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豆腐、熏鸡架、路边摊、逛北市……烟火气里的大沈阳,散发浓浓的家乡味。在这里,有眷恋、有热爱、有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走进市井小巷,在抑扬顿挫的沈阳腔里,一览城市风貌,品味四季人生。
独逛皇寺庙会
□卜继军
春节结束,远游返回故里,我忘掉劳累,独自去了趟皇寺庙会。
逢年过节逛庙会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沈阳人逛皇寺庙会,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开始了。身为锡伯族人,我逛皇寺庙会也一并到锡伯家庙跪拜,遥祝西迁的同胞,让思念之情于此安放,年年不断。
锡伯家庙,其名为太平寺,由锡伯族人集资,选址实胜寺百米外修建。皇寺庙会,逢年必有,2023年,盛况空前。
天依旧很冷,庙会上,早已人头攒动,绚丽多彩的霓虹灯在仿古建筑群中格外显眼,款款市井,有传承有复原,昔日“杂巴地”,呈现很多现代元素。
翘首望,各式招牌下,人们争相目睹来自民间艺人的手工制作,情不自禁感叹粘糖花、编草藤、缝布艺、雕石板工匠们的精湛技艺。转身,嗅到空中阵阵清香,但见各地各民族风味小吃一字排开。有股焦香直奔味蕾,呛得有点不敢深呼吸,脚步却已经被它牢牢锁住。
孩子扯着大人衣角,指着吹糖人,要一只小白兔。
俊男靓女,一手肉串,一手汉堡,嘴里还含着吸管。
老人围在滋补品与健身器物的摊前,扯着促销美女问不停,不打破砂锅誓不罢休。
游人清悠,视喧嚣如闲庭。
叫卖人声嘶力竭,只为抓住稍纵即逝的商机。
有舒缓,有亢奋,弹丸之地,沸腾一片。
我举着相机,专注寻找浓郁的民间风情,让灵魂深处留下精湛技艺的瞬间,那些来自悠久且永远与昨天不一样的神韵,深深嵌入记忆,吹糖人、编草滕、雕石板、打粘糕……
旧时的北市场以“汇集五行八作、辐辏商贾游人”著称,与南市场的八卦街构成南北“两极”,其中的老字号如老边饺子、三合盛包子、普云楼八锅酱肉让人记忆犹新,可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相媲美。
昔日在北市场集中了众多历史痕迹,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如今,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已无法再寻找到曾经的商号模样。
现在,和平区重塑北市商圈,赋予庙会现代文化内涵,人们游览观瞻,购物消遣,除了钩沉历史,更是对古朴民风民俗的尊崇与弘扬。
身边走过一个游贩,叫卖过江龙子(也叫木腰子),精心挑选了两粒,留下独逛庙会的纪念,同时也取其禅意安抚独行,祈福皇寺庙会越来越红火。
家乡的味道
□尹立欣
说起沈阳的美味,鸡架必须得有,不论男女老少,都好这一口。那留在舌尖上的滋味,已经成为沈阳人难以忘却的深深情怀——那是家乡的味道,留在记忆中,刻在灵魂里。
沈阳人爱吃鸡架,也会做鸡架,虽然做法五花八门,不外乎烀、拌、熏、烤、炸,不管怎么做,都令人大快朵颐。到了夏天,气温升高,街边的大排档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地方,一盘拌好的鸡架端上来,香味扑鼻,掰开鸡架,首选鸡的肋骨部位,一根一根地唆着滋味。熏的鸡架酱香浓郁,炸的鸡架酥脆麻辣,人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啃着鸡架,天南地北畅快地聊起来,即便吃得汗流浃背,也丝毫不会影响品尝美食的热情。直到夜幕降临,火爆的气氛渐渐散去,微风中,依然飘着鸡架的香味。
对那些在外打拼的沈阳游子来说,鸡架的味道,就是乡愁的滋味。我儿子对鸡架真的是情有独钟,从十几年前上大学时开始,每次放假回家,都让我给他买鸡架吃。到南方工作以后,想吃鸡架就难了,他常常讲起在沈阳吃鸡架的乐趣,念叨着家乡的美味。
每年春节回沈阳探亲,儿子最高兴的事就是吃鸡架,最先去的地方一定是他熟悉的那家抻面馆,一碗抻面,两个鸡架,一瓶啤酒,啃得香,喝得爽,一下子找回了沈阳人的感觉。
儿子在南方吃不到鸡架,我这个当妈的也是想尽了办法。这几年,一入冬,我就购买熏好的鸡架,包装得严严实实的寄给他。儿子在沈阳的同学,也会给他快递鸡架,收到鸡架后,他还会以视频的方式和同学喝酒聊天,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普通的鸡架,简单的做法,别样的香味,浓缩的是家乡的味道,承载的是沈阳人的记忆,还有那埋藏心底的浓浓乡情。
一斤烤地瓜
□赵明宇
这是一个发生在沈阳老北市的故事,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永远是一朵绚丽的浪花。
