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军事行动,一旦遭遇江河阻隔,舟桥部队就要迅速出动,打造一条通畅的行军线路,保障部队快速通过江河障碍。
古代军队以步兵为主,无法架设桥梁时,还有徒涉过河的可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和重型武器占比越来越高,汽车、大炮、坦克等武器机械根本无法徒涉。
因此,舟桥部队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历史上的舟桥部队经历过怎样的演变?又有哪些战例呢?
现代舟桥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渡河过程,构筑浮桥渡场和门桥渡场等,在军队构成中属于工程兵的一个重要分支。
古代没有“舟桥部队”这个名称,历代对其职能的称谓也各有不同,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周礼》记载,西周军队中设有修筑城郭沟池之事的部队,名称为“掌固”和“司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队中保障正常行军和作战的工程部队,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六韬》中不但详细记载了负责工程作业的官职名称和任务,还详细记载了部队行军时,需要携带的渡河、架桥、筑城、设障的器材,以及进行土木工作业的工具。
彼时,严格意义上来讲还没有细化出来的舟桥部队,其作业任务同属于工程兵序列。
秦国消灭赵、魏、韩三国的战争中,曾在黄河蒲坂一带大规模架设浮桥。随着秦统一全国,疆域的扩大使得江河湖泊增多,因此在其后历朝历代的战争中,舟桥部队亦或说工程兵也越来越重要。
宋朝之时,军队中的厢兵,专门负责架桥、修路、构筑和拆除障碍等工程作业任务。到了元朝,军队中也专门编配有匠军。在忽必烈攻取南宋的时候,曾在长江上游一口气架设浮桥二十多座。
晚清之际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队中,还专门编配有土营和水营。这一时期的工兵开始出现细分化,土营专门从事陆地上的土工作业任务,水营则专门负责水上运输和架设浮桥等作战任务。
随着晚清军队开始现代化,新军之中专门编配有工兵营。其细分的规模诸如筑城、架桥、维修等,已经和现代工兵的区别渐渐不大。
民国之后,军队的工兵配置渐渐趋于完善。民国政府不但开办有工兵学校,而且各部队也建立有工兵团以及工兵直属分队。
而共产党随后领导的革命武装中,自南昌起义开始,工兵就始终存在。比如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两个工兵营随军一起行动,在三河坝用汽船牵引自制的竹筏,而摆脱国民党的追击争取了时间。
在1930年5月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规定,每个师需编配有工兵队。在长征期间,工兵队都被编入先遣部队,主要通过工程作业,克服沿途江河、道路、雪山、草地给部队行军带来的障碍。同时也利用竹筏和木船架设桥梁,保障主力部队渡过了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的大河。
新中国成立后,工兵部队迎来了新的发展。1953年9月,全军的工兵部队按照工作属性,分为工兵、舟桥、建筑三种专业部队。至此,我国正式有了舟桥部队的称号。到1965年,我国的工程兵部队规模已经达到49万多人。
国外工兵的细分和发展,同样也是在近代战争中逐步开启的。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的工兵,都细分为了工程保障、防御照明、水雷布设、通信勤务、运输调动等方面。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的工兵又进行了整合与编配,比如通信、铁道、装甲坦克、化学、航空等原本隶属于工兵的部队,都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兵种。
与此同时,随着武器火力的进一步增强,各国为了保障军事设施的安全,加强了工兵建筑部队的力量。
以美国为例,高峰时期的陆军工程兵数量达到了70万人以上,占陆军总人数的8%。而且为了适应战场形势的变化,1942年3月,美国海军也专门编配了工程兵部队,主要负责在战区内修建登录设施和简易机场。
他们绰号“海蜂”,擅长建筑并且拥有大量的工程机械,战争结束后,在和平时期主要负责抢险救灾。因此到目前,美国海军里的工程兵部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无论古今中外,舟桥部队的作用独一无二。虽然在不同时期的命名和工程任务有所区别,但架设桥梁和保持道路畅通的基本属性从未改变。
而且在历史的各个时期,他们不但左右了战争的走向,甚至也影响着一国的命运。
东汉初年,割据西南的公孙述在长江上架设了最早的浮桥。
彼时,刘秀打败了新莽要统一全国,而公孙述由于长期担任蜀郡太守,在西南经营多年,自然不肯轻易罢休。因为在奉节的鱼腹井中白雾腾空,形如白龙,公孙述自称白帝,建都成都。
公元33年,刘秀派征南大将军岑彭、大司马吴汉,统率十万大军攻取西蜀。公孙述遂决定,在荆门和虎牙山之间的江面架设浮桥,以阻拦汉军的进攻。
他征调了大批的石匠、铁匠、船夫组成庞大的工程作业队伍,先是在两岸的石壁上凿孔打桩,然后以铁索连上木船,铺上木板组成了一座浮桥。使用的木船都是巨舟,船上驻扎水师,日夜守卫。
由于公孙述选择的江面地势十分险峻,所以浮桥建设好之后他认为固若金汤,汉军必然攻不破。
然而汉军的将领并不傻,他们一方面建造战舰训练水师,另一方面决定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消灭公孙述的队伍。
待到东南风起的季节,汉军发起了火攻,很快,这座费尽心血建造的浮桥就被烧的通红。此战,公孙述大败。虽然浮桥确实为公孙述的防守和布阵提供了便利,但汉军却果断抓住天时,让对方的浮桥破防。
相比之下,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宋太祖赵匡胤却利用浮桥,一举灭掉了南唐。
彼时,南唐的水师战力强悍,金陵城池也是易守难攻。赵匡胤考虑到战事可能会旷日持久,所以决定修建浮桥,这样可以保证兵源和后勤的补给。
恰在此时,一个叫樊若水的南唐人,因为不得南唐的重用,遂投靠了北宋,并且向赵匡胤建议,在采石矶建设浮桥。为此,樊若水还亲自在采石矶的江面上,测量了宽度和水深。
公元974年的10月到11月间,北宋决定利用冬天的枯水期,在采石矶建设浮桥。《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造大舰及黄黑龙船数千艘”。而后在两岸以铁柱系上牵缆,船下锚碇,连接成桥。
消息传到金陵,大臣张洎还说,自古以来,从来没听过在长江上造桥的事,肯定不成。南唐主李煜也表示,“吾亦谓此儿戏耳!”
