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啸天
我们的好友王小东写了《<指环王>与<霍比特人>中矮人的原型是犹太人吗?》,对托尔金笔下的小矮人这个奇幻物种进行了钩沉,很有意思,写得也有说服力。
小东已写了矮人的原型,我也凑下热闹,说说托尔金笔下的半兽人的原型吧。
其实,托尔金作为语言大师及文学大家,《指环王》及《霍比特人》是完全自创的魔幻体系,与任何原有文学体系都没有太多瓜葛。他所创造的各个物种群体,也与原有的任何文学架构里的都不相同。
但是,借鉴是肯定有的,“矮人族”借鉴了犹太人的经历,这一点托尔金也亲承过。这一点,小东钩沉得很好了。他文中提到李老师也是我,我跟他在交流中说的是矮人族借鉴了南意大利人的形象。因为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欧洲主流对南部意大利人更熟悉一些,在各种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相对北部意大利或者欧洲主流人群来说,南部意大利人身材更矮小,而且更吃苦耐劳,擅长粗粝的体力劳动,因为受教育程度低也显得更粗鲁。
可以说,托尔金笔下的矮人族既有早期犹太人的经历,又有产业时代南部意大利人的影子。实际上,在欧洲神话体系里,尤其是格林童话中,矮人作为一个群体一直存在,他们就是一种侏儒类低等精灵群体,擅长锻造与冶炼等工作。在托尔金的笔下,各种原型,合成了他自己的矮人族,不是直接对应的关系。
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托尔金的文学思想是有一些政治不正确的,甚至存在较为明显的种族歧视。
典型的就是矮人族。霍比特人也是矮人,但是霍比特代表的是阳光、坚韧、勇敢等,全是美好的一面,这是托尔金对他自己少年朋友的描述与再现,夏尔也是托尔金儿时生活的家园的再现。矮人族就显得有些搞笑、粗鲁、滑稽、一根筋、脏兮兮等,而且干的是脏活累活,明显的是一种劣等人的既视感。他们勤劳、视金钱如生命的一面,来自犹太人的习性,矮壮、粗鲁的一面则来自南部意大利人,全是带着有色眼镜描绘出来的群族特征。再加上北欧文学中的矮人形象,比如喜欢住洞穴,擅长冶炼、铸造等技能,就都被托尔金直接拿来用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创,写出了自己的矮人。
托尔金自身是日耳曼后裔,他祖父是从德意志移民到英格兰的众多移民中的一员。所以,托尔金笔下的贵族,也就是精灵族全拥有高大的身材、金色的头发、雪白的皮肤,有着典型的日耳曼/德意志人特征,是托尔金对自身血统想象的投射。有人说,精灵族其实更接近凯尔特人,毕竟精灵族历来就有,不全是托尔金创造的族群,但凯尔特人是典型的红头发,而且仙气不足,与托尔金笔下的明显不一样。严格来说,就是托尔金在欧洲文学中原有的精灵族基础上,再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精灵族。这个精灵族,既有传统凯尔特人的特征,又有了托尔金自己的特色,更多拥有了日耳曼/德意志人的模样。
倒是彼得·杰克逊的电影版《指环王》,对于精灵族及矮人族的刻画,有些脱离托尔金的原著,是彼得大帝自己想象的再现。毕竟,彼得·杰克逊是新西兰人,他没有托尔金的生活环境,无法充分体会在托尔金在人设上的细微之处。或者说,他明明知道,但还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去重塑了。最起码,精灵王埃尔隆德的模样,就不是典型的精灵相貌。不过,演员雨果·维文塑造得也相当成功。
话说回来,我们要谈的重点,是半兽人。
我要说,影片里看着恶心的半兽人军团的原型,是来自于东方的蒙古大军。你是否会吓一跳?