金秋九月的一天,我到学校门口接外孙子放学。来得有点早,路过老北市时,看到有个卖烤地瓜的,好多人围着,便过去凑热闹。
卖烤地瓜的小伙中等身材,穿着迷彩军大衣。想必秋天的早上一路蹬着倒骑驴来到这里,也挨了不少清冷。烤炉上的地瓜干干净净的,烤熟的地瓜外焦里嫩,码得整整齐齐。问过价钱还真不贵,就称了一斤。小伙把秤给得高高的,装进纸袋里递给我。
糟糕!今天出来没带钱包,这可咋办?有些尴尬,我不好意思地解释:“小伙子,实在对不起,忘带钱了,我不买了。”没想到他说:“是来接孩子吧,拿回去给孩子吃,自己家种的地瓜,什么钱不钱的。”“那可不行,你是小本生意,再说烤地瓜烟熏火燎很辛苦,不如这样,明天我还来,再给你钱。”我特意打量了小伙子一番,他左眼眉毛上面有块疤,好记。
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了老北市,可转了几圈也不见人影。第三天、第四天仍没碰到他。那段日子我总是抢着去接外孙子,开始留意老北市附近的倒骑驴,有没有卖烤地瓜的。一斤烤地瓜,钱不多,但人家信任咱,就总觉得心里欠了债,或是欠了一个陌生人的人情。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一天中午我去老北市附近的超市购物,突然发现路边卖苞米的人有些眼熟,我定睛一看,穿着迷彩军大衣,左眼眉毛上面有块疤,没错,就是他!我喊出了声:“小伙子,我可找着你啦。”我立刻掏出钱放到他手里,他笑呵呵地说:“我都忘了,三块五块的谁能总记着。”看我要走,他非要给我装几穗苞米尝尝。我说:“装几穗苞米行,但必须得给钱,省得我可哪儿找你!”说完我们都哈哈笑了。
品品老豆腐
□程云海
这是一家临沈辽路的小店铺,门脸不太大,如果车行驶得快,完全可能忽略掉。店是连锁店,在市内各区均有,价格不贵,量足味好,环境干净整洁,带着温馨。
小店离我住的小区很近,有时家里来了客人,图个省事,就到店里去叫几个菜。店主人忙着过来打招呼。
坐下来,静静地等。少时,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已放在眼前。店主人冲我笑笑,转身进入灶间忙起来。他的个子很高,应该有一米九左右,身体微胖,灶台周围立刻显得空间狭窄。姜味、蒜味、孜然和胡椒粉的香辛味,在煎炒烹炸中迸发出的诱人香气,充斥着不大的饭厅。
嫩嫩的家炖老豆腐上桌了,黄颤颤的豆腐在乳白色的热汤中冒着香气,舀一匙放在口中,鲜香烫口,滋味妙绝,在寒冷的季节让人感觉到一股暖意。再点一份红豆饭,佐以豆腐汤和自拌的小酱菜,绝对让你吃得舍不得放下筷子。
店主人不爱多说话。在我问一句回一句的闲聊中得知,他常把店交给儿子打理,自己去登山、野游,晚上在山里支上帐篷,感受大自然的美。店主一边和我说着话,一边端上来一道赠送的小菜,我忙起身致谢,他只摆摆手,又去忙别的活儿。
如果你感兴趣,就走进这家豆腐馆,品品沈阳的老豆腐,那是咱家乡的味。
舌尖有滋味 心中是故乡
□胡潇文
他乡纵有珍馐宴,不及家中一碗汤。这期“家在沈阳”的故事中,溢满了丰沛的滋味,迸发着深沉的情感。
提笔展纸,家乡的味道,是记忆深处的呼唤。人们喝着“老雪”,唤醒了有关爽利青春的回忆;冷面中藏着江湖义气,红尘万丈不敌三杯温酒;邮寄沈阳的“鸡架味道”,是对远乡执念的纾解与释怀……烟火沈阳,山河故人,都在一滋一味,一字一句中。
内心的乡愁,随味道而来。它藏于街头巷陌的小餐馆,在烟火缭绕的大排档里,是情感的深沉邀约。即便领略过“碧油煎出嫩黄深”的中年食客,仍能生发“犹怜草木青”的少年感。
品味道,也品“性格”。沈阳的滋味与历史相汇,并非寻常。郑文兴的“锅爆肉”成了如今柠檬汁调配的锅包肉,滋味的改变藏着城市历史变迁的足迹;从顾太清笔下的“老韭盐封瓮,时芹碧满筐”,到《客座偶谈》中“屋中必有两大缸酸白菜”的记载,沈阳兼容并蓄的民俗风貌于酸菜白肉中生动呈现……历史、地域、时间相互交织,时代的风流云散,涵养积蓄了沈阳包容大气、淳朴豪迈、热情好客的城市品格,也裂变了唇齿间荡气回肠的热烈与奔放。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人与城,一顿顿饭相互交织,构筑了独一无二的情感世界。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味道,都让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回望。这里有美食可热爱,有文化可托怀,每个人心中,家乡的味道不同,但情感的共振却始终如一,沈阳人爱城如家、护城如家的深情,激荡起舌尖的乡愁,凝聚着前行的动力,也成了“家在沈阳”的意义所在。
这滚烫的滋味,随时间的潮水,不仅书写在纸面上,也在辉山的石路上,沈水的垂柳旁,塔湾的夕照下,以及每个沈阳人的心里。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