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乌爆发的军事摩擦已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焦点。在这场战争中,俄军仅有1日时间,便摧毁乌克兰国民卫队司令部,并在同日控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次日,俄军战斗机支队抵达基辅。26日夜,俄乌双方于基辅爆发激战。目前,俄军已兵分三路,对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俄军仅用不到四天的时间,便取得的如此战果,向世人再次展现了“闪电战”的战术威力。然而,俄军对闪电战战术的具体使用,和海湾战争期间美军信息战先行,空军为主的“闪电战”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那么,俄军和美军之间的“闪电战战术”,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类似的战争情景中,又将如何应对?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同样是闪电战,美俄打法有何不同。
闪电战,又被称之为“闪击战”,是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种军事学说。它是指部队采用机动力量,对敌军采取出其不意的进攻,避免敌军组织防御线,进而瓦解敌军的一种战场战略或战术。
提及“闪电战”,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最先想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军。然而,闪电战的雏形理论,却并不是由德国军事学家提出的。
最早提出“闪电战”雏形理论的,是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军少将富勒。在他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中,富勒认为:应当在战争中组建以坦克为主要力量的小型机械化装甲部队,利用机械化装甲部队行动迅捷、防护性强、火力猛烈的优点,在敌军组织起有效防线前,对敌军关键据点进行快速打击,从而使敌军丧失作战能力。整个作战过程,就像火灾之初,将火焰扑灭一样——而这在后来也被视为闪电战的核心理念。
真正将“闪电战”理论发扬光大的,是苏、德两国的军事学家。苏联的军事学家图哈切夫斯基和德国的军事学家古德里安认为:机械化部队不应继续编制给步兵部队,而是发挥辅助作用,而应大规模集中利用,对敌军关键防线迅速进行纵深突破,从而瓦解敌军士气,结束战斗。自此,“闪电战”的理论体系才渐趋成熟。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闪电战”理论才真正被应用于实践,并发挥出巨大的威力。
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波兰战役中,德国陆军在空军轰炸的配合下,共计投入7个集团军、4个战役集群、870辆轻型坦克和装甲车、4300门火炮和迫击炮,对波军展开进攻,仅用28天,便攻克波兰首都华沙。36天后,波兰的抵抗力量被完全粉碎。
德军在此战中取得成果的速度,不仅令正准备驰援波兰的英、法等同盟国感到惊讶,也让世界熟知了这种“空军开展大规模轰炸,坦克部队进行纵深突破,摩托化步兵进行对敌军阵线进行迅速渗透的战术”,并赋予了这种战术流传至今的名字:闪电战。
后来,德军虽然在法国战役、维瑟堡行动和巴巴罗萨计划中,对“闪电战”战术的使用屡试不爽。但是,因为这场战争对德军本身而言的非正义性,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以德军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积极采用的闪电战战术及其作战理念,却被保留了下来。
因为闪电战本身依赖着对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投入,而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投入又十分考验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漫长的冷战格局中,将“闪电战”战术继承并发扬的,一个是苏联(俄罗斯),另一个就是美国。
然而,双方虽然均继承了“闪电战”的作战理念,但二者将这种战术应用于战场时,却有明显的不同。
苏军(俄军)对闪电战战术的使用,有两场比较典型的战例:一场是于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另一场则是于近日进行的俄乌军事行动。
1968年8月,苏联第24航空集团军的运输机向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发送“紧急迫降”求助。经布拉格地勤方面同意后,这艘伪装成客机的运输机迅速降落至布拉格机场,并出兵将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电视台、军械库、政府大楼等各个关键据点控制。
同日,苏联、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多国部队从四个方向,共计27个师,50万人,6300辆坦克,2000门火炮,800架飞机,迈过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线,向布拉格挺进。仅1日时间,苏军便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苏军控制捷克斯洛伐克的速度,在当时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闪电战”历史记录,也是展现闪电战“快速、出奇制胜”核心理念的典例。
而另一场展现俄罗斯军队闪电战作战理念的,便是近日开展的俄乌军事行动。
2月24日6时整,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将对乌克兰开展一场以非军事化和去纳粹化的军事行动。”俄乌军事摩擦自此爆发。
同日,俄军向基辅、哈尔科夫和第聂伯罗的机场和军事基地发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乌克兰国民卫队司令部被摧毁。
