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20日,杜泽逊接到任命,从儒学院副院长调任文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如今一年略有余。根据山东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文学科属于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领域。近日,杜泽逊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谈谈一年以来,山东大学文学院的变化,以及一流学科建设情况。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
山大中文在全国排名属于第一阵营
最近,山东大学文学院发生了不少大事儿。4月26日,山东大学召开人文社科学术工作会议,文学院院长杜泽逊围绕“尊重科学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作了交流发言。在这次会议上,山大文学院被授予“2018年度优秀科研组织单位”。
也是近日,山东大学文学院举行了首届学年论文报告会。学生严格按照论文学术要求,每年学写一篇论文,有教授为学生打分评奖。“目的在于为学术水平突出的学生,提供一个冒尖的机会。”效果也是惊人的,比如杜泽逊发现,虽然有的学生刚刚读完大二,但是论文写作水平已经达到了副教授的高度,“如果你让一个副教授来写这篇文章,最多也就是这样。”
近日,杜泽逊接受了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而此时,距离杜泽逊担任文学院院长刚刚过去一年多,他是在全国高校争创“双一流”如火如荼之际上任的。根据教育部批准的山东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学校重点建设 5个优势学科领域,打造世界一流学科高峰,其中就包括中国古典学术领域,涉及中国史、考古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
山大的中文在全国的位置,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关注,杜泽逊向记者列举了几次近期的国内排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中文学科排名最靠前的是北大、北师大,皆为A+,剩下的六家,包括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评估皆为A,排名不分先后。这样看来,山大至少在前八名之列。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当中,全国高校中文学科评估情况。
还有一次排名第三。“因为标准不同,全国前8所高校的中文学科排名上下略有差异,但不管怎样,山大的中文在全国至少位于第一阵营。”
山东大学文学院要加快速度进人
一流学科的建设,最终还要落到一流学者身上。去年4月下旬换届以来,杜泽逊一直在思考山大文学院学科建设问题,而其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问题,人才队伍的构成又是整体实力的重要因素。
在2018年的述职报告中,杜泽逊讲到,山大的第二次辉煌,这些名师都不是山东人。比如,著名的冯、陆、高、萧四大家,其中冯沅君是河南唐河人,陆侃如是江苏南通人,高亨是吉林长春人,萧涤非是江西临川人。
而且,从学历上,四大家都不是从山东大学毕业,主要出身于清华、北京女高师等。“这个令人仰望的学者群体不是山大自己培养的人才构成的。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固守下一代、下两代学者应当由山大自己来培养,如果不是山大培养的就认为某某先生这一脉断了,不应该。”杜泽逊说。
来源: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2018年述职报告。
当然,杜泽逊认为,我们也不一定要切断自己的学脉,而是应当继承、发扬老一辈学者的传统,五湖四海,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山大的优秀毕业生要设法留住,其他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也要努力请进来。保持人才来源的多元性是保持学术优势的重要因素。把山大学脉理解为山大老师师徒相传,就过于狭隘了。
回顾山东大学文学院在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在吃冯、陆、高、萧的老本,吃冯、陆、高、萧下面第一代学生的老本,而下一代学生又在吃这一代的老本。“作为第三代或者第四代,我们能创造什么样的业绩呢?这个后人会去评价。总之,我们要进人,要加快速度进人,要看看冯、陆、高、萧这一代的人才队伍结构,从中汲取进人的经验。”杜泽逊说。
近几年来,文学院加快了引进人才的步伐,包括大牌学者以及青年人才。比如,今年山大文学院聘请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为专职特聘教授,赵生群先生专攻文献学。另外还有龚鹏程先生,今年4月开始任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龚鹏程是台湾佛光大学创校校长,是学贯中西、兼通古今的大学者,著述丰富,罕有其匹。除此之外,山大还引进了大量青年学者。
人文学科做科研应鼓励“十年磨一剑”
对学术研究而言,高水平、高产量的科研成果是最理想的状态,却不是常态。杜泽逊总结了科研成果的四种状态,最好是高水平、高产量同时具备,次之则是高水平、低产量,再次之是高产量、低水平。
杜泽逊直言,我们目前的科研政策当然有利于高水平、高产量,这个无可置疑,再次则有利于低水平、高产量,最不利于高水平、低产量。一个学科的地位应当由两种人奠定,一是高水平、高产量的人,二是高水平、低产量的人。但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水平、低产量才是学术研究的常态。
我们国家有对论文分等的刊物级别,对学术著作却没有。有人一年出两三本著作,有人一辈子就弄了一本著作,比如曹雪芹一辈子只有一本《红楼梦》。但如果以产量来打分的话,曹雪芹是不占优势的。所以,目前的著作评价标准,对高产量、低水平的人而言,就是受之有愧。
而这当中,最吃亏的则是沉在底下的“高水平、低产量”,比如十年磨一剑的人。“如果我们的社会不鼓励十年磨一剑,那么不就变成急功近利了吗?我们在对著作、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标准上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
杜泽逊给出了一条建议,学术著作的分级由专家来评定,建立专家组,同行专家的评价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我们长期以来受工科思维影响,该评价机制至今仍未建立。工科思维强调客观标志,比如一个螺母要生产标准件,无论是尺寸、重量还是体积,都有严格的标准,无法作假。
但是有些成果,是无法用重量、尺寸或者体积这种标准来衡量的。杜泽逊觉得,这方面,我们可借鉴一些行业的做法,比如品酒师,或者厨师,“一流的品酒师和厨师,都是专家组评选出来的”。
对于人文学科学术成果的评价,第一个就是要相信专家,这是根本出路。而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专家按照科学的标准来发话。杜泽逊认为,应该用制度约束专家,就像用制度来约束法官,“否则被评的人不服”。
一年的工作要“以观后效”,接受历史检验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去年开始,山东大学文学院对本科生增开了32门原典课,在杜泽逊看来,这固然是对学生培养的一种加固根底的措施,但是教学相长,又是对教师队伍的学术培养。
32门分为四组,涵盖中文各个二级学科。原典课的开设,也是对教师队伍的检验,“我是搞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假如我不敢开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导读,那还算古典文献学吗?一个文学院,有三十二个教师在潜心研究原典,这样的文学院,应当是有底气的文学院,”杜泽逊说。
原典研究透了,到哪里也不怕,到哪里也可以挺直腰杆。所以依杜泽逊来看,要打造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首先要造就一流学者。
除此之外,文学院还制订了每年评选优秀科研成果的办法,对量化制度、名堂制度进行纠偏,把优秀成果选出来,求其学术质量。实际上,这一年以来,山大文学院关于各种事务的暂行办法、规则就立了30多件。“目的是让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法可依,办事人员可以直接照法办,不用事事请示、事事上会,也有效控制了领导权力。”杜泽逊说。
一年以来,杜泽逊的工作节奏就像有条鞭子在后面赶着。“这30条规则,哪一个都要反复商量,而我常年每周还有十多节课……另外还有各种会议和学习。”
他谦逊地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向前拉车,目前文学院收获的果实,大部分是上一届种下的。而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工作,它效果如何,只能‘以观后效’,我们要接受历史的检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立伟 实习生 张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