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贾晓燕
又到了京城最美的季节。对于北京人来说,“五月的鲜花”不仅是满城的姹紫嫣红,还是从社区、乡村、学校、军营传出来的激情澎湃的歌声。从上世纪50年代起,北京便开始举办“红五月”歌咏比赛。数十年来,“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长盛不衰,歌声伴随着几代北京人走过了光辉岁月。
唱着红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兴起了群众歌咏活动,工厂、农村、机关以及学校到处都在传唱“革命人,意志坚”“社会主义好”等红歌,每年5月,还会进行“红五月”歌咏比赛。
据本报1958年4月17日3版《全市到处教唱学唱五首新歌》报道,当时的群众歌咏活动十分活跃,很多单位都是领导带头学。财政部印刷厂90%的职工唱会了7首新歌,工人们不但自己唱,还带着家属一起唱。与此同时,专业艺术团体、音乐家积极参与,推动了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比如,中央乐团合唱队负责辅导东郊工厂的工人,中央广播乐团负责辅导西四区的居民,作曲家李焕之、马可、瞿希贤等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去教歌。
1958年4月17日,《北京日报》3版
在那个年代,北京各厂矿企业都在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职工们一边参与劳动竞赛,一边高唱红歌,激发了革命斗志,鼓舞了劳动热情。有的工人说:“唱革命歌曲就是带劲,不管是听还是唱,浑身有力量!”
1958年,东椿树胡同居民组织了歌咏队。图为他们在为参加文艺演出练歌。伍素心摄
“太阳出来照四方,劳动热情高万丈,我们工人革命干劲足,我们工人爱把革命歌来唱……”随着群众歌咏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爱好音乐的职工不再满足于学唱,也学着自己创作歌曲了。北京人民印刷厂职工张季琦、夏宝森写的《唱“五好”》、北京量具刃具厂工人王东升写的《勤俭搞建设》、北京广播器材厂工人郭士杰写的《“五好”就是指路标》等,都受到厂里职工的欢迎。“唱了自己编的新歌,鼓舞了我们的干劲。”北京广播器材厂的一位老工人说。(1963年7月8日《北京日报》1版,《高唱革命歌曲 激励革命精神》)
1963年7月8日,《北京日报》1版
后来,北京的群众歌咏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厂矿的车间、工段、班组,在学校的课堂、操场,都有歌咏活动开展。京棉三厂举行的歌咏比赛有3000人参加;电子管厂的歌咏活动从几个科室、车间扩大到全厂,每次厂里开大会前,歌声便此起彼伏,声势浩大。在郊区,不仅平原地带的不少生产队成立了合唱队,就连密云深山峻岭中的公社也有青年社员组成了合唱队,合唱队队员经常在地头和山坡教群众唱歌。中小学校的歌咏活动形式更是多样,有三五人的小合唱,也有几十人的大合唱;有独唱、表演唱,还有班组或班级之间的赛歌、对歌,有时还载歌载舞。(1964年2月8日《北京日报》1版,《高唱革命歌曲 大鼓革命斗志》)
1964年,宣武区举行“红五月”歌咏比赛。图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学生演唱《我们在队旗下成长》。 冯文冈摄
提起那段光辉岁月,老辈儿人感触特深:“当年,我们就是唱着‘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歌走上工作岗位的,那时候只有一个想法:祖国需要我们到哪里去,我们就到哪里去。”
本报发起“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
上世纪80年代,为了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报与市总工会、团市委等单位联合主办了“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
组织“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是在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关于《国歌》的决定之后,所以活动首先就是普遍讲解和教唱《国歌》。据本报1983年3月12日1版《本市开展“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记载,那年,中山公园音乐堂举办的教唱国歌活动,拉开了这项活动的序幕。著名指挥家严良堃一边教唱,一边讲解。参加学唱的有社会音乐学院、青年民歌合唱团、教师合唱团、钟声合唱团、工人合唱团的部分成员及部分中小学校音乐教师、共青团基层干部,共2000多人。
1983年5月13日,《北京日报》2版
随后,“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在基层广泛展开,从工厂到农村,从街道到学校,纷纷成立了歌咏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教唱歌活动。白纸坊街道50名退休职工组成了合唱队,每周三下午排练,不到一个月就学会了《国歌》《我们是校外辅导员》等歌曲。市交通运输局所属几个工厂的工人们分别成立了业余演出队、民乐队,培养出一批业余文艺积极分子。朝阳区姚家园的青年们也加入唱歌的行列,在公社举行的青年联欢会上,他们表演的独唱、重唱、合唱节目,受到观众一致好评。(1983年5月13日《北京日报》2版,《五月鲜花遍地开》)
1984年7月21日,《北京日报》3版
据统计,1983年3月到5月,全市270多万职工中,有50多万人参加了歌咏活动,大部分单位成立了大合唱队、小合唱队,吸引了成百上千名职工参加。当年“五一”前后,30多个区、县、局和直属基层单位举办了职工歌会、文艺汇演或歌咏比赛,基层文娱活动非常活跃。一批生活气息浓、有时代特点的作品应运而生,很多单位创作了自己的厂歌、校歌、行业歌,比如铁路工人的《路徽歌》、市政工人的《我爱市政这一行》、中小学教师的《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财贸职工的《快乐的售货员》等,反映了职工的生活、工作及精神面貌。(1983年5月22日《北京日报》1版,《“五月的鲜花”歌咏活动成绩显著》)
1983年,北京首次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图为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群众歌会。王宝琴摄
从那以后,“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蓬勃发展,成为北京人一年一度的“音乐节”。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京城各行各业都会组织音乐会等歌咏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有齐唱、独唱、重唱,还有组曲和大合唱,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歌咏娱乐需求。
