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拉斯·麦克阿瑟,美军名将,二战中功勋卓著,1944年12月晋升陆军五星上将,战后的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被称为“日本太上皇”,名头属实响亮。
美军介入朝鲜战场后,麦克阿瑟被任命为“联合国军”总司令。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率兵实施了一个震惊世界的行动——仁川登陆。
这一天,他登上旗舰“麦金莱山”号的舰桥,嘴里叼着他标志性的玉米芯烟斗,下达了登陆作战的命令。
战时的荣光又回来了,此时的麦克阿瑟戴着大墨镜,穿着时髦的皮夹克,一幅明星派头,一点也看不出是个70岁的老人。
仁川登陆大获成功,麦克阿瑟一战封神,扭转了朝鲜战局。他的声望也超越二战时期达到了巅峰,麦克阿瑟要求改变原定的计划,越过三八线乘势追击。北朝鲜军腹背受敌节节败退,9月28日,“联合国军”重夺汉城;10月19日占领平壤。
谁也没能料到,麦克阿瑟的巅峰来得快去得也快,仅仅八个多月后,麦克阿瑟就被杜鲁门突然免职,一撸到底,免去了所有军职。
毕生都在军界奋斗的麦克阿瑟就此尴尬地告别了军事生涯,出乎所有人预料。虽然之后他还试图从政界复出,发表了诸如《老兵永不死》之类极具煽动性的演讲,但仅止步于共和党总统初选。
麦克阿瑟真正的荣光,从他被免职那一刻起就已烟消云散了。
由于麦克阿瑟在志愿军入朝后在战场上遭受的挫败,我们很容易把他被撤职理解为军事上的失败所导致,其实没这么简单。
看看时间就能说明了,杜鲁门将麦克阿瑟解职发生在1951年4月11日,这时的美军已经恢复了士气,并且将战线再次推进到三八线附近。
如果要对付他,杜鲁门最好的时机是在1951年1月,当时是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最焦头烂额的时候,“联合国军”全线溃退300多英里,志愿军已将战线推进到了三七线附近。
这时麦克阿瑟在美国人心目中已跌下神坛,从传奇英雄成了个指挥无方的凡夫俗子,新闻媒体也开始诟病他的指挥能力,大家都认为他已年老力衰,不能再胜任总指挥官的重任。
要将麦克阿瑟解职,这是最好的时机,正好落得个顺应民意的好名声,但杜鲁门并没有这样做。
显然,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原因并不直接来自于军事。
实际上,麦克阿瑟被免职直接来源于一件事,说它是导火索已不贴切,不如说是火药桶。
1951年3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了一则声明,这是一则最后通牒,他在其中表示,“一旦美国的军事行动扩大至中国沿海及内陆地区,中国军队将不堪一击。”
短短一则声明,美国为此炸开了锅。
情况有多严重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愤怒地声称麦克阿瑟的行动是对政府政策的“蓄意破坏”,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老麦的声明对美国造成“不可饶恕与不可挽回”的损害。
美国总统杜鲁门没有公开表态,不表态不代表不愤怒,杜鲁门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的愤怒。
4月5日,杜鲁门授意众议院领袖约瑟夫·马丁在国会宣读了这封信,信件的公开引发一片哗然。
杜鲁门以退为进,4月11日15时,他宣布解除麦克阿瑟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这个决定直接通过新闻媒体宣布,事先并没有通知麦克阿瑟,可以想象老麦从别人口中听到这个消息的反应。
麦克阿瑟对此牢骚满腹,他说:“自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位司令官比我这次被解职所使用的手段更为严厉的了”,“没有一个办公室听差,没有一个打杂女工,没有随便哪一种仆人会这样无情地不顾起码的体面而被解雇”。
麦克阿瑟的声明点燃的是自己屁股底下的火药桶,他被解职的原因来自于他和杜鲁门之间政策上的分歧。
麦克阿瑟从不讳言他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击退北朝鲜部队,而是要彻底摧毁他们,占领整个朝鲜。