别急,且听我慢慢讲来。
多说两句,还是上面的话,文学创作并非直接对应的。托尔金只是将一些传说糅进了自创作里,有借鉴,有重构,有再创,并不是直接拿来。
半兽人,是中国的翻译方式,在托尔金的原著里叫“奥克”(Orc)。当年托尔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魔戒〉译名翻译指南》(Nomenclature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告诉后人他的书中那些人名或地名只能音译,那些则可以意译。奥克被翻译为半兽人,就违背了托尔金的原意。但在国内已经约定俗成,也就只能这样了。
不过,这一次《指环王》三部曲在国内重映,很多观众发现很多曾经熟悉的名字被改了,像金雳被翻译成“吉姆利”,精灵女王凯兰崔尔电影里叫“加拉德丽尔”,是音译。而霍比特人叫阿拉贡叫“大步佬”(如今广为人知的叫法是“神行客”,还有的版本叫做“健步侠”),精灵领地瑞文戴尔,电影里叫做“幽谷”,采用的又是意译。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遵照托尔金的《〈魔戒〉译名翻译指南》的意思来翻的,更符合原意。
欧洲文学传统里原本存在“哥布林”(Goblin),指的是那种半人半兽的类人邪恶生物,一般都有长长的尖耳,常被称为堕落的人类或者精灵。东方没有相应的生物,也没有相应的翻译,于是被笼统翻译为地精、妖精等。《哈利波特》系列里就有地精的存在,但被翻译为了小精灵。
《霍比特人》与《指环王》中的奥克(Orc),复数为奥克斯(Orcs),是托尔金原创的群族。可以理解为奥克(Orc)是哥布林(Goblin)的一种,后者是类人怪兽的统称,奥克(Orc)则是其中的一个种类。这个半兽半人的物种,后来在《魔兽》里更是被发扬光大,游戏也采用了奥克(Orc)的叫法,但明显与《指环王》系列的奥克(Orc)是不同的物种。但约定俗成,后来在国内,都将为奥克(Orc)翻译为了半兽人。所以,在《指环王》及《霍比特人》系列里,翻译为半兽人,尽管不准确,但大家也都接受了。
按照托尔金故事里的设定,在上古的双树纪元时期,出于对美好的嫉妒,《指环王》中的黑暗魔君索伦的主人魔苟斯不断侵扰伊露维塔“首生儿女”精灵的安居,精灵们奋起反抗。在斗争过程中,不少精灵不幸被抓获,魔苟斯于是折磨被俘虏的精灵,使他们甘心被其奴役,并在堕落的精灵中培育出来了一个丑恶、邪恶的新种族——半兽人(奥克斯),以示对精灵之美的嘲笑。逐渐的,越来越大的半兽人(奥克斯)被制造出来,并加入了魔苟斯大军。
随着第一纪元末愤怒之战的到来,惨烈的战役使半兽人(奥克斯)几乎被全灭,只有少数的幸存者逃亡到中土东边,隐藏起来等候魔君的召唤。结果,魔苟斯没有来,他的仆人索伦崛起了。索伦建立巴拉督尔邪黑塔,并以魔多为据点召唤和培育了大批的半兽人(奥克斯)为其效力。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霍比特人》与《指环王》里陆续演出的内容了,不赘。
回到我们的话题上,为啥说半兽人的原型是蒙古军团?毕竟,托尔金只解释了故事里的半兽人的起源,并没有讲故事之外的原型是什么。好歹,他说了矮人族借鉴了犹太人的经历。对于半兽人,他却没有透露。既然他不说,只好由我们来猜了。
我关注这个话题其实很久了。以前也就是想一想,一直没有坐下来写一写。
后来在看俄罗斯影片《怒战狂心》时,心底一震。这部普京大帝亲自推荐的俄罗斯影片,讲的是13世纪俄罗斯勇士抵抗西侵的蒙古大军的铁血故事。当时,成吉思汗之孙拔都汗率领蒙古大军西征,征服欧洲大片领土,正当无敌的蒙古兵团一路横扫之时,在梁赞公国却遇到了一位名叫叶夫帕季·科洛夫拉特(Евпатий Коловрат)的工长,他带领17位勇士拼死抵抗,对蒙古大军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是俄罗斯版的“300勇士”的故事。
《怒战狂心》也誉为俄罗斯版的《300勇士》,普京大帝看到后都觉得好,还亲自向外推荐。但是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叶夫帕季·科洛夫拉特真的存在,但他的抵抗实在过于弱小,压根没有对蒙古铁骑产生多大影响。他也没像电影中那样直接见到了拔都汗,不过他的行为倒是传到了拔都的耳中,还对他的行为表示了惊讶。叶夫帕季·科洛夫拉特袭击的是蒙古辎重部队,战斗力并不强,拔都是对已经被屠城的梁赞居然依旧有人进行抵抗感到惊奇,居然需要蒙古人打动投石机等重兵器才将这支力量彻底剿灭。影片里,叶夫帕季·科洛夫拉特包括他在内的抵抗军是17人,士兵是16人。历史上,他带领的士兵是1600人。
