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圈讯 台湾首颗自主研发的卫星“福卫五号”升空,展现台湾太空技术,也大大提升研发团队信心,台湾“太空中心”整合测试组长陈维钧说,台湾太空技术已是“世界级”,全球排名前10名绝对没问题。
据台湾媒体2月24日报道,台湾“太空中心”规划的“福卫五号”,经过6年研发,从头到脚全部MIT(台湾制造),2017年8月25日用美国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火箭猎鹰9号(Falcon 9)在美国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正式发射升空。
然而,升空后,又经历不少波折。升空后,太阳能感测器和反应轮因参数设定问题,电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卫星启动自我保护的休眠模式。
台湾“太空中心”副主任余宪政当天只睡了2小时,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后,终于可以暂松一口气,一家人等着要帮自己庆祝时,却收到福卫五号进入休眠模式的消息,他硬咽地说:“一口饭都没吃,眼泪就掉下来”。
余宪政马上从家里直奔位于新竹的太空中心,和太空中心的操控团队一起奋战,不眠不休找问题,3天中甚至睡不到3小时。
和太阳同步轨道、距离地球720公里的福卫五号,每99分钟绕行地球一周。睡在办公室沙发上的余宪政,也跟福卫五号一样,每99分钟就得起来一次,和卫福五号团队讨论、测试,想起那时候的紧张状态,到找到解决方法“唤醒”卫星,团队苦中作乐说:“那时候卫星一直睡觉,我们都没睡觉。”
福卫五号计划主持人张和本用“凤凰涅槃”形容这个由台湾自己一行一行撰写出的飞行软体,如果能确实找出问题,当时低电力的福卫五号,过不久就可以正常恢复电力。
太空中心团队一边找设计图,一边操控卫星,等到张和本2017年8月28日回到台湾,太空中心已经找出问题,发现是反应轮序号错置,由于是台湾自行研发的飞行软体,可以自己上传、修正,“如果是福卫二号,可能连改都不知道怎么改”。
解决这个问题后,福卫五号并没有因此一帆风顺。2017年9月7日,福卫五号传回的首批影像出现光斑现象,卫星影像组组长刘小菁认为'这是严重问题',惴惴不安汇报后,9月9日确定福卫五号取像仪失焦,刘小菁和团队的心情都沉到谷底。
“工程人员遇到问题,一定会想办法解决。”刘小菁想起福卫五号还有后续照片推广、使用的问题,她打起精神来,和团队共同积极想办法解决。从去年9月9日回报问题,到9月19日召开记者会,太空中心仅用10天就找出解决方法。
当时外界质疑是太空中心未采用光学真空舱,造价近新台币57亿元台币(约12.5亿元人民币)的“福卫五号”恐沦为太空垃圾。太空中心整合测试组长陈维钧形容,看到报道当下大家都很沮丧、愤怒,团队士气真的受到打击。
“几万元能解决的事情硬要花10亿元?” 太空中心“福卫五号”计划主持人张和本承认光学真空舱的效能强大,但“福五真的需要吗?”且台湾假使要建置光学真空舱,不但须准备广阔用地,金额评估至少也要10亿元台币(约2.2亿元人民币),如果官方愿意出钱出地,他当然“举双手赞成”。
张和本说,光学真空舱可以有效模拟太空没有空气、湿度的情境,但福五团队“只需造价10亿元光学真空舱的零头成本就能完成”,方法就是把舱内主要结构包起来,并使用氮气维持没有湿度状况,虽然数值会有些微误差,但能透过技术,经过计算补正克服。
福卫五号对地黑白影像解析度2米,张和本认为除非要制造造解析度20公分卫星,才有光学真空舱需求性,否则“钱应花在刀口上”。
“看跟做差很远!”余宪政说,制造卫星零配件到底该先锁螺丝还是先黏胶?没有一个外国公司会告诉你该怎么做,因为这些都是关键技术。台湾虽然有福卫二号、三号,但是没有实际自己制造过卫星,就不知道这些细节。从反应轮序号、取像仪失焦、温控如何操作等等,都是这次学习到宝贵的经验。
短短两个月经历两次危机,张和本仍然信心满满,就像福卫五号预备发射时一样,从原本的多云天气,到浓雾散去顺利发射,“关关难过关关过”;这个成功打造台湾首颗自制卫星的太空团队,奋斗跟努力不懈、解决问题的精神,也让张和本真心地说“这个团队不能散”。
张和本认为,福五不单只是颗卫星,而是“展现台湾制造卫星的能力”,其他国家(地区)看到后,也会更有意愿与台湾合作,藉此带动太空产业发展。
余宪政说,如果太空技术发展得痴等他国释善意,提供关键技术,“台湾不会有未来”。需要自立自强才行,也许福五不是世界最强的卫星,却是台湾技术累积的成果。
福五展示台湾自制卫星能力,太空中心整合测试组长陈维钧指出,当其他国家(地区)卫星还再向别国购买关键技术时,台湾研发的太空技术已经跑在前头,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排名全球前10名绝对没问题,甚至排名还能向前推进。
航空圈(www.air66.cn)——中国航空资讯、服务新平台,提供及时、有趣、实用的航空、旅游资讯。投稿、合作邮箱:cnair66@163.com;微信公众号:cnair66;微博:航空圈365;头条号:航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