但杜鲁门有自己的政策,1950年6月29日他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强调,美国要 “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 ,迫使北朝鲜人退回到三 八线以北去 ”,并且“凡是三八线以北所进行的军事行动 ,应当仅限于破坏军需上的供应”。
麦克阿瑟也不是孤家寡人,他得到了军方某种程度的支持。美国军方不敢跟麦克阿瑟一样公然与总统唱反调,但他们态度暧昧,或明或暗地试探着杜鲁门的底线,并且得到了让步。
在1950年7月31日的美国防部《对朝行动方针备忘录》里就提出:
美军可以随时越过三八线 ,作战目标应是占领整个朝鲜 ,至少要占领北纬 40 度线至39度线之间包括平壤在内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然后再寻求政治解决的办法。
根据军方的这个意见,8月25日美国国务院在会议中决定,美军应越过三八线,不过要和中苏边境保持一段距离。
同时,为了防备麦克阿瑟自作主张发动攻势,又特意写明:
倘若有迹象表明中国或苏联已进行大规模干预 ,在向华盛顿报告之前 ,麦克阿瑟不得继续向前推进。
到9月15日麦克阿瑟仁川登陆成功后,他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任何对他决定的怀疑都被认为不应该。
麦克阿瑟越过三八线的作战计划在9月29日顺利得到批准,杜鲁门这时只有被他牵着鼻子走,背离了原来的初衷。
有个例子可以证明。
此前麦克阿瑟从未和杜鲁门见过面,总统觉得有必要见一下自己这位远东总司令,交换一下对朝鲜战局的看法,消除彼此的疑虑。
按照常规,杜鲁门是总统,麦克阿瑟是他属下的军官,不管这个军官职务多高,驻扎在哪里。总统要召见,他就必须分秒不差地来到总统办公室向总统敬礼。
但是,麦克阿瑟不是个普通的美国军官,他已有十来年没回美国,他是不会回美国去见杜鲁门的,所以召回麦克阿瑟的建议被否定。
杜鲁门的幕僚们商量后,提出个新的办法,在夏威夷安排两人会见。从华盛顿和东京到夏威夷的飞行距离几乎相等,这看上去是个公平的建议,照顾到了大家的面子,但电报发出后石沉大海,麦克阿瑟迟迟没有应答。
最后,总统方面不得不做出让步,把会面地点定在威克岛。这个太平洋上的小岛离东京1900英里,离华盛顿4700英里,这回麦克阿瑟迅速回答同意。
就这样,在10月15日,经过越洋跨海的长途旅行,杜鲁门终于在见到了麦克阿瑟。
这件事让不少政府官员愤怒,因为杜鲁门的让步太大了,国务卿艾奇逊愤怒地说:“这简直就是谋杀!就是对一条狗也不能这样!”
10月7日,美军开始越过三八线作战,17天后,麦克阿瑟发布命令,取消了不准美军在朝鲜北部边境地区作战的限制,指示美军可以一直打到鸭绿江边。
在此之中,军方起了敲边鼓的作用,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认为美国在核武器上占有明显优势,苏联不会直接出兵介入,同时中国也不会冒险出兵朝鲜。
有了军方的背书,杜鲁门政府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跟着麦克阿瑟一起冒险。
再回过头看看杜鲁门在6月29日的态度,已经偏离太多。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麦克阿瑟和杜鲁门在战后全球战略重心上的分歧。
杜鲁门和艾奇逊等人认为,战后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麦克阿瑟则坚持战略重心应该在亚洲。
所以他开战以来的主张就是: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冒全面战争的风险,也要打赢这场战争。
麦克阿瑟是典型的军人思维,他要是活在中世纪,没准能成为个伟大的君主。问题是他是个现代人,现代战争不比从前,单靠军事实力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杜鲁门政府必须从全球战略考虑,英法等盟国都坚持欧洲第一的观点,杜鲁门要是听了麦克阿瑟的,要让这些盟友何去何从?不照顾到这些盟国,那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又如何保证?这就是分歧的根本所在。
相比于战略重心的分歧,还有更关键的一点。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之争,本质上是个古老又现代的话题:文武之争。
