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2月17日,新乡城垣被土肥原第十四师团攻陷。
18日举行进城仪式之后的日军,为了炫耀他们的武功圣绩,积极筹备,不久遂将新乡城垣内外有特色的建筑、河流、风景等制成“军事邮便”(明信片),于1939年开始由东京日本名所图绘社印行、新乡昭文堂发行,用以写信或作赠送纪念之用。
根据目前见到的资料,可知此类“军事邮便”大致有“新乡全景”、“忠灵塔与新筑小学校”、“忠灵塔与新乡神社”、“繁华街·新民街”、“卫河与石桥(指‘民乐桥’)”、“眺望中的卫河与城墙”、“旧图书馆(指‘河朔图书馆’)”、“城内中央街耸立的石门(指‘尚书牌坊’)”、“新乡车站前的繁华街”、“时计台(指‘钟鼓楼’)”、“辉县百泉”等内容,涉及到新乡境内多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日军所极力宣扬之场所。
这些“军事邮便”,其中有些相同内容的图片在文字介绍时冠以“新乡印象”的前缀,有些则无,甚至注释文字在图片中的位置也时有变化,说明日军占据新乡期间不止一次印制此类“军事邮便”。
通常,“军事邮便”为“八枚一组”,根据需要组合、搭配。其外有护封,便于携带、分类。
近日,见到一套护封上标有主题名称为“新乡印象”的“军事邮便”。这套“军事邮便”上有“八枚一组”的说明,其特别之处是用日本“绘叶书”的形式刻画出了新乡“乐水关”(北关码头)及“时计台”的景致外貌。
新乡城垣的北门,史称“拱辰”门,同时也是侵华日军进入新乡城垣之第一门。
“乐水关在县北门外卫水南岸,以水路通便,故商贾蚁附,物货山集。”(明正德朝《新乡县志》)足见当时乐水关的人来人往、经贸繁盛。
“(新乡)城墙的外观很是雄伟结实,像是用砖头砌的,但里侧却是用泥土堆起来的土墙。特别是北城门,又小又破,摇摇欲坠。”这是东史郎在其1938年2月27日日记中的记述。
占据新乡之后,日军即对卫河实施了民间商业运输的禁令,由士兵在城墙上巡逻监督,同时为便于其机轮的军事用途,对“民乐桥”又进行了改造,拆除有来的九孔石桥,加高桥身,修七孔石墩木梁桥,桥面铺三合土。
自此之后,原本“商贾蚁附”的北关码头繁华不再,船数日减,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卫河上大小船只由民国初年的500余艘锐减至120艘。
与“乐水关”同时出现在护封上的“时计台”,则是被创作者以颇为擅长的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之本领,从城外姜庄大街与石榴园大街交汇处移至到城垣内的。
在高二丈八尺城墙的衬托下,“时计台”高大壮观,颇有直插云霄、凌驾一切之势。
其上所刻之“遵守时间”四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它所蕴含的“惜阴”、“待旦”、“挥戈”、“起舞”之中国文学典故,时时刻刻透露出设计者让国人遵守时间和护疆保土的情怀信念。
时光荏苒,白云蓝天、柳树婆娑、绿水萦城,唐朝始建的新乡城垣始终如此般田园美景,卫水金波让人留恋驻足,牧野春耕中新乡人惬意地代代繁衍、生息不绝。
如今,卫水河畔高大的城墙边依然有人在缓缓西行东走,流淌千年的卫河上依旧有船只在划橹声中归航、出航,可他们的心情确此间已全无昔日的欣悦之感。进出城要点头哈腰,出航要良民证,这可是在自己的家园啊!
城墙壁上巨大的“实现东亚……”的宣传语,在蓝天白云的照耀下,愈发刺眼扎心,因为那是侵略者的狼子野心、新乡人的无尽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