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资源日益充裕,新兴媒体例如数字杂志、桌面视窗、人工智能与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期刊、广播等逐渐进行了融合。
从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媒体形式,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既给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空间。
大学生群体作为融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不仅享受着其中的便利,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还深受着融媒体对他们的改变与冲击。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就要运用各种融媒体技术刺激大学生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等。
从而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在合适的时机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下面将探讨了如何利用融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从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前提和基础。
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特点,运用融媒体精准选择和有针对性地推送教育教学内容,是融媒体时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的重要保障。
一、基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内容”是运用融媒体方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基础,以内容为本是媒体不断向前发展的亘古不变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整合”是指把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彼此衔接,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
当代大学生对高校讲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有需求的,他们既有对思想、道德等理论认知的需要,也有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需要。
他们需要的是与实际符合、与生活接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高校学生的内心需求愈是贴近,越能在教育与学习之间产生心理共鸣,并激发高校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浓厚兴趣。
反之,若其教育内容偏离了高校学生的心理需要,则会阻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导致高校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从而影响内化。
这就要求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供给,以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一)基于当代大学生了解现实的需要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构建以“融媒体”为特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处理好“新”“旧”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并不是说要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而是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就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教育方式的革新和融媒体所带来的信息海量化,并不是要全部取代传统时期的教育内容。
反之,传统媒体时期的教育内容更需要得到加强。
传统媒体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意识形态指导性,不会随着媒体的发展而改变,始终是高校思政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另一方面,要发挥融媒体的优势,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扩充和完善。
融媒体时代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这就提供了新的载体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者可以通过新型的、即时的案例和大量的视频、音频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其内容。
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大大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设必须坚持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环境的限制,教学内容的建构更偏向于理论性的学习,实践性学习不足。
而融媒体时代则打破了传统时期对实践的种种限制,主要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和促进社会实践,通过融媒体的传播交流。
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获取实践内容和基础信息,利用网络直播的互动交流,可以进一步激发教育对象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没有用,不是取决于教育内容本身,而是取决于这些内容能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然而大学生的需要有时是不理性的,甚至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满足大学生需要、变得有用的同时,更要体现其科学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整合要坚持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让学生感觉学习的内容有用,但又要保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现在大学生可以通过很多的渠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他们的现实需求,就不会被他们所接受、理解,有时还会产生抵触心理和逆反心理。
所以在选择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在结合融媒体时代特征的同时,立足于大学生亟需解决的问题。
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新闻、富有争议性的话题等与教育内容进行串连,但是要注意侧重点,不要偏题,在社会热点中展现人文情怀,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探索者,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比如教育者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应该充分运用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最权威最优质的内容,可以将融媒体平台上产生的一些有争议的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可以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与老师交流,比如现在非常流行的录制视频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参与了课堂,也融入了社会生活,提升了内化的效果。
(二)基于大学生个性化需要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把握大学生普遍性的需要,也要把握大学生特殊性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不仅要从整体出发,还要注重其层次性。
也就是说,既要根据大学生普遍性的需求,从整体上设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但也要根据学生的特殊性要求,有重点地强调一些内容。
“融媒体”是在大数据、云计算背景下而催生的时代产物,它可以把不同媒介及所携带的海量信息资源实现从浅到深、从表面到深层次的对接。
因此它能够准确分析受众的特点,精准把握住大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推送不同的内容。
传统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只是单向的传播一些固定的教育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而融媒体则是以传播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为依托。