了解一点我国古代历史就知道,文武之争是个古老的话题,打了胜仗,立下大功的将领往往功高震主,如果皇帝不能有效钳制他们,一旦握有兵权的将领产生异心,皇帝的龙椅就很可能坐不住。
历史上一旦出现军人干政了,那么这个王朝基本上就好不了了,就意味着政府失去控制力。比如明末的时候派出去领兵的督师已无法有效控制手下的总兵,所以连吃败仗;清末的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无法控制袁世凯,大清也就这么亡了。
当然美国没这么夸张。官员们在政策上出现点分歧也是常事,关键是谁听谁的。
美国是文人政府,文人领兵是传统,但在经过二战的长期战争后,军队内部鹰派人物迅速崛起,开始在有关战争决策等领域谋求更大的权力,这对文武关系带来了挑战。
仅仅是政策分歧,还不足以让杜鲁门忍无可忍断然解除麦克阿瑟职务。因为不管怎么说,麦克阿瑟的军事行动也是经过政府批准的,他一个大总统,总不能向公众诉苦自己是被军方和老麦忽悠了,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
麦克阿瑟犯下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自知之明,一再公然跟杜鲁门唱反调。
随着志愿军入朝,朝鲜形势向着不利于美军的方向发展,并演变为美国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撤退行动。
作为军队统帅,麦克阿瑟必然会受到指责。但老麦是个戏精,怎肯认错,他把失败的原因推到了华盛顿那里。
他对媒体诉苦说,政府对他的种种限制,让他无法大展拳脚,杜鲁门政府的政策对战事不利。
言外之意是失败的锅该甩给杜鲁门,并且如果杜鲁门不按他的要求改变目前的政策,美军的危险还可能增加。
麦克阿瑟是公众人物,影响力大于任何一位国际明星,他随便说句话都能引发巨大反应,老麦的这番话影响巨大。
杜鲁门在朝鲜的政策原本没有这么激进,主要是在麦克阿瑟和军方建议下一步步倾向于冒险。现在战场上吃了败仗,麦克阿瑟又把锅扣到杜鲁门头上,你让老杜心里怎么想。
个人的脸面还在其次,更严重的是麦克阿瑟的表态在美国和它的盟国之间制造了裂痕。盟友们不禁质疑杜鲁门政府还能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战场指挥官,如果不能控制武人,这个政府无疑是个失败的政府。
杜鲁门急眼了,麦克阿瑟怎么说也说不听,只好动用政令的方式。他在1950年12月6日签署了一道命令,其中明确规定:
除日常公告以外,所有文武官员对外公开发表的声明必须经国务院认可。
命令即刻生效,并被立即发送给麦克阿瑟,这道命令显然是杜鲁门给麦克阿瑟念的紧箍咒,针对的就是他。
换了其他人,如此明显的警告,怎么也该有点收敛了,但麦克阿瑟就是麦克阿瑟,当惯了远东太上皇的他怎么也管不住自己的嘴皮子。
这就有了3月24日他那道“最后通牒”。
1951年4月,美军已从失败中逐渐恢复过来,战场表现有了一定起色。如果麦克阿瑟抓住机会再打出几个翻身仗,再要将他解职,杜鲁门和民主党受到的压力将更大。
那还不如快刀斩乱麻,哪怕麦克阿瑟再能打,杜鲁门也不能继续容忍这个不听话的将军左右自己的政策。
所以,杜鲁门把麦克阿瑟解职,不是个谁对谁错的问题,主要在于麦克阿瑟一再公然挑战他的权威。
从麦克阿瑟的表现来看,已出现军人干政的特点,要是再任他胡来,有可能动摇美国国本。
如果杜鲁门继续认怂,军队将进一步影响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这令文人政府非常不安。
到此地步,杜鲁门“除了解除这位国家的最高战场指挥官外没有别的选择。”
麦克阿瑟被解职绝非一件小事,解雇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是总统历史上政治上最不受欢迎的决定之一,杜鲁门因此面临诸多弹劾呼吁,支持率直线下降。
但从战后来看,杜鲁门的决定是明智的,它避免了美国进一步的军事冒险,把战争控制在局部的规模,消除了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要知道,麦克阿瑟可是不止一次威胁要动用核弹的。
此外,还确立了以后美国文武官员合作的一个方式:文职官员设定政府要达到的目标,军方官员向政府阐述目标有多少是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而获得,以及为达到政府的目标,要使用的相关的军事手段实施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