我感兴趣的点,在于片中对蒙古大军的描绘,那烟熏妆实在是太过于诡异,众蒙古将士的服饰简直在开化妆晚会,五花八门的奇装异服,简直无法想象那些人居然是蒙古大军。尤其是,拔都汗居然穿了一件夸张的龙袍,俄罗斯人是认真的吗?要知道,当时蒙古大汗是铁木真的儿子窝阔台,拔都只是一个普通的汗。
还要知道的是,从蒙古族的角度去看,历史上最伟大的蒙古汗是拔都,并非忽必烈,成吉思汗铁木真则去世的太早了。成吉思汗去世后,第二代汗位由他的第三子窝阔台即位,第四子拖雷则做了监国(没错,就是射雕大侠郭靖的发小)。窝阔台去世后,成吉思汗的第三代里,威望及才能最高的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拔都是当时西征的大元帅,他与窝阔台的长子由贵不合,窝阔台也不喜欢由贵。在大汗选拔大会上,拔都因为正在西征途中,不想参与,于是由贵趁虚上位,当上了蒙古第三任大汗。但是由贵命太差,只当了两年大汗,就一命呜呼。按说拔都就成为了第四任大汗的不二之选,可是拔都还是对汗位不感兴趣,他力推拖雷的长子蒙哥继承汗位。
(这个拖雷就是郭靖的好兄弟那个)
忽必烈则是拖雷的第四子,也就是蒙哥的四弟。蒙哥在位8年后,病逝。按说,汗位不应该由忽必烈直接继承,但是忽必烈发动了叛乱,与六弟阿里不哥征战7年之后,终于上位成为了蒙古大汗。
实际上,无论是由贵,还是蒙哥,乃至忽必烈,都是拔都的手下。拔都是当时蒙古最有威望的人,也是西征的统帅。拔都不喜欢由贵,由贵的即位是其母后乃马真氏合纵连横的结果。由贵的上位,拔都并不支持,这就造成了蒙古贵族内部的分裂。好在由贵只担任两年大汗就去世了,蒙哥因为有拔都的力荐,汗位相对牢固一些。但蒙哥终其一生,都活在拔都的阴影之下。拔都自己对汗位没兴趣,但影响力上他才是蒙古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四任大汗。
如果拔都自己做大汗,蒙古无疑将会都笼罩在他的身影之下,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蒙哥毕竟不是拔都,蒙哥时期的蒙古依旧呈现出裂痕。一旦蒙哥与拔都相继去世,这种裂纹就彻底显现出来了,造成了蒙古的内乱与分裂。忽必烈的上位,是内战缠斗的结果,并不服众,也造成了蒙古彻底分裂。
由于忽必烈作为藩王时,代表拖雷系,被分封到了中原。忽必烈上任之后,改蒙古为元,成为元朝第一任皇帝。而对于整个蒙古来说,元朝只是诸多王国的之一,并不能够直接代替蒙古。具体来说,有重要影响力的除元朝(大汗汗国)之外,尚有四大汗国,即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这些国家之间是平行的,互相之间没有管辖权。忽必烈尽管是名义上的蒙古大汗,并他的实际管辖权只在元朝(大汗汗国)领域之内。忽必烈可没有成吉思汗或者拔都的威望。现在很多人一说元朝,就因为元朝的边界抵达了欧洲,其实是不对的。大蒙古与元朝是两回事。
这里外延得稍微多了一些。收回来一点,对于欧洲人来说,他们对于蒙古大军的恐惧,主要就是拔都汗。
蒙古历史上的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由成吉思汗亲任统帅,主要是解决来自西部的威胁,征服中亚地区。结果,成吉思汗大军打败了花剌子模王国,最后打到了顿河流域。
(本图来自蜀山笔侠)
第二次西征,即由拔都率领,这一次西征取得的成就也最大。这次西征,受命于窝阔台,拔都任统帅,贵由、蒙哥、速不台、拜答尔等将从征,因为各支宗室均以长子统率军队,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所以史称“长子西征”或“诸子西征”。
蒙古大军的第二次西征,是标志性战略欧洲的象征,西征大军攻打基辅罗斯的胜利,标志着蒙古帝国成为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侵入基辅罗斯后,拔都并没有向往常一样展开烧杀抢掠,而是迫使基辅罗斯等国投降蒙古帝国,成为蒙古帝国的附属国。
不久后,多瑙河流域的波兰王国与匈牙利王国统统被统治。与蒙古大军征战的,不仅包括罗斯公国的军队,还包括波兰军队以及日尔曼、法国、捷克等国联合组成的的十字军。本次西征在欧洲大陆上蒙古铁骑横扫南到塞尔维亚,北到北冰洋,最西打到多瑙河畔的匈牙利古城、日耳曼的商业中心格兰城。
