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黄河沿岸的安乐寨村,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故里。在黄河与古济水的滋养中,这里孕育出一代代英贤良才,文化底蕴深厚,照耀着中原文化的历史长河。
(一)
安乐寨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县城西南方向,历史悠久,龙山文化时期(4500年前)已是黄河流域人类的聚居地,夏商周至隋末为温城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据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安乐寨最早有一专用对联:卜里遗风衣冠人士,晋城佳节襟带山河。据明代《怀庆府志》和《温县志》记载,“晋城”有两种解释:一说,“安乐寨在温最古,系晋宣帝所筑,相传为其故宅”;另一说,司马昭封为晋王,以王都规模在家乡修城筑寨,后称古晋城。
卜里,指卜子夏(名商)故里。他是春秋末晋国温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见高培华著《卜子夏考论》,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据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建有卜里书院,旧址相传为司马懿故里。
“司马故里”闻名遐迩,遥想当年司马懿迎风立于城墙之上,吟下“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的壮志豪情,家国天下、定国安邦皆在其心中澎湃。如今的安乐寨传承着这方热土的谆谆教诲,血脉相连,骨肉里都维系着对家与国的依恋和责任。
在这小城一隅,坐落着一所“兄弟书屋”。究其渊源,乃是王梦奎、王梦恕、王梦周三兄弟旧宅,为三兄弟烈祖建于清道光年间。后三兄弟祖父王文郁(曾任中华民国官员、同盟会会员)将其捐出,辟为塾学,供全村贫家子弟免费求学,后因年久、战乱等原因失修损毁。2007年,三兄弟再次将旧居捐出,整修后辟为“兄弟书屋”,并捐赠各类书籍1万余册,免费开放供乡众借阅学习。“兄弟书屋”为三进院式,布局简约、雅致,一进院的墙上记录着清代至现代从安乐寨走出去的英杰才俊。自清代起,有《一得录》作者、文史学家杨碾,举人王命三、王景棠、杨恒毓、王朝璧;中华民国时期有总统军需庶理杨士俊,总统顾问、同盟会会员王文郁;涌现出王崇道、王乃大、杨世法、杨益堆、王晋聪、杨益彬、王希云、杨世模、霍永富、王晋道、韦汉勤、王洪道、杨福军、霍永魁等杰出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安乐寨走出来的人才更是群星璀璨,有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兵器工业专家杨文升,著名医学家、河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杨医亚等。近年来,安乐寨后起之秀更是如破土春芽,层出不穷。
安乐寨村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离不开深厚历史文化的滋养,离不开“崇德、敬廉、尚俭”的村风、民风,更离不开家风的传承,家风如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塑造了家庭的品格,凝聚了人的精、气、神。
(二)
参天之木必有深根,怀山之水必有长源。厚重之文化承载着德、正、清、本之家训家风,造就了安乐寨历代之贤达良才。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社风清,良好的家风犹如不熄的火种,延续着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精神谱系,影响着一个家族的兴旺。
安乐寨村每个家庭历来重视对子女进行祖训家风教育,先辈创立的家风、祖训在家庭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家庭成员。该村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翰林学士杨碾撰写家训道:“贱不忘操,贵不忘道;忧劳兴族,逸豫亡家;廉为民表,贪为民贼。”杨碾清廉守正,德厚品端,为激励后人,留下“树起家声,克昌乃德”八字作为后代辈分序列,将“立人立德,忧国怀民,廉洁奉公”的家训手书于前庭影壁,以诫后昆。
现在的杨碾旧居,已经成为安乐寨的家风家训教育基地,人文气息浓厚,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历史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鲜活。每年过年时候,杨氏“维翰堂”奋斗奖评选在这里举办。“维翰堂”是为了纪念十六世杨氏家族、清代道光二十九年恩贡、翰林学士杨碾和其弟翰林院待诏、进士杨斗光,及十九世族人、抗日将领杨团一(堂号“维翰”)而设立的。“维翰堂”奋斗奖评委会根据每个家庭上报的奋斗结果来进行公正公开评选,获奖者将获得装有现金的红包奖励,奖金全部来自焦作大学教授杨家卿获得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其他奖项收入。杨家卿教授说:“家里每年举办颁奖活动,目的就是让家人和晚辈懂得,幸福的人生都是奋斗出来的。希望获奖者铭记先祖遗训,传承良好家风。新时代的新年要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取得学业、事业双丰收。”家里的每个人都备受鼓舞,将家训铭记在心,身体力行,更好地传承发扬下去。一年内拿下市级优秀班主任和教学成果比赛一等奖等6项获奖证书的温县实验学校教师杨慧丽高兴地讲道:“我们先辈们留下的良好家风,一直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感染着我。我们年轻一代要好好传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家族也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的文明风向标。安乐寨村世世代代传承良好家风,身居要位无官威,恪守清廉以修身,铁面无私守底线,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廉洁奉公的良好社会氛围。
