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雪晨,台湾大学历史所陆生
原标题:认识台湾 陆生应有的立场
第一次来台湾是2013年的春天。这3年间,无论在何种场合,「陆生」都是我用以示人的第一张名片。
人们对于「陆生眼中的台湾」这一话题,始终保持着高关注度。不幸的是,大多数的陆生交换、求学心得文,都可以套入一个写作模板中去:来台湾前来自课本、电视剧的「美好想象」──来台湾时的新奇、尴尬的「多元体验」──离开台湾之际不舍又幻想破灭、失落而重拾大国骄傲的「终极判断」。
处境复杂,但求学初衷不变
近期网络广为流传的陈月半《一个大陆人眼中的台湾》一文,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之作。它层次不清、概念紊乱,在客观平静的表面下蕴含着强烈的由「自我」出发,来评价「他者」的偏颇方法。作者看到的台湾,变成了一个不断被重复的自己,只能暴露出面对台湾时内心自卑、自大感情交错的复杂状况,而无益于两岸民众的沟通和谅解。
「自我」可以有很多种,你把自己当做前往台湾接受「万国来朝」的大国使者,或是财大气粗的购物达人,还是交流学习的普通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收获不同的台湾印象。因此正如开头所提,我非常重视「陆生」这一「自我」的视角,尤其是它排除激烈的政治性格、脱去狭隘的国家意识,单纯前来学习的学生性质。
你可能会用抗日战争时「华北已经容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的比喻,来说服我陆生因为遭遇各种不公待遇、歧视政策,以及政党轮替下大陆台湾两边不讨好的尴尬处境,已经无法做一个单纯的学生了。然而同样是1940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极端艰困的条件下,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和文艺成就,直到今日仍为人景仰。这又如何解释呢?
2015年民谣歌手李志在台北legacy开唱时曾说:「我们在大陆很红,已经很久没有演出观众这么少的场次了。但是我们今天都很用力地想要演好,因为台湾的流行音乐前辈们给我们的教益太大了,我们是来学习和朝拜的,请大家多多指教!」如此专注于科学、艺术这些纯粹领域的态度,不仅促成了一种谦虚友好的交流局面,也利于前来台湾的每一个人形成真正的独立思考。
同样,这也应该是一个正在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立场。以此种立场来面对台湾,才不至于产生情绪化的偏颇见解,看到这座岛屿堆栈冗杂的表象背后的本质。
经济停滞?两岸未来的共同挑战
以经济来说,大陆人来台湾之后发现物价便宜,生活负担与北京上海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印证了「昔日辉煌不在,台湾经济停滞」的说法,顺便略带嘲讽地忧心一下台湾日渐边缘的形势。
其中的「昔日辉煌」,不过是对国民党四大家族带了大量黄金来台,以及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刻板印象,同时认为台湾比大陆先进许多。殊不知实现台湾民营资本积累的关键是蒋介石采取的土地改革,而台湾经济的爆炸式成长,亦是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台湾在经济上「昔日辉煌」,无论在方式和时间上,和大陆并不遥远。
至于「经济停滞」,是针对当前台湾工资不涨、GDP面临负成长的危机而论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阿扁连任发表就职演说时,台湾经济尚有5%的成长率,只落后今日大陆1%。短短12年间,颓势即无可挽回。你可以嘲笑台湾的发展停滞,但却不能无视同样面临淘汰落后产能和巨额债务困境的大陆经济,同样面临挑战。
以眼下总体经济形势来得到优越感,不仅说明对两岸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清,也蕴含着大陆人对穷困记忆的自卑心态,更体现出国民以物质标准衡量一切的单一价值判断。如果连陆生都无法摆脱这种心态,只能在台湾时遭到他人的厌恶,回去后继续沦落在扩张过度的物质攀比中,自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