不幸的是由于窝阔台突然去世,蒙古帝国内部展开了短暂的动荡,蒙古大军只好撤回蒙古。无论如何,第二次西征产生的影响要比成吉思汗第一次亲征的影响要大的多。
(本图来自蜀山笔侠)
此次西征确立了蒙古帝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蒙古第三次西征是由蒙哥汗下令,其六弟旭烈兀实施的。当时“蒙古四子”的后代封地大致是:术赤的儿子(拔都系)占据东欧和北亚,即钦察汗国;察合台的儿子占据西域和中亚,即察合台汗国;窝阔台的儿子占据蒙古草原西部,即窝阔台汗国;托雷的儿子(忽必烈系)则占据蒙古本部和中原,即元帝国(大汗汗国)。蒙哥为了让自己的弟弟能在西方有一席之地,便命他西征还没有臣服的波斯和阿拉伯地区。此次西征遇到了不少的麻烦,如日中天的阿拉伯帝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木剌夷帝国也是生生不息,更有阿拔斯王等国,都是蒙古强劲的对手。不过这在旭烈兀眼中都不值得一提,他率先消灭了如日中天的木剌夷国,取得了首胜。让反对他出征的人闭嘴,这次的胜利将成吉思汗当初画的大饼落实,真真正正的完成了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并且他还建立了伊儿汗国。当旭烈兀还想向阿拉伯世界的最后一块领地埃及进攻的时候,蒙哥汗在(重庆)钓鱼城挂了,蒙古人再一次终止了前进的步伐。
(本图来自蜀山笔侠)
蒙古三次西征,给欧洲人带来噩梦的主要就是第二次。毕竟,欧洲地理上不仅斯拉夫人惨遭荼毒,日耳曼人、高卢人都被席卷其中,他们的大军同样遭遇惨败。蒙古军团的战法,让他们前所未闻,无力抵抗,一败再败。如果不是窝阔台的突然去世,拔都基本上能够席卷整个欧洲。
《怒战狂心》讲的也是拔都汗率领的第二次西征的故事。这部片上映于2017年,并不久远,但俄罗斯人对于蒙古人形象上的歪曲,就足以说明他们对蒙古军团的理解,实在是谬以千里。
按说,俄罗斯所代表的斯拉夫人在蒙古第一次与第二次西征中,都有所遭遇,而且第二次西征中俄罗斯人更是正面对撞,而且被打得满地找牙,被屠城过多次,这种直接接触按说会使得俄罗斯人对蒙古军团的认识是最全面最直接的,但看完《怒战狂心》才发现他们的认知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简单说,元朝的皇帝是很少穿龙袍的。忽必烈的大元直接承袭了宋朝制,而在南北宋时期,宋朝的皇帝就极少穿龙袍,而是一袭大红色的朝服为主。《清平乐》里的王凯饰演的宋仁宗就一身红袍,而且没有绣龙纹,这还是非常符合历史事实的,并非胡编乱造。
大元继承宋制,龙袍也不是常服,只有在极少数的大典期间才会穿一下,常服都是简约的改良版蒙古袍子。这还是大元,与大元没有隶属关系的钦察汗国,拔都所统帅的军队可是没有什么汉化政策的,身上着的完全是蒙古服饰,绝无龙纹存在的可能。
可见,俄罗斯人对于蒙古军队的想象力,实在是太过于贫瘠了。
俄罗斯人尚且都不能够真实地认识蒙古军团,那么。对于欧洲文艺腹地的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来说,对蒙古军他的认知就更是一塌糊涂。
在第二次西征过程中,发生在1241年春天的里格尼茨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战争,也是极其重要的一场战役,值得说一下。
这一战,蒙古军团6万人马,消灭了总数达60万的欧洲联军,震惊了整个欧洲。
按说,单兵作战,一个蒙古骑手与一个欧洲骑士对决,绝对是欧洲人稳占上风。毕竟,欧洲马与蒙古马比起来,就高大的多,欧洲人的身高也普遍比东方人的身高更高大强壮一些,更何况欧洲骑士的重甲也足抵抗蒙古兵的马刀。一对一,蒙古人绝非对手。但偏偏就是蒙古人6万人干净利索地干掉了60万欧洲大军。
我们现在在影视里看蒙古骑兵的进攻,多是挥着蒙古刀一路冲杀过来。其实,这是严重的认知错误。如上所云,骑兵冲刺并劈砍的战法,势必都与对方展开近兵交锋,一对一的情况就会发生,但一对一的蒙古兵并不是欧洲骑士的对手。尤其是条顿骑士,更是战绩辉煌的精锐。但是,在蒙古铁骑之下,条顿骑士也成了渣渣。
辽阔的蒙古草原,人烟稀少,蒙古人的总数并不多,在战争中是经不起损耗的,要不然他们怎么能够席卷大半个欧洲呢?
