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狙击作战中,最考验狙击手技战术水平、最惊险刺激的莫过于两名狙击手之间的对决了。在好莱坞大片《兵临城下》中,苏联王牌狙击手瓦西里和德军狙击手学校校长康尼少校之间的紧张刺激的巅峰对决让人大呼过瘾!那么中国狙击手有没有和敌军狙击手出现类似的对决呢?有的!这里给大家讲述的,就是一次中美狙击手之间的实战对决。一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王牌狙击手张桃芳,一方是美军狙击手(因为至今不知道姓名,所以我们称之为“幽灵”)。后来,当年迈的张桃芳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许多战例已经记不清了,但与美军狙击手的那次对决,他的记忆一直十分深刻。老人不止一次提到,这次狙击是他作战生涯中最危险的一次,是对手狙击最精准、最猛烈的一次,也是老人感觉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
此次狙击对决,发生在张桃芳狙击作战的中后期。1951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向前线守备部队发出命令,要求组织特等射手,对美军单个目标进行射杀,5月起扩展成全军范围内的狙击运动,8月起炮兵也加入其中,最终形成全军性的冷枪冷炮运动,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张桃芳上阵地的时间是1953年,距离志愿军司令部提出对敌实施冷枪冷炮狙击运动已经有一年多了,美军已经从最初的猝不及防,发展到逐渐适应,并采取了一些防备狙击的措施。也就是说,张桃芳进行的狙击,要比冷枪冷炮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更加困难。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张桃芳在第一个月就连续毙敌71人,他在597.9高地3个月的狙击作战期中,共毙敌214人!
张桃芳毙敌214人这个数字,不仅没有水分,而且还是保守数字。当时志愿军计算狙击手歼敌数字非常严格,目标被击中倒地后15分钟不动,才算击毙,15分钟内动了或是15分钟内被救下去,算击伤,不算击毙。并且这个统计也不是由狙击手本人完成的,而是由专门的观察员来完成,因此被张桃芳击毙的美军人数,绝不止214人!张桃芳的团政委曾说过:“张桃芳这个狙击手,拿个火箭炮连也不换!”
所以,也难怪美军要千方百计的打掉张桃芳这个优秀的狙击手!最近一两个月里,被狙击击毙击伤的官兵人数骤增,唯一合理的判断就是对面志愿军阵地上来了一名非常优秀的狙击手。为了降低伤亡,一定要把这名中国狙击手打掉。于是,美军狙击手“幽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场了,他的任务就是消灭最近出现的这名优秀的志愿军狙击手—张桃芳。
张桃芳在597.9高地上布置了5个狙击阵地。其中1、2、3、4号狙击阵地位于坑道之外的地表阵地,通过战壕与坑道相连,可以快速转换位置,5号狙击台位于坑道内,是一个暗火力点。张桃芳与“幽灵”的对决,发生在4号狙击阵地,这个狙击阵地离坑道较远,位于主阵地的左前方。4号狙击阵地有5米宽,两端可供狙击手射击,中间用于掩蔽。4号狙击阵地对面是美军的青石山阵地,对决时,“幽灵”狙击手的狙击阵地就设置在那里。当时,两军阵地相距不远,最近处几十米,以志愿军狙击手们的视力,对方官兵眼睛的颜色都看的清清楚楚,4号狙击阵地距美军青石山阵地的距离是180米。
与“幽灵”的对决,张桃芳毫无准备。一天清晨,张桃芳从主阵地向4号狙击台运动。在通过战壕时,张桃芳听到了一发子弹擦着军帽飞了过去。张桃芳后来特别形容了他当时听到的声音,不是通常的那种“嗖嗖”声,而是“嚓”的一声。这说明,这不是一发流弹,很有准头,子弹是贴着头皮飞过去的,说明敌人就是冲着他来的!危急时刻,张桃芳奋力甩掉大衣,敏捷地钻进连接狙击阵地的坑道。敌人的子弹尾随而至,激起的烟土封住了整个坑道口。张桃芳算好时机,突然从坑道中跃出,向狙击阵地扑去。20多发子弹追着张桃芳扫了过来。他身体一歪,假装中弹摔倒进了狙击阵地。
毫无防备的张桃芳躲过了对手的突然袭击,活着进入狙击阵地,他要找到对手的确切位置,对张桃芳来说,不利的情况是,从刚刚敌人的火力来看,“幽灵”狙击手使用的是全自动枪械,火力持续性强。对手暂时停止了射击,是在观察,看看目标是否真的被击毙。一旦张桃芳露头,就会遭到射击,并且刚刚的射击也为射手完成了校准,接下来的射击一定异常精准。不过,对张桃芳有利的是,4号狙击阵地宽度较长,有5米左右,左右两端都可以出枪射击,“幽灵”不可能同时瞄准两点,出其不意的从他忽略的一端观察、射击,这是张桃芳唯一可以利用的优势。
