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国祭祀中,国人往往会为逝者烧钱,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传统,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为逝者烧钱,从来都没有人对此质疑过。
那么,多烧一些纸钱对于逝者来说真的会有用吗?为何人在去世后,一定要让他的后人为他烧纸呢?这真的只是一种迷信吗?
不管身处何地,到了清明的时候都一定要回到故乡祭祖,而这其中“烧纸”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从字面上理解,烧纸就是家人死后用火将纸点燃烧给逝者,事实上烧纸的纸,并不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用的纸张,它是一种黄色的纸,上面印着各种图案的钱币。
为逝者烧钱,顾名思义就是要为他送去纸钱,让他能够在人们想象中的阴曹地府中能够有钱花,同时也表达了活着的人对逝者的一种思念。那么,烧纸到底来源于何处呢?
追根溯源,这与研究发明纸的人有一定的关系。众所周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改进的造纸术成为了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东西,是老百姓们都能买得起的东西。可当纸问世以后,老百姓们根本不认识它,甚至还拒绝使用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写字。看到自己发明的心血即将要付诸东流后,蔡伦的徒弟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假死后,进行烧纸,然后自己再起死回生。
就这样,在出棺的时候,周围的老百姓发现盖在徒弟脸上的纸张竟然动了,随后,没多久蔡伦的这位徒弟竟然坐了起来。看到安然无恙的他,身边的老百姓都惊呆了。因为当时人们文化水平有限,觉得是烧纸,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从这以后,烧纸就变成了一种习俗。
在古代封建迷信中还有一种说法,人去世以后到了阴曹地府往往都会接受那里的审判官进行审问,尤其是对生前犯下的种种罪行都是不可饶恕的。如果死人接收到了你烧给他的纸钱后,他会用这些纸钱去打点鬼差,不让自己受到更严厉的惩罚,不会受到刁难。
送的纸钱越多,在下面就越好办事。相反,如果人去世没有亲朋好友进行烧纸的话,那么他就会在阴曹地府中受到更多的磨难,事事都会不顺。
如果说为逝者烧纸是为了让他们在阴曹地府中有钱花,那么为何不陪葬其他金银珠宝呢?古代先人对于丧事是非常注重的,他们认为如果把贵重的金银财宝带入坟墓成为陪葬品的话,这些贵重钱财一定会招来盗墓贼。
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进入自己的坟墓中,掠夺走这些陪葬贵重物品。如此一来,自己不仅没有钱财在阴曹地府花,而且死后也不会瞑目,坟墓也会遭到破坏。所以烧纸钱就解决了这个难题,逝者既能得到钱财,又不用担心会有人破坏自己的坟墓。
现代人为逝者“烧纸”往往表达更多的是“思念之情”。尤其是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如果不为去世的亲人烧一些纸钱,总会有一种无法心安理得的感觉。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在烧纸过程中,不断进行祈祷,希望去世的人能够保佑他升官发财,身体健康;其实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而已。
逢年过节,很多游子都会通过烧纸祭奠的方式去怀念已经去世的人。如果一个逝者的坟墓前,没有人为他烧纸的话,这就代表了在他去世以后,活着的人已经将他遗忘掉了。尤其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亲人去世的时候,都会分为,头七、三七和五七;在每个阶段中进行烧纸钱,代表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比如,在头七中进行烧纸,表达的是逝者一路走好,不要再回家“闹”,作为上西天路上的盘缠。三七烧纸,代表的是逝者不会挨饿,可以为自己买东西吃,买衣服穿。五七烧纸表达了对逝者的一种无限悲伤思念之情。当然,这些都是一种安慰自己的说辞,事实上并无科学道理的。
从科学角度来看,为去世的人进行烧纸,不管是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还是祈祷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亦或是帮助死人在阴曹地府更好的生活,这其实都是一种封建迷信行为。但从“烧纸”的渊源中来看,它也确实是流传已久的传统习惯。几千年流传下来,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就目前而言烧纸的行为已经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这种传统习俗也将逐步被取而代之。
生活在江西赣州的张女士介绍说:“在我们当地,家里有人去世后都会进行烧纸钱。纸钱烧得越多,代表儿孙以后越兴旺发达。不过最近这几年来,在相关部门严管管控下,我们也很少烧纸了,一般都换成了献花祭祀。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虽然以前烧纸是一种风俗习惯,但为了保护环境,文明祭祀是值得倡导的。”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如今的祭祀方式已经有很多种,如果说过去的祭祀中,只有烧纸、烧元宝的话,那么现代祭祀为了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已经摒弃了传统烧纸方式,采用鲜花文明祭祀。
尤其是在疫情严峻的当下,我们倡导网上献花或者是植树等方式寄托自己的哀思。如果是植树祭祀的话,那么所种的树的种类主要有刺柏和冬青。这种文明祭祀方式不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会影响他人的生活。与此同时,我们要积极摒弃传统的祭祀用品,树立文明祭祀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美丽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