具体来说,蒙古骑兵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并非骑兵挥刀冲刺,而是靠蒙古弓弩,这才是蒙古骑兵的第一大杀器。通过欧洲人闻所未闻的战法,利用弓弩的威力,简直犹如bug一样,一胜再胜,战无不克。
且看一下里格尼茨之战的过程好了。
1241年春,蒙古铁骑持续西进。这时,蒙古军团兵分两路,南路由拔都亲率,带领大将速不台进攻匈牙利,那里是草原地带延伸的最西端,可以作为蒙古骑兵未来在中欧作战的绝佳基地;北路拔都令察合台的六子拜答尔与拔都之兄斡儿答、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同时带着军队北上波兰用来转移注意力。
拜答尔这一路军,原本是偏师,负责牵制甚至消灭威胁拔都中路军的有生力量,承担战略掩护和辅助作用。不过,著名的里格尼茨之战就在这一路发生了。
北路拜答尔大军于1241年3月10日在桑多米尔附近渡过维斯拉河,3月18日在赫米尔尼克附近击败波兰军队,3月28日攻陷波兰当时的首都克拉科夫。4月初,直取波兰属国西里西亚首都弗劳茨拉夫。波兰王国西部两公国的领主,勃烈斯拉夫的堂哥米切斯拉夫弃城逃往西里西亚,依附亨利二世。拜答儿的军队便顺着奥得河前进,来到西里西亚。小波兰被摧毁之后,在波兰全国起了极大恐慌。4月初,拜答儿到达西里西亚的时候,唯一敢跟蒙古人对战的,也只有中欧的正规职业军人出于骑士的荣誉感和军人的责任感了。
此时,担任波兰大公的西里西亚公爵亨利二世,已成为波兰最后的希望。而且,身在德意志地盘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如果他不愿让蒙古人进入德国腹地的话,西里西亚就是他最后的防线。所以,他派出了精锐的条顿骑士团,以及其他匆忙集结起来的兵力,前往西里西亚帮助亨利二世抵抗蒙古人。
同时,波希米亚军队也北上前往西里西亚帮助亨利二世。于是,波日波联军(波兰、日尔曼、波希米亚)就来到了蒙古军队的前面。
(条顿骑士)
交战的地方位于里格尼茨附近的尼斯河平原地带。按照欧洲传统的对战方式,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在里格尼茨之战中,亨利二世的战法如出一辙,他安排自己最精锐的圣殿骑士以及自己的近卫步兵一起,部署在国王本人所在的全军中心。那里还有亨利二世的其他直属部队,主要就是来自西里西亚和克拉科夫的骑兵。通常会身披锁子甲或者皮甲,头戴西欧式的圆顶盔或者东欧式的有链甲护面的尖顶盔。护具还包括手持的三角盾、圆盾或者水滴形盾。
阵型的两翼前排是弩兵,后面有从贵族封地征调来的农民和日耳曼裔矿工。这些矿工身材敦实健硕,是后来格林童话中矮人的原型。
而蒙古军团的阵法,看似散乱一团,实在大有深意。具体在实战中再说。
1241年4月9日,战争开始了。
起初,亨利二世仗着自己的兵力诸多,是蒙古兵的数倍,于是主动发起了进攻。德波联军的第一军首先开始出击,主动去进攻蒙古前锋。
蒙古前锋立即开始撤退。看着似乎蒙古人一触即溃,其实这是蒙古人一贯的战法,只是波德联军一无所知而已。波德联军看完蒙古人溃败,就是大胆进行追击,这一支部队主要是日尔曼步兵和波兰矿工临时混编,军纪并不好,一看自己要胜,就散开进行追击。
但蒙古人并不是真正的溃败,而是若即若离,身在骑兵之上,与追兵保持在射程之内,边撤边用弓弩回击。
蒙古组合式弓弩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它由后背上的一条动物筋,弓肚上的一层角质物和中间的一个木架组成。这种弓的拉力在50公斤和75公斤之间,很短小便于骑兵运用自如。这种弓射出的箭杀伤范围可达300米,如果在箭上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便能穿透最厚的盔甲。
蒙古人箭术被古罗马人称为“安息人射箭法”,即骑射者一边逃走,一边向后方的敌人射箭。(蒙古人称这种战法为“曼古歹”)。这种战术的精髓在于一从远距离攻击敌人,二持续不断的攻击敌人,三不给敌人还手的机会。在这种攻击下不论敌人的精神和装甲多么坚强,彻底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所以,波德联军以为自己是在乘胜追击蒙古人,其实自己才是行走的箭靶子。蒙古前锋,就这样一路牵引着追击来的波德联军的前锋,从主力阵容上割裂开来,同时陆续减少其数量,同时进行迂回包围,用两翼的骑兵截断其后路。最后,才开始回击,主要还是靠弓弩,当敌人人数众多时,就围着用弓弩射击,只有在敌人散乱且人数很少时,近乎打扫战场时,才动用蒙古刀,进行近身劈砍。
