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是整个朝鲜战争中最为令人震惊的一役。在这次战役中,志愿军击毙、俘虏了联合国军一方3.6万余人,其中美军占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一纪录直到1991年,美国向伊拉克发起的海湾战争才被打破。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后,著名的《纽约先驱报》指出:
“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志愿军的优秀战术和顽强精神,无疑给美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麦克阿瑟甚至这样评价中国军队:“谁想和他们打仗,一定是疯了!”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仅仅持续了29天,但却是成功扭转朝鲜战争的整个战局的重要一役。
在第一次战役取得胜利过后,彭德怀总指挥提出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这一思路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大力支持和赞赏。
于是11月6日,志愿军开始尝试诱导敌军。东面战线的志愿军撤出了阻击阵地,西线战场也只有极少兵力在断断续续地进行阻击,两队志愿军同时向北撤退,并且在沿途丢弃一些破损的武器或无用的物资,以此误导美军认为中国志愿军此次只是象征性地加入,并认为已经错过最佳时机的中国志愿军部队不会再参展。
于是,联合国军在东西两线增加了由美军、南朝鲜军、英军和土耳其军组成的20万余人,另外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900辆坦克支援,向北追击撤退的志愿军。然而中国志愿军的后撤只是为了诱敌深入,稍作休整。与此同时,中国志愿军又投入了原本作为预备队的第9兵团。志愿军部队在暗中观察着美军,时刻掌握着他们的动态。
11月25日,美军忽然发动攻击,用一颗汽油弹空袭了中国志愿军的指挥部驻地,同时利用美军第8集团军、第10集团军分布在东西两条战线,以钳形向中朝边境推进。
这是著名的“圣诞攻势”,他们原本认为,联合国军可以顺利地达成在圣诞节前占领南北朝鲜,并回家过节的愿望。西方各大媒体一大早就在早报上宣布了这一消息。然而,就在11月25日的黄昏,被美军以为早已溃退的中国志愿军共二十万余人按照计划,向联合国军发起进攻。
美军的西线战场由第8、第10集团军构成,中间狼林山脉处长达十公里的空缺,则由南朝鲜军第二军团填补。志愿军敏锐地发觉,填补这一空缺的南朝鲜军第二军团在不久前受过严厉打击,正处于虚弱状态,人数不足两万人。志愿军决定利用这个薄弱点对美军发起攻击。
11月25日晚上,志愿军6个军团同时发起进攻。由于主要负责结合部分的韩7师、8师防御薄弱、行动迟缓。志愿军38军、42军对南朝鲜7师、8师所在的德川方向发起猛烈围攻,而作为预备役的第6师则几乎因为第一次战役而失去战斗力,仍在调整之中。
一夜之间,整个南朝鲜军第二军团溃不成军。26日,大量南朝鲜军逃入美军阵地。对此,联合国军在29日被形势所迫,不得不妥协,决定全面撤退。但此时,他们的后撤路线已经被中国志愿军部队全面切断。
击溃德川南朝鲜军的志愿军第38军稍作调整后,立刻前往三所里。
三所里位于平壤至价川的公路上,进攻、占领此处则等同于切断了联合国军弹药、粮食的补给,并将处于清川江北的美军第9军北三面包围。此时42军也顺利地从外层迂回,插入了新仓里,整个西线战场处于关键时刻。第38军与美军派来援助第9军撤退的援军于三所里开战。
这对于从10月25日起,连续一个月战斗的第38军来说无疑是艰苦、困难的。但他们仍然顶住联合国军的炮火,死死地守住阵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撤退的敌人。
凌晨时,美军第9军突围的美梦破灭,不得不丢弃大量的军事物资,包括大量的武器弹药,以减轻负担,在掩护部队火力掩护下顺着公路向南溃逃。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西线战斗至此结束,历时6天,战果斐然,击溃了南朝鲜军第二军团,美军2师、25师与土耳其旅主力,致使联合国军遭到重创,为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乃至第三次战役的胜利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西线还剩下“诱敌深入”的志愿军在节节阻击时,东线战场的志愿军消失了。面对陌生的环境、气候,美国海军陆战队1师和右翼的7师前进得十分小心,他们沿着沿江公路向北缓慢前行,中途甚至进行了机场、基地、指挥部的修建工作,以保证前进的部队能够得到足够的补给。当他们前进到长津湖附近出现的向东与向西的分岔路时,也出于谨慎,拒绝兵分两路,只分了一个团向东,剩下的主要战力则继续沿长津湖西岸前进。
11月27日晚上,早就埋伏在长津湖东西两侧的志愿军第9军团突然发动攻击。这次突袭使仍在行进中的美军措手不及,8个师的志愿军经过一夜战斗,将这支队伍切割成数段。
然而志愿军只有陆军步兵火力,缺少空中支援,面对有临时机场送来补给的敌军,志愿军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也不得不为了防止敌军空袭而数次撤出战场。
此时,联合国军主要集中在下碣隅里和新兴里两个地方。
30日,志愿军集中了2个师的兵力重点攻击撤入新兴里的美军第7师,攻势一直持续到了12月1日白天。试图突围的新兴里第7师最终被志愿军一夜歼灭。
然而,从12月1日起,联合国军的空中支援接连赶到,陆军部分更是以坦克为先导向南突围。联合国部署在东线的援军开始竭力保证突围行动的成功。志愿军第9军团在东线作战的四天里虽然颇有进展,但也遭受了严重的减员情况。
而由于没有空军支援,又遭遇敌方时不时的空袭,本就薄弱的后勤补给雪上加霜,导致第9军团开始出现粮食、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甚至还有部队出现了断粮几天的情况。再加上气温甚至开始下降到零下40度,部队很难继续作战。虽然紧急调来了援军,但狼林山脉的地形让援军也很难及时赶到。
到12月4日时,原本在柳潭里被第9军团困住的美军部队已经成功撤出,在下碣隅里与友军陆战一师会和。由于之前向北前进时部署的基地、机场和指挥部,陆战一师获得了大量的物资与粮食的补给。
相比之下,此时的第9集团军已经连续作战十多天,缺少物资和粮食。虽然援军后来赶到,但因为时间紧迫,没有来得及调整就加入了作战,这让新加入的援军徒增伤亡。至此,第9军团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去了战胜重新调整后的陆战一师的能力。
但第9军团仍然在艰苦作战,在简单地调整过后下令各师要不顾一切追歼敌人。
12月8日,向南撤退的陆战一师迎来了留守在水门桥附近与从南赶来的美军援军。
12月9日,他们成功地修复了在12月1日被炸毁的水门桥。
12日开始,海军、空军援军接二连三地赶来,形成了兴南港防御圈。而防御圈内的主力军则纷纷乘船撤离。追击的志愿军多次对逃跑的敌军和兴南港的防御圈发起进攻,但效果甚微。24日时,东线美10军在援军的掩护之下乘船撤离。联合国军在圣诞节到来时并没履行让大家回家过节的诺言,反而狼狈地溃退至釜山休整。
至此,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以志愿军将联合国军赶退回三八线为胜利的结局。
在没有空中、海上支援的情况下,志愿军骁勇作战、艰苦奋斗,在战术上,志愿军的战略运用灵活、部署巧妙,即使最后没有歼灭溃逃的敌军,也将敌人严厉地赶退至三八线以南。
这一役在收复北朝鲜的战争中可谓是战略性的胜利,也为之后的第三次战役,乃至整个朝鲜战争的结局都做好了铺垫。而志愿军的浴血奋战,更让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百折不屈、坚韧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