了。
为什么近几年美国奥数队几乎都是华裔?
难道美国也学会搬救兵了吗?
那中国奥数真的没落了吗?
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还是美国掌握了变强技能呢?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中美两国奥数队的秘密。
奥数竞赛可能是体育馆内最安静的比赛了,巨大的场地里没有观众,只有场中央为选手准备的数百套桌椅和射灯从头顶打下白色的强光,参赛者需要在9小时内完成总共6道考题。
每年7月,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高中奥数选手齐聚一地,共同参加被称为最顶级数学竞赛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这项竞赛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人的主战场。
确实,谁会怀疑一个全民奥数国的竞赛实力呢?
要知道,国内90后这一波,到现在都还有儿时被奥数支配的恐惧,加上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数学方面却并没有我们普及得这么快,这也就造成了在国际奥数比赛上,往往都是中国队一家垄断的局面。
但六年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美国国家奥数队曾先后四次获得国际奥数竞赛的第一名,分别是2014年、2015年、2018年和2019年,这一切都是因为一位华裔教练罗博深。
这个人被誉为拯救美国奥数的人,曾经是美国奥数训练营的助理讲师。
2013年,美国数学协会邀请他担任国家奥数队的主教练,在他的教学理念下,美国奥数队的成绩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六年内获得了四个世界冠军。
除了优秀的主教练,2000年起,美国国家奥数队的组织方美国数学协会,开始逐步对美国奥数队的选拔与训练机制进行调整,每年2月,全美数学联赛AMC10/12开始举行,参赛人数在20万左右。
之后,有将近一万名学生,可以晋级到3月底举行的美国数学邀请赛中,当中有500人获得美国奥数竞赛的资格;最终,有约60人进入每年6月举行的美国奥数训练营,进行为期三周半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赛前培训。
这些入选训练营的学生,都是来年国际奥数比赛的人才储备,从入选当年的12月到次年4月,这些60名选手,每月都要进行一次考试并进行综合排名,只有总成绩前六名的选手能真正地代表美国参加竞赛。
竞赛可谓是相当激烈,虽然最终只选出6人代表国家参赛,但比起其他国家队可能在找全国奥数最厉害的6个人去参赛,美国人的思维是起码培养100名最厉害的选手,然后随便挑6人去参赛,在国际奥数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被称作“补短板”。
以前,中国奥数选手虽然在所有选手中算不上最强的,但胜在平均水平高,因此在团队总分上有优势。这几年,随着美国队整体水平的上升,中国队在比赛时占不到优势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方面,资金可能是美国和中国在选拔、培养选手上的最大不同之处,美国赞助商向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提供4.5万美元奖学金,而中国奥数集训队的集训预算在20万左右,资金来源和金额差异,让2018到2019年间,美国有30.4万人报名参加数学竞赛,相较于中国数学竞赛每年约5万人的参赛人数,美国可以有更大的基数来选拔人才。
回到我们开始的话题,美国奥数队为何频频出现华裔面孔?
有眼尖的网友统计,自2000年到2016年间,美国队奥数参赛阵容里,有10个年头,参赛华裔数量超总数量的50%,这是不是说明美国之所以能获得冠军,大部分是因为参赛队伍中华裔占了大部分呢?
我们不否认华裔家庭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加上美国对于人才的极大吸引力,大量优秀华裔移民美国,这就意味着,这些本身就相当优秀的华裔,依旧会投身于数学竞赛的训练之中,这些移民的后代水平很高,不亚于在国内接受训练的学生。
这也使得国际奥数竞赛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国际赛场上,中国培养出的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外国学生,还有来自海外华裔的挑战。
其实,奥林匹克数学真正走入国人视野,是从90年代开始的。
1989年,中国队首次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排名团体第一,又在次年以主办国的身份实现连冠,在数理化本就更受教育界重视的背景下,国际奥赛成为衡量国家理科教育水平的标尺之一。
中国人更擅长数学的标签化印象,也自此开始被更多人所认同,那这么多次输给美国奥数队 就意味着中国奥数队落下神坛了吗?
当然不是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历史上,获得金牌数量过百的国家只有中美两国。
尽管中国多次获得总分第一,但和第二名的成绩差距并不明显,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本身就是天才们的竞争,所以输赢也有一些运气成分。
此外,2018年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一则通知,提出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科技类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此消息一出,不少人把锅甩到了“禁奥令”身上。
因为它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每年契合参赛的人口基数,从2000年至2010年的2000万缩减至1000万,从整整缩了一倍的人口基础中,诞生出奥数强者的几率自然也少了大半。
就在我们的“人才库”大幅度缩减的时候,中国“集训”的方式却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并且集训的时间持续更长,集训的教师也出现大量华裔。
因此,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难度也大大提升,数竞不会落伍,也不可能落伍,“禁奥令”的出现并非就是错误,比起“揠苗助长”式的奥数培训班,更需要重视的是数学本身,数学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可以受用终身的。
如果能继续称霸国际奥数,我们当然感到自豪,只是成绩固然应当受到重视,但通过竞赛及其背后的一系列选拔与训练,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顶尖数学人才,可能是更加值得被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