蒙古重骑和轻骑使用的近战武器都是弯刀,刀身小而轻,有很好的曲度,更符合力学理论。“弯刀接触敌人身体会沿着刀刃曲面滑动”,不会砍入身体而拔不出,劈到铠甲不易被震飞,因此可以连续劈砍。欧洲骑兵的直剑势大力沉,如果砍中可以造成较大威胁,但因为沉重而速度较慢,而且易被反震折断。
波德联军的第一波进攻,以尸横遍野惨败结束,相对的,蒙古士兵几乎没有损耗。亨利二世对这种惨烈的战法,目瞪口呆。于是,他赶紧改变战法,决定让步兵与骑兵保持紧密的距离,防止彼此距离太大。稳扎稳打,向前推进,不给蒙古人留出分割与迂回包抄的余地。
他以为这样就可以仗着己方人多势众,来扭转第一波的败势。但蒙古人随之改变了打法。当他们发现无法用弓弩大规模击溃对方的阵容后,就开始动用投石机与架设式火箭,向着冲锋中的波兰骑兵和步兵发射。
这也是中国发明的火药,正式传入欧洲的肇源。那时候的蒙古火箭,(注意,不是火炮),采用的更多是钻天猴的形式,烟弹里面混合了石灰、火药、巴豆、狼毒、沥青、砒霜等化学物。蒙古军还顺势点燃了芦苇和牛粪,加强有毒烟雾的攻击效果。至于他们自己,则用事先准备湿面具和蘸水护具,受到的影响不大。但是缺乏认识的波兰人认为这是巫术,很多人的冲锋严重受到干扰,更有人眼泪直流、恶心呕吐或晕倒在地。加上投石机的作用,全军一片混乱。
这还没完,蒙古人趁着对方混乱,开始释放第三种进攻方式。他们让原本处于战场最后的蒙古重装骑兵,开始向前碾压。同时,轻骑兵继续在两翼放射弓弩。
烟雾之中,一边是惊恐万分的波德联军,一边是训练有素的蒙古铁骑。据说已经彻底扭转,混乱不堪的欧洲战士们完全无法抵挡,无论是正面的波兰骑兵,还是两翼的武装矿工,都直接在蒙古重骑兵碾压之下惨遭屠戮。无论是圣殿骑士,还是条顿骑士,全都溃不成军。
在蒙古人的箭雨和骑兵冲锋打击下,西里西亚军队全军覆没,亨利二世在身边骑士们的拼死掩护下,带着三位仅存的随从杀出血路突围。他的坐骑很快受伤倒地,幸而一位部下把马让给了他继续使用,但最后还是被蒙古人俘虏。战后,亨利二世被蒙古人按在地上向蒙古战死者的尸体下跪,然后像绵羊一般被斩首。
这一战,德波联军真正的全军覆没。蒙古人随后打扫战场的时候,把每个被杀的德波联军士兵的一只耳朵割下来,结果这些耳朵装满了满满的九大麻袋。蒙古人还不忘将亨利二世的头颅插在枪尖上,给周边各城的欧洲人看。欧洲人受得了极大的震慑,纷纷弃城而逃。
仅在1241年4月9日这一天,直接参战的蒙古骑士大概是8000人,波德联军损失了至少2.5万人。前后整场战役里,共打破了60万欧洲联军。
好在,如上所云,蒙古人北路大军的目的并不是征服波兰并继续西进,拜答尔这一路只是偏师,是为了掩护拔都的南路大军的行动而已。任务已完成,接下来蒙古人将转而向南,沿摩拉瓦河、多瑙河而下去参加匈牙利,与拔都大军进行汇合了。这也使得里格尼茨之战成为了此次蒙古西征的战争边界。由于后来的金帐汗国,满足于在东欧的经营,没有再对波兰、匈牙利发动大规模入侵。
如果拜答尔不是偏师,而是自由行动,继续西进,那么日耳曼人的条顿骑士也将完全无力抵抗蒙古铁骑的进度,从德意志再南下直取法兰西,蒙古人将会予取予求,占领整个欧洲。只是,由于窝阔台的去世,加上由贵的去世,蒙古人陷入内耗,再也没能继续前进。
但即便如此,蒙古人给欧洲人带来的惊恐,从那时到现在,都如同噩梦一样,无法抹去。
核心问题还在于,蒙古人对欧洲的蹂躏是如此之深,但欧洲人对蒙古人的了解却非常缺乏。因为蒙古人所到之处,总是屠城,片甲不留,即便活着的人也都被吓破了胆,那时候也没有相机没有手机,无法拍照录像,于是也就没有谁能够真正描绘得清楚蒙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零散的描绘,只能将蒙古人描绘成恶魔一样的存在。
首先,“鞑靼”这个称呼本身就是蔑称。在13—14世纪的欧洲人游记中,蒙古被普遍称为“鞑靼”,据说在法语中,“Tartare”一词有“来自地狱的魔鬼”之意。
与蒙古人直接交战过的匈牙利,在匈牙利学者福马编著的《编年史》中对蒙古人的外貌和穿着、武器等有详细的描述。
《编年史》中记载,蒙古人个头不高,但是胸部非常宽阔,相貌令人非常恐惧,而且蒙古人的眼睛小,两只眼距离非常远。蒙古人穿的衣服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寒,用双层毛皮制成,毛朝外,像鱼鳞一样。书中还描述,蒙古人的头盔用铁和皮革做成,箭上安装铁和骨头制成的箭头。他们的旗帜是黑色的,上面飘着几缕马鬃毛。