于是,张桃芳爬到狙击阵地的另一侧,悄悄地探出头,顺着子弹来袭的方向仔细搜索对手的位置。青石山阵地上的两块巨石引起了张桃芳的注意。很快,他那鹰一样敏锐的眼睛就找到了隐蔽在石缝间的敌军狙击手。美军“幽灵”狙击手也同时发现了在另一端露头观察的张桃芳。随即开枪,张桃芳迅捷地翻滚回了狙击阵地中间的掩蔽部。张桃芳发现敌狙击位置了!此时,“幽灵”狙击手开始持续用点射火力,交替封锁4号狙击阵地的两端。张桃芳抓住“幽灵”狙击手射击的间隙,突然起身出枪,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气呵成完成了据枪、瞄准,射击。“幽灵”狙击手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内,发现了张桃芳。就这样,中美两名顶尖狙击高手在刹那间完成了交锋。张桃芳射出的子弹击碎了“幽灵”狙击手的脑袋,而对方的子弹则擦着张桃芳的头顶射入泥土里。
张桃芳的狙击比较特殊,他既不是特种部队通常实施的敌后特种狙击,也与现代局部战争中狙击手掩护步兵分队、控制作战区域的狙击不同,张桃芳进行的是在两军阵地战相持期间,依托阵地寻机杀伤对方人员的阵地狙击作战。志愿军在一线部队广泛展开了这种阵地狙击,一方面大量杀伤了美军人员,同时对于美军官兵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慑。
阵地狙击比其他形式的狙击更为困难,原因是时间固定,阵地固定。当时的狙击步枪还没有夜视瞄准镜,志愿军狙击手甚至连普通的光学瞄准镜也没有!所以只能清晨上阵地,傍晚回坑道,利用步枪的机械瞄准具进行高精度狙杀。由于当时志愿军没有制空权,炮火也远不及美军,所以白天志愿军是无法随意在表面阵地活动的!因此志愿军狙击手只能在构筑好的狙击阵地上进行狙击。这样,狙击作战最宝贵的隐蔽性也就没有了。例如,张桃芳构筑的5个狙击阵地都被美军掌握了。
关于双方的狙击用枪,张桃芳使用的是莫辛纳甘步枪。这是一型优秀的苏制步枪,其改进型加装了4倍光学瞄准镜,在二战期间是众多苏军王牌狙击手的用枪。然而,张桃芳使用的这支莫辛纳甘,是没有瞄准镜的,只能依靠张桃芳的肉眼目视瞄准。
关于美军“幽灵”狙击手使用的枪械,至今没有官方披露,我们只能通过张桃芳的描述进行猜测。首先可以肯定是一挺机枪,每次射击,都是连发火力。美国陆军当时装备的机枪主要有这几型:M1918A2式轻机枪、M1919A4、M1919A6和M2HB重机枪。到底是哪一型呢?
从狙击过程看,美军“幽灵”狙击手是准备伏击张桃芳的,然而,在前两次没能击毙张桃芳时,狙击手通常的做法是迅速转移,而“幽灵”狙击手则选择继续开火,这与狙击手的谨慎和作战规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所以有一种可能是,他的枪太重了,根本没法转移。如果是这样,轻机枪就排除在外了。“幽灵”的狙击用枪可能是一挺美制M2HB重机枪。当然,一些军迷肯定会产生质疑,M2机枪虽然性能强悍但过于笨重,一般用于打击轻装甲目标和对空射击。该枪发射12.7毫米口径枪弹,全枪连三脚架重58公斤!这样一挺重机枪很难与狙击枪联系起来。
但是除了笨重,M2重机枪的另一些性能却很适合狙击作战。M2重机枪枪弹初速达到893米/秒,表尺射程2600码(约2376米),实际最大射程6700多米,特别是换装了重型枪管,并加装三脚架的M2HB远程射击非常精准。早在二战期间,法军就看中了M2机枪的性能,在枪上加装光学瞄准镜,当远程狙击步枪使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在M2HB上加装瞄准镜用于阵地战狙击和远程狙击的现象比较普遍。1967年越战期间,美军狙击手海斯卡克就利用M2重机枪创造了当时2286米的狙杀纪录!
从枪械的对比看,M2HB远程射击精度较好,且加装有光学瞄准具,能够连发保证了足够的火力持续性。而张桃芳的莫辛纳甘没有瞄准镜,每次只能发射一枚子弹,因此美军狙击手可谓占尽先机。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美军“幽灵”应该并不是一名专业狙击手。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幽灵”应该是隶属于当时驻防在597.9高地附近的美陆军第7师或空降187团。而美国陆军师在当时是没有专业狙击手编制的。二战后,美国对狙击手的使用正处于低谷期,直到越战,美海军陆战队才开始运用并再度重视狙击手的训练和使用。当然,“幽灵”也绝非普通的美军机枪手,他执行的也的确是狙击任务,他的射击技术十分高超,狙击战术也十分灵活。且不说他两次险些命中张桃芳,光是操作12.7毫米的重机枪以不间断的精准点射火力交替封锁5米宽的狙击阵地,就不是一般机枪手能做到的,所以,“幽灵”应该是一位射击技术高超、战斗经验丰富的二战老兵!
不过,正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张桃芳用高超的射击技术弥补了枪械落后的劣势。试想,有谁可以在敌火力间隙,瞬间起身举枪瞄准击发,用老式步枪通过肉眼瞄准命中180米外的目标呢?!张桃芳也位列世界十大狙击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