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联合报》27日社论指出,岁末寒冬,以政坛气氛而言,民进党的2017年执政代表作堪称“转型正义”四字。本月初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后,蔡英文随即发表演说,强调“转型正义是为和解”。言犹在耳,接下来的十数天,台湾出现了媒体讥为“转型正义发功”的现象:台当局各部会次第出手,针对中广、妇联会、中正纪念堂等案连续开铡,主管官员在尚未“终审”前即言词凌厉,势在必“杀”;其中检察官是否泄密情事更激怒马英九状告检方,新党青年骨干被抓案的检调程序问题甚至惊动国际视听。
“转型正义”四字动听好用,在执政者手中用来治百病,唯其如此,显得廉价了。蔡英文口口声声“转型正义不是为了制造社会对立”,此地无银三百两,因为民众眼中看到的是政治清算之腥风血雨。义正词严的转型正义,若仅限缩在蓝绿算帐的格局,借用蔡英文对“中正”学校、路改名事件的评语,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社论中说,台湾的确有过“白色恐怖”,存在过“戒严”统治,留下悲情记忆。即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也难以将统治者的手段正当化,所以社会需要平反冤屈、挖掘真相、寻求补偿、建立和解的过程,这是“转型正义”的来源。
民进党当局既熟知“转型正义”的学理和政治操作,就应知历史另一面的真相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掩盖。台湾的政经发展,根据国际政治学界的评价,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出现“从刚性威权走向柔性威权”的讨论。现任海基会董事长田弘茂二十多年前编辑的作品介绍台湾民主化转型,称台湾以任何观察家所无法预期的快速、平稳走向民主化,换言之,台湾的“转型”非始于民进党执政,“民主化转型”的启动、执行、乃至成功成果,三十年来都纪录在案。
社论认为,民进党如今积极推动转型正义,如果想以此居功,至少应留意到,转型正义所欲“正义化”的标的,乃极权时期的“执政暴力”问题,而不是当权的执政党与在野党之间的权力斗争而已。白色恐怖是执政暴力的产品,慰安妇议题是日本统治时代的暴力伤痕,日本政府至今仍悍然拒绝承认事实,与日本仅沾上一点当前政治利益的蔡当局又是如何暧昧其词,装作与己无关。以此检视民进党高呼的转型正义,宁非双重标准?
当前台湾的政治风气,不幸出现了霸权不减反增的“逆民主化”气焰。在蔡英文任内,民众看见:检调在新党青年被抓案的作为,让朝野“立委”体认到“刑事诉讼法”如何被用来侵犯公民权,应该“修法”;“台湾安全法”部分条文的滥用,被讥为当年恶名昭彰的“刑法”一百条借尸还魂;党产会所作所为绕路“司法”裁决,欲以行政力量定夺民间团体财产归属;“调查局”提出的“保防法”草案,拟授与保防员进驻机关企业调阅、查扣人事物资料的临检权;“促转条例”的“发功”神迹,更不在话下。以上事实,若不叫做“执政暴力”,什么才是暴力?
社论强调,推动“转型正义”,主要是为平复社会伤痕,让人民更积极面对共同的未来。而如果这面大旗只是拿来当做政党清算的工具,那只能说是“假正义”。民进党如今执政大权在握,可能根本不屑一顾回答是否蓝绿清算的问题。然而,如果大家看到的是,在转型正义的招牌下,却同时发生着执政者暴力高张的现象,则台湾必然将被国际间观察并纪录为从“民主化”之后走向“逆民主化”的归类中。试问,这是民进党或蔡英文本人寻求的历史评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