意大利大主教、学者普兰诺·卡尔平尼编著的《蒙古史》一书中,对蒙古人的描述也是非常离奇的,《蒙古史》中说到,蒙古人吃一切东西,包括人的尸体,甚至蒙古人还吃母马分娩时分泌出的液体,书中还说蒙古人吃虱子,吃欧洲人的肉,喝欧洲人的血。《蒙古史》还说蒙古人吃完饭的时候不会洗碗,即便是洗碗也是用锅里的肉汤涮一下,之后将碗中的汤重新倒回锅内。
(《东方风暴: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挑动欧亚大陆》第133页)
在英国历史学者马修·帕里斯修里的眼中,蒙古人就是野蛮和残忍的象征,马修直接说蒙古人就是魔鬼,他们喝血,没有血喝的时候就喝浊水、泥水,他们吃人肉与狗肉,身上穿着皮毛,手持铁盾,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战斗力非常强悍。马修对蒙古人的野蛮也是鄙视的,他说蒙古人没有人类的律法,也不懂得安抚政策,只能向狮子和熊一样凶猛的征服,遇到敌人的时候,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饶恕,尽数杀死。马修还说蒙古人除了自己的语言外,不会讲任何语言,而他们的语言也无人知道。他们的妻子和将士一起上前线,带着羊群到处游牧,妻子们也像男人一样学习打仗。因此,他们闪电般地攻入基督教世界,烧杀抢掠,使每个人胆战心惊,无比恐惧。
以上三位公知是否实际接触过蒙古人,犹未可知。早在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就在里昂召开全欧主教大会,商议如何应付蒙古军队可能入侵的一系列问题。会议一致决定,派遣教士出使蒙古,劝他们停止杀戮,不要再攻击其他民族,并希望他们信仰基督。
于是,以柏朗嘉宾(意大利人)为首的三人使团(后一人因病而返,仅波兰修士本笃随行),立即出发,出使蒙古。
于是,柏朗嘉宾就实际与蒙古人发生了交集。但即便如此,他对蒙古人的了解,也如隔靴挠痒。
且看柏朗嘉宾如何说:
“他们的食物是用一切可以吃的东西组成的。….他们烹食狗、狼、狐狸和马匹的肉,必要时还可以吃人肉….由于他们围城的时间拖延太久,鞑靼人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于是便从十个人中选择一位供大家分吃….更有甚者,我们还发现这些人吃虱子….我们甚至还发现他们捕鼠为食。”《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当柏朗嘉宾终于见到了当时的蒙古大汗贵由,并呈上了教皇英诺森四世的劝和信时,贵由“毫不客气”地给出了“极其傲慢”地回复:
“....谁也不可能违背上天的意愿,西征是遵从长生天的旨意。现在你们应该诚心诚意地归降我们,并且年年进贡,那样你们才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如果你依然不遵从长生天的旨意,对我的劝告不理睬,还把我当作敌人来看待,那么我将让你知道不遵守规矩不服从命令的后果。”
据说,当时的西方世界收到这封回信后,陷入了严重的恐慌,英国甚至还海禁了好几年。
(贵由汗“霸气外露”的回信)
抽离一点的话,这些当时顶级的欧洲学者描绘的蒙古人已经如此,那么中下层的欧洲人眼里的蒙古人就更是恐怖了。
身为欧洲最为聪慧的群体,牧师们就被要求来解释蒙古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于是,牧师们翻遍《圣经》,给出了各种恐怖的说法。有人认为蒙古人是来自地狱的食人族,在一场战斗过后他们就开始吃死尸。也有人认为蒙古人是摩西时代失踪的犹太人部落。无论是现实中的蒙古人,还是想象中的食人族,欧洲人都不是对手,但他们可以向犹太人发泄。因为拒绝信仰基督,又有害死耶稣的罪名,犹太人在欧洲一直备受压迫。有什么天灾人祸,欧洲人都习惯向犹太人身上撒野,于是犹太人就成了蒙古人的替罪羊。
向《圣经》问什么是蒙古人,或者是归罪于犹太人,全都是问道于盲。有些欧洲人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太过腐化堕落,所以上帝派遣蒙古大军来惩罚自己,蒙古兵团成为欧洲人的“上帝之鞭”。
看看下面这段话:
“该是从梦中醒来,睁开肉体和精神之眼的时候了!鞑靼人的巨斧已经搁到树根上,全世界正在盛传敌人以死亡威胁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消息。现在,一些国王已经殉难,另外一些国王也逃跑了。充当基督教的支柱,担当起抵抗残暴敌人的重任,已经落到了我们的头上!”