根据高校大学生所感兴趣的内容传递相关信息,比如有些学生对传统的民间生活方式感兴趣、也有些学生对科学人物事件感兴趣等等。
融媒体都可以进行相关推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
总之,融媒体平台利用追踪技术,根据受教育者在网络上经常关注的信息记录情况,把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信息进行精准地推送。
互联网内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融媒体平台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推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节省了教育者查找教学相关素材的时间。
(三)基于大学生对理论认知的需要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要了解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需要从理论的高度去系统地认识世界把握世界。
对于实践经验欠缺的当代大学生而言,只有掌握理论,才能从纷繁复杂的表象后面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看清发展的规律。
因此,对于理论的认知和把握是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同理,对于反映了当今时代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们也有内在的需求。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发现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诸多理论时,并未表现出高度的热情,甚至有抵触情绪。
这就要求教育者深入大学生生活实际,了解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把握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程度。
融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可能。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可以运用诸多平台深入学生思想实际,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
进而把握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需求,再基于他们的需求整合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运用VR、AR技术构建虚拟仿真教育方法
(一)运用VR技术增强大学生沉浸式体验
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真实的环境,它是运用电脑模拟出一个虚拟的立体空间,把人的听觉、触觉、视觉等全面调动起来。
VR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交互性。
这是VR技术最明显的特点,用户可以在此虚拟的环境中进行操作,并获得操作反馈,比如在虚拟的世界里可以通过触摸、言语等其他方式进行互动,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2.沉浸感。
在虚拟世界里用户会有一种强烈的沉浸感,也就是说这个虚拟的世界可以提供非常逼真的效果,这意味着虚拟世界的画面和现实世界没有太大的区别。
3.想象性。
在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的思想畅游于这个虚拟的空间,从而开阔人们的眼界。
它不但可以重现现实的情境,而且还可以想象出客观上并不存在的、甚至是永远不会发生的情境,以此来提升人们对某些事情的理解。
4.自主性。
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观测到一些常规的物理学现象,就拿物理中的匀速直线运动来说,在理想状态中,物体如果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影响。
或者所受外力之和为零时,那么它就会以一种恒定的速度做直线运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我们就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实现这一场景。
由于当代大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长征之路,只是依赖于教科书或电视剧所呈现的内容,无法把自己代入到红军长征中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那种恶劣环境。
也无法体会到当时红军在渡金沙江、过泸定桥时所经历的荆棘载途。
VR重走“长征之路”的系列产品,让学生们戴着头显,拿着VR手柄,在茫茫的大雪中穿行。
小心翼翼地跟着红军登上悬崖,体验着生死,使大学生从灵魂的最深处感受到巨大的冲击。
只有让学生们亲身体验过红军长征的艰辛,才能深刻理解书本中所说的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VR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沉闷的思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多彩,让学生走出枯燥的课堂,置身于三维声效环绕。
通过调动多种感知器官,使之沉浸其中,直观地体会到思政课所要讲授的内容,入脑入心,促进其内化为自己的品德行为。
总之,VR技术可以使大学生能够沉浸在一个虚拟世界里体验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知器官,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
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将融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内化。
(二)运用AR技术增强大学生虚拟现实体验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需要不断优化外部教育环境,AR技术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重要手段。
增强现实技术,英文简称AR。
AR技术是一种通过对摄像机影像的位置和角度进行实时地计算,并添加上对应图像的一种新的技术。
它将真实世界、虚拟世界的信息“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互。
AR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人机接口与模拟仿真技术,充分发挥了它的科技创新能力,并为扩展人们的智力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所以要以AR技术为依托,把它真正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比如,当大学生与多媒体环境距离较远,高校需要进行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团结协作等思想政治教育时。
或者当学生无意中看到教室走廊上的学术权威、思想标志等需要理解时,通过AR技术,利用手机就可以随时观看到灵活生动的宣传片、人物事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等影像资料。
比起老师的口头解释,感官上的启发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AR技术使原本静止的图片和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使人物更加立体,故事更加鲜活。
一面墙,一块平板,用平板在墙上轻轻一扫,就可以对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进行学习,通过精彩的“文字+视频”的方式,更能加深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解,促进内化。
AR技术将虚拟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立体的内容,可以将知识模型和内容模拟得栩栩如生,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
同时也能将书籍以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新模式。
现今我们常见到的已经不再是二维投影、黑板、报纸等平面的内容,而是生动的立体的动态图像,这有助于填充我们空间的想象,呈现给我们一些肉眼看不见的东西。
在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AR技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带入游戏角色或虚拟场景中。
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学习动力会更强,课堂的气氛也会变得和谐融洽。
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得以提升,这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人工智能可以使思政课教师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确化。
通过对智能系统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及时、更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使其在学习过程中的成绩得到改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