王文郁、杨士俊等人均曾身居高位,但每次回家都身着布衣,不穿官服,乘坐的车马,均停于村外,步行进村,以便向众位乡亲父老致礼问候,从不摆架子,不显官威。杨世法曾任职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保险公司副总经理,但每次返家探望父母,均谨遵祖训,让司机把车子停于村外,独自一人步行回家。遇乡亲父老,以礼相待,谦和有礼。而今,老人家已八十八岁,仍保持此高风亮节,不许司机开车入村。兵器工业专家杨文升,因高度近视,唯恐遇乡亲辨认不清而怠慢失礼,故每次来家,出门上街,均让兄弟伴行,遇乡亲及时先知,近前问候以免失礼。王梦奎、杨文升等人每次返家探亲,必登门找儿时玩伴、少小同学叙旧问候,粗茶淡饭,不接待、不迎送、不铺排。见村内老少妇孺、干部、百姓均一视同仁、平等相待。有一次,杨文升到家后因急事需返单位,走得匆忙,未向儿时玩伴王京大告别,到村外方想起,就即刻返回,亲自登门向王京大辞行后才匆匆返回。这件事令王京大久久不忘,现已八十三岁的他,提起此事,仍激动不已。
王梦奎、王梦飞(曾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乃大等牢记“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之祖训,传承着“心公不昧”之家风,为官端正,为政清廉,一尘不染。2002年,王梦奎母亲于焦作病故。王梦奎在北京未惊动任何人,只在焦作举办简朴的告别仪式。老家温县的相关领导及家乡族亲乡邻、同学朋友纷纷前来吊唁(因王梦奎母亲长期在老家居住),所送礼品、礼金,王梦奎一一婉拒,一份不收。时任温县政协副主席的张希昆同志和王梦奎是中学、大学同学,备了一副挽幛,但他深知王梦奎不会收纳,就托村干部转交,以表老同学之心情。王梦奎得知后,又托村干部捎回,并写书信一封言:“谢谢你来为我老娘送行,深情厚谊,永志难忘。礼品璧还。葬礼不收任何单位和亲朋的东西,你的心意我领了。”这件事,令张希昆同志深深感动,令家乡父老对王梦奎更多了几分尊重。
1984年,时任河南省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杨世法的母亲在老家病逝,杨世法返家奔丧。他牢记父训,对于单位及个人所送礼品礼金一律拒收。1979年,父亲寄给他的家书中曾言:“私和公不能合营,就像水火不能并容一样。私心杂念最害人!”
王乃大,1938年参加革命,1973至1977年任侯马电缆厂党委书记、厂长时,村里派人去找他为村里解决计划钢材事项,几十吨钢材也就是说句话的事。但他坚持政策原则,先是通知门卫让来人写下家乡10位60岁以上老人名字,以防有诈。当村里派的人说明来意后,他说:“这些物资属于国家公产,不是我的私产,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坚守党的原则和纪律是共产党员的本职所在。所以我必须坚守国家政策和党的纪律。”最终他一口回绝此事,让此人转告村父老乡亲,并一再向家乡父老致歉。
安乐寨的家风建设,正如一幅生动的人文画卷,向我们展示了百年的岁月风云;是从传承到兴盛的奋斗历程,人才辈出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努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写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
回望过去,安乐寨以厚重的历史文化闻名乡里,展望未来,一个乡风淳朴、崇俭尚廉的社会主义新村,正在这片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徐徐绽放。
在良好的家风、民风浸润下,安乐寨村人心思治,干群团结,社会大局稳定。从土改至今,村党支部只有三任支部书记,每一任均任职二十年以上,连续多年被温县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安乐寨村以党建强村、文化兴村、美丽靓村为思路,开展“传承良好家风,争做文明村民”“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家庭”等文明创建评比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培育文明新风。
开展“关爱老人、孝行天下”活动,打造“幸福院”日间照料模式,初步实现了老有所乐、幼有所育、残有所帮、弱有所扶的目标。
走进修缮一新的司马懿广场,但见党建、廉政、村风三个主题的宣传文化长廊,通过21幅绘画将党建、廉政、村风精彩呈现;2018年仿古改造的东大街、祠堂街,手绘600平方米各具风貌的文化墙,提升了村容村貌。
引导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率达90%以上,农户收益显著增加,村内有消防卷帘门、电商运输物流、制鞋、家具、食品餐饮等企业和商户5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万元。
文武福地济盛世,安乐寨里清风长。“孔门十哲”卜子夏、北宋画家郭熙、三代帝师李棠阶、甲骨文大家董作宾、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这个面积不足5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有39万的黄河北岸的一个偏僻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却涌现出了一批批堪称“国宝级”“世界级”的大家和卓越人才。而安乐寨村的党建、村务、家风文化也正一体推进,各项事业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村里的两个基地目前也已接待各地党员干部2000余人,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