如果将“鞑靼人”三个字换成“半兽人”,再把“基督教世界”改成“中土世界”,是不是可以直接变成《指环王》的台词?
但是,这句话是十三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原话,并不是台词。
由不理解,到因为恐惧而被异化,蒙古军团在欧洲人眼里就变成了怪异的存在。这种模糊的印迹挥之不去,慢慢在文学作品中,就变成了半兽人军团。
看看他们的特性,肮脏,丑陋,残忍,食尸,散发着恶臭,耐力非凡,团体作战,视死如归,如同噩梦一般,半兽人具有的特性,在蒙古军团身上,全都有,简直就是既视感。
至于托尔金,他没有直接表明过他笔下的半兽人来源于东方的蒙古军团,但身为有种族歧视的英国白人作家,他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无疑的。精灵族、矮人族,乃至霍比特人,都有浓重的传统文化的因子,半兽人自然也有。
托尔金首先写作了《霍比特人》,出版于1937年。之后,觉得意犹未尽,然后又花了12年的时间,创作了《指环王》三部曲,待正式出版时间已到了1954年。在他创作期间,正好欧洲经历了二战。
如果说二战没有对《指环王》产生影响,那明显是不对的。在《指环王》的前言里,托尔金明确表示小说的原意是通过中土战争让人们珍惜世界和平。他写道:“有人说我用《魔戒》影射世界大战,无论就过程还是就结果而言,那场真实的战争与传奇的战争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那场真实的战争激发了创作灵感,并指导传奇战争的发展的话,那么,魔戒必然会被夺走,并用来对付索伦,但他也不会被消灭,而是被奴役:黑塔楼(索伦宫殿)也不会被摧毁,而是被占领。”
很多人说索伦就是希特勒。但实际上,索伦正是半兽人军团的首领。如上所云,半兽人军团是遥远的东方威胁,是蒙古军团的阴魂在游荡。半兽人军团的原型并非纳粹军团。萨拉曼的强兽人军团,才有着纳粹军团的影子。
上面也提过,托尔金本身是日耳曼人的后裔,他心目中的精灵就是日耳曼人的形象化身。金发、白肤、高大,有勇气,有担当,这些都是托尔金心目中的日耳曼人的形象,与希特勒的种族论里的日耳曼血统不谋而合。
身为英国人,托尔金当然不支持希特勒,也不支持纳粹,但是萨拉曼所代表的堕落天使,正是托尔金对希特勒及纳粹的讽刺。萨拉曼原本是高贵的民族,却自甘堕落,沦为中土的敌人,实在是为人所不齿。萨拉曼驯化的强兽人军团对他忠心无比,而且比半兽人更强,更能打,更具现代感,就是托尔金对纳粹军团的直接展现。其实,强兽人也算是错误的翻译,托尔金为了区别半兽人(orcs),专门为萨拉曼驯化培育的强兽人起了名字叫乌格鲁克(Uglúk)。
当然,你不能说从远古的蒙古军团,到现代的纳粹军团,这种跳跃够大。文学毕竟是文学,它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折射,而是文学家思想的对曲折现实的再创,只要在他自己心目中逻辑相通,也就够了。
好了,写得够长了。最后的最后,我也不确认半兽人是否就真的是对应了蒙古军团,毕竟托尔金老爷子没有说,只能靠猜。只能说接近,但是不真的这样,答案是不知道。
本文参考了如下文章,在此表示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