很快,北宋军队渡过浮桥长驱直入,南唐发现后还想派兵去把浮桥烧了,但为时已晚。金陵城被包围,李煜最后投降。
如果说古代战争中的工程部队还不是专业的,那么现代战争中的工程部队,其工程作业必须要做到丝毫不差,而且必须要保证兵源和物资的顺利通过。
朝鲜战争中,我军的工程、铁路、运输和防空部队,就构筑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证了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彼时,美军的轰炸机出动频次,每天最高可达3架次以上。敌人主要针对鸭绿江上的桥梁狂轰滥炸,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畅通,工程部队和铁道兵,使用了各种办法。
在丹东振安区的鸭绿江边,志愿军当年在此地搭建了一条铁路便桥。桥面贴近江水,在涨潮的时候就会隐于水下,敌机发现不了,铁路线自然就能保持畅通。
除此之外,有些重要地段的桥梁被设计成了活动便桥。白天飞机轰炸拆除重要部件,晚上再安装上即可保证列车的通行。而且,工程兵还修建了大量的便桥和支线,一处被炸,另一处仍然可以通车。
对于一些重点路段的桥梁,一旦被炸毁,若不及时修复,就会影响到列车的通行。于是,工程兵就用圆木打起桥墩,而后在桥墩上直接铺设钢轨,火车即可通行。
包括清川江大桥在内的所有重要桥梁,都是用这种办法保持畅通的。有时候火车一边在上面通行,工程兵和铁道兵就在桥下加固桥墩。
利用这种不断抢修的办法,清川江大桥曾在一夜之间,抢运过去340车皮的物资。以至于美国媒体当时都报道:共产党军队不仅拥有无限的人力,并且有相当程度的建造能力,表现了无可非议的技巧和决心。
正是靠着专业部队的持续且有效的工程作业,才保障了前线志愿军将士的物资供应。
随着舟桥部队细分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我军舟桥部队的作业,主要分为“三部曲”。
第一步是搭建浮桥,机械化部队开赴途中,一旦遇到江河阻隔,舟桥部队便要快速展开搭建作业。
先是将浮船开进水中一字摆开,铁锚固定后变成为了稳定的浮桥墩。接着,利用浮桥连接梁将浮桥墩依次连接起来,绳索加以固定。最后一步是在上面铺设钢板,形成平整的桥面。
通常,600米宽的河面,20分钟即可将浮桥架设完成。
第二部便是保证浮桥的通行安全。在战争状态下,敌人一旦获悉浮桥架设,肯定会派飞机实施轰炸,那工程兵就需要守护浮桥的安全。
用到的主要方法有,在水面放置烟雾小船,浓烟滚滚会在浮桥的上方形成厚厚的烟幕,这样敌机就无法精确投弹了。或者在水面使用高压水泵喷水,浓浓的水幕形成,敌机同样发现不了目标。最后使用鱼目混珠的办法,在水面搭建假的浮桥。敌人由于分不清真假,最终不知该向何处投弹。
第三步是拆卸浮桥。在拆卸过程中,工程兵直接将绳索砍断,钢板、浮桥连接梁以及浮船被快速收回,整个过程要远远快于架设浮桥的速度。
从搭建到守护再到拆卸,整个过程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这也是现代舟桥部队必须要具备的工程作业素养。
进入21世纪后,舟桥部队除了不断强化演练,时刻备战外,也开始逐步从事防洪抢险等救灾任务。相比作战部队,这也是各国与民生相关的工程兵部队的必然使命。
其架桥铺路,保障道路畅通,不但是在抢时间,更是在救生命。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是危急时刻,舟桥部队都能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文/许平野
参考资料:
1、《古代长江上那些改变历史的浮桥》,黄河·黄土·黄种人
2、《助力雄师过大江,全靠这个旅的“变形金刚”》,中国军网
3、《开路先锋舟桥部队》,学与玩
4、《那是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