上午11时,俄军对乌克兰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和利沃夫等地发动第二波导弹袭击,并控制切尔诺贝利。
次日,俄军从切尔诺贝利出发,抵达基辅边境地区,基辅再次遭到导弹袭击。
同日凌晨1时,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声称:俄军已摧毁乌方118个地面军事基础设施。
26日,俄、乌双方于基辅爆发激烈夜战,乌克兰首都基辅开始实行宵禁,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俄军已摧毁821处乌克兰军事设施、87辆坦克和其他目标。
截止目前,俄军已从三个方向,对乌克兰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1968年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近日爆发的俄乌军事摩擦,反映了俄(苏)军以导弹或空军部队先行,以机械化部队为主,对敌军开展分割、包围,从而快速瓦解敌军的闪电战战术。
而美军的“闪电战”战术,和俄军的闪电战战术,究竟有何不同?或许,海湾战争是一场能够反映美军战术的典例。
1991年,美军对伊拉克军队开展名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海湾战争爆发。
在战争之初,美军出动各式电子信号干扰机,并发射多枚制导炸弹、集束炸弹、空气炸弹和巡航导弹,摧毁伊拉克军队指挥作战系统,伊拉克军队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与此同时,美军对伊拉克军队开始实行大规模空袭,美军先后出动F-117、F-117A、F-111DAEAF等各种不同款式战机,每日空袭战机达2000—3000架次。据相关数据统计,伊军70%的前线部队和50%的后勤部队,均遭到美军不同程度的打击,并丧失战斗力。
在美军的信息战和空袭使伊拉克军队丧失战斗力后,美军第七军五个部队,1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骑兵团,对伊军进行分割包围,彻底摧毁伊军战斗力。
至战争结束,伊军有25000人死亡,75000人受伤。
美军的此次“沙漠风暴”行动,反映了美军以电子信息作战先行,空军部队为主力对敌军进行打击,陆军机械化部队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的闪电战战术。
美、俄双方虽然闪电战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部队行动之迅速,取得战果之丰硕,是双方的相通之处,也是闪电战核心理念的主要体现。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双方采取不同形式闪电战战术,是基于对自身国情、军队训练、战争环境等多重因素的考量。
从国情方面来看,美军之所以能够在海湾战争中采取大规模导弹袭击与空袭先发制人的战术,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一枚AM9响尾蛇导弹的价格,是60.38万美元;而一枚战斧导弹的价格,是159万美元。据统计,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军费开支,就高达611亿美元。而这样的军费开支,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国家难以承担。
而俄罗斯的年GDP虽然位列全球第11位,但是俄罗斯石油储量,却位列全球第8名,仅次于阿联酋。其丰富的石油支援,足以支撑起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部队,开展迅速的闪电战。
从军队训练方面来看,美军更加注重空军部队的建设和训练,其空军部队历经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与利比亚战争,更具有实战经验,而其陆军机械化部队则相对经历实战较少。
而俄罗斯方面,俄罗斯陆军部队积累的实战经验,相较空军更为丰富,在俄罗斯历经的布拉格行动、阿富汗战争、车臣战争、格鲁吉亚战争中,俄罗斯陆军部队的执行任务频率和次数,要多于空军。
从战争环境方面来看,美军对外军事行动多数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因此不便于大规模运输陆军机械化部队,进行闪电作战,而较多依赖海军、空军。
而从俄军方面来看,俄罗斯因位于亚、非、欧三洲旧大陆,而俄军又常在东欧平原地区开展军事演练行动,因此更依赖于陆军机械化部队的开展,进行快速作战。
可能有观众朋友会感到好奇:如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闪电作战,那么将会怎样开展军事行动呢?
中国人民解放军若开展闪电战,也必将建立在自身国情、军队训练和战争环境等多重因素的考量之上。
从国情方面来看,我国既拥有GDP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同时又是资源丰富的大国,因此无论是采取导弹或空军部队先发制人的战术,又或者是大规模开展机械化部队,进行闪电战,解放军都能够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从部队训练来看,我军坚持海、陆、空三军建设并重的方针,不仅拥有世界首屈一指的陆军,空军部队在近年也涌现出了歼-20这样优秀的五代机代表。同时,海军舰队吨位也达到美军海军舰队总吨位的50%。
而从战争环境来看,我国拥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多种不同地形,同时又有广袤的海域,适合海、陆、空三军进行不同环境的训练,在这样的训练环境下,我军也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复杂的战争环境,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因此,未来的中国国防建设,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和远大的前景。在祖国日渐繁荣富强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能有比既往更加坚定的信心,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