名家和百姓齐写,名角与农民同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长,“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军营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节、艺术节,为北京带来了新风尚。
1995年6月29日,《北京日报》6版
据本报1995年6月29日6版《顺义县出现歌曲创作热》报道,顺义县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写词作曲演唱,创作出300多首歌曲,出现了“名家和百姓齐写,名角与农民同唱”的景象。参与创作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不但有教师、干部,也有工人、农民。后沙峪马头庄村农民杨绍明创作的《歌唱顺义我的家乡》是边放羊边构思出来的,歌中写道:“宽阔的马路,高大的厂房,盛产啤酒和顺美时装,瓜果蔬菜稻麦香,唱首歌儿赞美我的家乡。”著名词曲作家张藜、徐沛东、李幼容、程恺等人为顺义创作出了30首有该县特色的歌曲,其中,李幼容、程恺创作的《锦绣大地更辉煌》和《小康路上歌不落》,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并被传唱。在普遍开展歌咏活动的基础上,顺义还举办了自创歌曲演唱比赛,来自乡镇、企业的业余歌手与刘斌、李丹阳、江涛、张华敏等专业歌手同台演唱。
1996年,“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推出《北京组歌》,歌唱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巨大变化。李士炘摄
“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连续举办,年年红火,到1996年,这项活动参加人数之多、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达到空前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市开展的相关文艺活动已达千余场,参加人数近百万,成为北京一景。
1996年6月12日,《北京日报》5版
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在北京的工厂、农村、学校、军营中开始传唱大型音乐作品《北京组歌》。《北京组歌》共有13首歌曲,包括《首都建设者之歌》《中国美丽的城》《腾飞的北京》等,由著名词曲作家张藜、许镜清、魏群等创作,倾注了对祖国、对北京的无限深情,歌唱了改革开放后北京的巨大变化。在“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中,许多合唱队都演唱了《北京组歌》中的歌曲,人们被这些歌曲优美高昂的旋律感染,也在倾情演绎中提高了演唱水平。(1996年6月12日《北京日报》5版,《高唱赞歌颂北京》)
那些年,“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不仅丰富了首都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充分展示了北京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风貌。
业余合唱团成群众文化金品牌
进入新世纪,群众歌咏活动迈上了新台阶。截至2001年,北京有千余个业余合唱团活跃在社区、乡镇、机关、企业、校园、军营,其中200多个水准颇高,曾经在国内外歌唱比赛中获过奖。由这些大大小小合唱团参与的群众歌咏活动,逐渐成为北京群众文化的金品牌。(2001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京城处处飞歌声》)
2001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11版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经常到景山公园晨练的人们都熟悉这美妙的歌声,在手风琴的伴奏下,一群中老年人常年自发在此以歌相会。最多的时候,有几千人齐聚景山放声歌唱,声势浩大,蔚为壮观,被称作“景山现象”。一位常去唱歌的老人说,刚退休那会儿,自己经常在家闷着,满身是病,真奇怪了,自打和大伙儿一块儿练歌,往医院跑的次数越来越少了。(2002年6月12日《北京日报》1版,《群众文化唱起四季歌》)
2009年,“爱祖国、爱北京、爱家乡”暨“祖国——您听我唱支歌”通州区群众歌咏会举行,人们以拉歌的形式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抒发对祖国的祝福和对家乡的热爱。方非摄
在群众歌咏活动中,人们用歌唱的方式抒发情怀,发自内心地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歌颂幸福的生活。2009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举办,北京的社区、乡镇、企业、机关、学校、连队等基层单位传唱着《十送红军》《延安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人民军队忠于党》等100首爱国歌曲,人们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009年6月1日《北京日报》1版,《“爱国歌曲大家唱”群众性歌咏活动启动》)2011年,“我爱我唱”群众歌咏活动在国家体育馆举行,200多个合唱团、1.2万人组成规模空前的合唱方阵,唱响了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华美乐章。(2011年6月13日《北京日报》12版,《“我爱我唱”全明星阵容领唱红歌》)
来自美联社、CNN、NBC、美国之音、路透社、韩国NHK等29家境外主流媒体的近60名记者前往景山公园采访后,亲身感受了北京群众歌咏活动的激情。时任意大利爱莎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那塔里说:“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虽然我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内容,但这些歌曲的旋律我能懂。人们聚在一起放声歌唱,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表达方式,真的很美好!”(2011年6月15日《北京日报》3版,《“聚在一起歌唱,很美好”》)
2011年6月15日,《北京日报》3版
2019年,北京市教育系统“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题教育活动令人眼前一亮:大、中、小学的学生们以快闪形式,在校园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歌曲,讴歌新时代,展现了师生的良好精神风貌。(2019年3月21日《北京日报》5版,《校园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又是一个美丽的五月。花团锦簇,歌声飞扬,“五月的鲜花”群众歌咏活动又翻开了新乐章……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